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理论视域下的儿童"生活力"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2-10
/ 2

生活教育理论视域下的儿童"生活力"培养

沈晓萍

无锡市惠山区惠城幼儿园   214174

摘要

在现代教育中,儿童的“生活力”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生活教育理论的视域下,如何提升儿童的实际生活能力与综合素养,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倡导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儿童获得必要的生活技能和应对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本文旨在探讨生活教育理论视域下儿童“生活力”培养的有效策略,为教育实践提供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儿童生活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儿童面临的生活环境和挑战也在不断变化。传统教育往往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能力培养[1]。因此,生活化教育理念应运而生,旨在将生活实践与教育结合,通过丰富的生活化活动,培养儿童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儿童的生活能力,也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一、聚焦·凝练——生活教育理论概述

生活教育理论由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主张教育应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以实现全面育人目标。陶行知认为,学校教育不应脱离实际,教育内容和方式应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经验进行教学,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知识和能力。这一理论强调“生活即教育”,倡导通过日常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形成有益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教育模式。

二、生活教育理论视域下的儿童"生活力"培养策略

1.儿童本位,筑基蓄力——明确生活化教育目标

制定切合实际的教育目标:在制定生活化教育目标时,应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求,确保目标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儿童的日常行为和兴趣,确定他们在生活中的具体需求[2]。例如,在一堂关于饮食健康的课程中,教师可以设定目标,让儿童了解均衡饮食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学会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通过组织儿童进行一次“健康餐”制作活动,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选择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鼓励他们亲自动手准备,既提升了他们的生活技能,也增强了对饮食健康的理解。这种通过实际操作来实现教育目标的方法,使儿童在生活中感受到教育的真实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1. 多维转化,系统支持——整合生活化教学资源

利用社区资源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周边社区的资源,将其融入到教学中,创造生动的学习环境。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农场或市场,让他们了解食物的来源和生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儿童观察和记录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了解不同食材的营养价值,并鼓励他们询问农民或市场商贩关于食品的知识。这种实践活动不仅使儿童亲身体验到食物的来源,还能激发他们对健康饮食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后续讨论,帮助儿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环保意识。

整合家庭与学校的教育资源:为了更好地培养儿童的生活力,教师可以与家长合作,共同整合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家庭生活技能分享会”,鼓励家长参与并分享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孩子生活技能的经验。例如,一位家长可以分享如何教孩子进行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洗衣、做饭或整理房间。通过这种方式,儿童不仅能从家庭中获取丰富的生活经验,还能在学校中进行实践与交流。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家长提供指导手册,介绍生活技能的重要性和培养方法,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更有效地支持孩子的成长。这样的家庭与学校的紧密合作,有助于儿童在生活中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

  1. 复盘自省,品质建构——完善生活化教学内容

整合多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教师应将多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设计出贴近儿童生活的教学内容。例如,在科学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家庭实验”这一主题,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如制作火山喷发模型或观察植物生长。这些实验不仅有趣,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科学原理。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录实验过程,进行数据分析,并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发现和体验。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开发与生活场景相关的项目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日常生活场景,设计相关的项目活动,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例如,可以组织一次“社区探访”活动,鼓励学生走进社区,了解周围的环境和文化。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社区居民对生活便利设施的看法,或采访当地商家,了解他们的经营方式与特色。活动结束后,学生可以制作展示板,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调研成果和收获。

  1. 多维互动,质量导向——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

组织社区服务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社区服务活动,引导儿童参与到真实的社会实践中。例如,学校可以与当地社区合作,开展“绿色环保”活动,让学生在周末前往社区的公园或街道,进行清扫和绿化植树。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儿童不仅能够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还能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如何使用工具、识别植物,并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活动结束后,学生可以撰写感想,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收获[3]。这种参与社区服务的实践活动,帮助儿童培养责任感、合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展生活技能工作坊:学校可以定期举办生活技能工作坊,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例如,可以设立“烹饪工作坊”,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简单的烹饪技巧,如如何切菜、煮饭、制作健康的小吃等。在活动中,教师可以讲解食材的选择与营养搭配,同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通过亲自动手,学生不仅能提高动手能力,还能增强对饮食健康的认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实践,邀请家人共同参与,增进家庭互动。

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教育理论为儿童“生活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通过明确生活化教育目标、整合教学资源、完善教学内容以及开展实践活动,教育者能够有效提升儿童的实际生活能力和综合素养。这不仅有助于儿童在学业上的成功,更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生活力”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是对生活技能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支持儿童生活能力提升的环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为未来适应社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许红.生活教育理论视域下的儿童"生活力"培养——以"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为例[J].生活教育, 2023(8):23-26.

[2]乔晖.培植生活力:儿童乡土生活空间建构[J].生活教育, 2024(1).

[3]林娜.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策略探研[J]. 2024(7):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