重庆市江北区两江国际学校鱼嘴实验校
摘要:读书是人们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必定是理性、优秀的民族;一个崇尚读书的社会必定是充满希望的社会;一个崇尚读书的校园必定是健康而充满生机的校园。学校是读书的家园,应该飘荡出浓浓的书香;经典是构筑我们精神世界的基本材料,精神成长需要用经典的雨露来浇灌。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习惯;指导方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这就界定了课外阅读的定量指标。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天天看书,终身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扩大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一、确定好课内阅读教学目标
(一)掌握学段目标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对于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存在教学目标越位、缺位、不到位现象。对此,小语会会长崔峦明确指出:吃准教学目标,应该逐级明确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的总目标,不同学段、年级的阶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以及课时教学目标。在学段目标的把握上,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课程标准对于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要求。
(二)围绕单元重点
部编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都有导语,明确了单元主题,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该单元的教学重点与编写意图,而这正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第二个凭借。我们说,一篇文章,其内涵固然丰厚,语言固然精妙,涉及的语文知识点固然很多,但哪些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哪些是这一课时要解决的,要训练的,应根据单元重点与编者意图来定。
(三)抓住课后练习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还要特别注意课文特征与课后练习。一篇篇课文如同一个个人,其特点是十分鲜明的,每一篇课文所承载的教学目标都应该带有该文本特有的标记。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充分把握文本特点,找出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可迁移、可概括类化的语言现象作为教学目标与内容。
(四)依据学生实际
即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寻找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发展,但不可过分强调实际而把课标拟定的学段目标丢在一边。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目标明确后,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说实话,一篇课文可以用来进行教学的内容很多,作为教师,我们不可能把自己在解读文本时的创见、深刻丰富的体验全部转化为教学内容。尤其高年级,课文都比较长,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哪些内容应该纳入到教学设计中,并对其梳理、重构、整合,再通过恰当的方式加以呈现,这需要我们根据目标,深入解读文本,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寻找语文的核心价值,作教学化处理,取舍与甄选出能确保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的教学内容。
三、引导学生课内外同步阅读
(一)同一主题同步阅读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需要,在课前或课后布置学生同步阅读与课文内容属同一主题的文章,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化理解。在一年级学习了29课《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后,学生知道了诚实的雄日虽手捧空花盆,却赢得了国王的喜爱,成了国王的继承人。在这时再推荐孩子同步阅读“诚实无价”这一主题的《一千棵樱桃树》、《诚实的孩子》等,使孩子直面犯错之后讲真话的华盛顿,勇于承认错误的小列宁。学生通过这些课外的同步阅读,较深入地体会到了“诚实无价”。
(二)同一体裁同步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低中年级主要是以童话、寓言、故事、诗歌为主,高年级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定量的应用文和适量的科普文。在阅读教学时,可适当扩展阅读同一体裁的文章,使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对不同文体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三)同一作者同步阅读
“安徒生”、“李白”、“鲁迅”是妇孺皆知的名家,也是每位小学生耳熟能详、深深喜爱的“大家”,学生在课内学习了这些作者的文章之后,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这些名作者的系列作品并引导学生同步阅读。学习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介绍读他的《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等童话故事。学习了李白《静夜思》后,介绍他的《赠汪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等优美的小诗。至于鲁迅的作品可安排学生同步阅读的就更多了。
(四)同一背景同步阅读
所谓“同一背景同步阅读”指的是到课外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来阅读。如学了一年级33课《火车的故事》知道最早的火车是由蒸汽机车带动的,蒸汽机是谁发明的?瓦特是如何发明“蒸汽机”的?蒸汽机又是如何带动火车的?这一系列的问题可都得从一个小小的壶盖说起,所以,这时候引导学生阅读《壶盖为什么会动》,学生就兴趣盎然,收效甚大了。
(五)同一文本同步阅读
语文教材的一些课文是名家名篇的节选或是选自某作品集,比如教材中的《景阳冈》、《三打白骨精》、《草船借箭》等分别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读一读原著乃至作者的整个作品集,通过这种追本溯源式的阅读,学生不仅对课文加深了理解,还可能会有一个全新的感受,同时扩大了视野,增加了对名著的阅读积累。
四、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就是为了让学生积累知识。只有有了一定的积累才能在今后的写作、生活中运用自如。因此小学生的阅读,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逐步形成阅读能力。
(一)阅读目的要明确
在阅读中学习什么,即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也就是阅读目的。阅读目的对整个阅读起定向作用。因此,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法可寻地主动学习。
(二)阅读过程要用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义若见,情文并见”。课外阅读关键在于用心去读,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读,才能达到读的目的,用心去感受,才能感受文章的意境和美感。在课堂上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谈感受。久之,养成专注阅读、用心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阅读方法要科学
1.自觉阅读,保证时间。每天能自觉看书30分钟。自觉看书是衡量一个孩子是否爱看看书的一个重要标志,自觉的孩子不用家长提醒,就能自己兴致勃勃的读书。这样,把读书作为每天的家庭作业来布置。在反复的行为习惯中培养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学贵有疑,主动交流。好问是知识的窗户,才能的马达,创新的动机。因此,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3.注重积累。我们提倡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养成摘录好词佳句的习惯,但也不是整齐划一的要求每个孩子都做到,而且摘录的量也不大,避免给学生带来负担,影响他们读书的热情。
4.注重方法。散文类、诗歌类的文章在朗读的时候适合调动感情反复的朗读,直到熟读成诵。童话类、小说类的文章比较适合默读,但读到动情处,也可以大声朗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
结语:
要想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效率,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小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多少做多少,不断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参考文献:
[1]张小忠《文本细读,让课堂充满语文的芳香》
[2]魏华中《长文短教的短与长》(《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8年12月)
[3]林立端《小学阅读教学的策略》,《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年第12期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