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醉后躁动如何处理?

/ 2

小儿麻醉后躁动如何处理?

陈昭

古蔺县人民医院 646500

当孩子需要手术时,麻醉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麻醉后躁动却常常让家长们揪心不已。小儿麻醉后躁动可能表现为哭闹、挣扎等,这不仅让孩子难受,也让家长们焦虑万分。别担心,本文将为您详细剖析小儿麻醉后躁动的方方面面,包括其成因、预防方法以及应对举措,让您能更好地陪伴孩子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1小儿麻醉后躁动是什么?

小儿麻醉后躁动并非罕见现象。它通常表现为小儿在麻醉苏醒期出现哭闹、挣扎、意识不清、无法安抚等情况。小儿会突然大声哭闹,身体剧烈扭动,手脚乱动,可能伴有胡言乱语或呼喊,且对家长和医护人员的安抚没有明显反应。这是因为小儿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麻醉药物对其大脑的神经调节功能产生干扰,导致大脑的兴奋与抑制状态失衡,从而引发这种暂时的异常行为表现。一般而言,低龄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由于其神经系统更为稚嫩,更容易在麻醉后出现躁动情况。像小儿常见的耳鼻喉科手术、普外科手术等术后,都有一定几率发生麻醉后躁动现象。

2为什么会发生小儿麻醉后躁动?

2.1麻醉药物的影响

麻醉药物在小儿体内的代谢过程较为特殊。不同的麻醉药物作用机制各异,某些麻醉药物可能会影响小儿大脑内神经递质的正常传递与平衡。比如,部分吸入性麻醉药会改变大脑内神经细胞之间的信号传导,使得神经兴奋性发生改变,进而在苏醒过程中引发小儿躁动不安。这些药物在体内的残留与代谢速度不一致,在麻醉苏醒阶段,当大脑逐渐恢复意识时,药物对神经的刺激作用可能就表现为躁动行为。

2.2手术刺激

手术过程本身对小儿身体是一种创伤。手术操作会损伤组织,术后伤口的疼痛是引起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手术顺利,伤口的疼痛刺激会通过神经传导至大脑,使小儿产生不适感而挣扎哭闹。而且,身体内部器官在手术中受到牵拉、触碰等操作后,也会产生一些异常感觉,如腹部手术可能引起的肠道蠕动异常、腹胀等,这些身体内部的不适感同样会让小儿难以忍受,从而出现躁动表现。

2.3小儿自身特点

小儿的心理发育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手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且可怕的经历,从进入手术室与家长分离开始,他们就处于高度紧张和恐惧之中。在麻醉苏醒后,这种恐惧和不安的情绪依然留存,加上身体的不适,就容易以躁动的形式爆发出来。他们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能力,无法像成年人那样理性对待身体的异样感觉,只能通过哭闹、挣扎等本能反应来表达内心的痛苦与不安。

3如何预防小儿麻醉后躁动?

3.1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对预防小儿麻醉后躁动意义重大。家长要着重对小儿进行心理建设,以平和、耐心的态度向孩子讲解手术流程,用简洁直白的话语减轻孩子对未知的恐惧,像描述去医院检查一样平常,缓解其紧张情绪。严格遵循医嘱完成术前禁食禁水,防止因生理不适引发躁动。确保小儿身体状况良好,无感冒、发热等疾病干扰。提前让小儿熟悉医院环境,可在术前带孩子在医院周围走走,降低其对陌生环境的敏感度,为手术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有效减少麻醉后躁动的潜在风险。

3.2麻醉方式选择

麻醉方式的合理抉择是预防关键。医生会依据小儿年龄、手术类型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对于低龄或短小手术,局部麻醉联合基础麻醉可能降低全身麻醉药物用量,减少对小儿神经系统的刺激。在一些体表手术中,局部麻醉能精准作用于手术部位,同时给予适量基础麻醉保障小儿安静配合。而对于复杂手术,全麻复合神经阻滞技术可发挥优势,在保证麻醉效果的同时,降低全麻药物在体内的残留与不良影响,通过优化麻醉方案,最大程度降低因麻醉因素导致小儿麻醉后躁动的发生几率,保障手术麻醉安全平稳过渡。

3.3术中管理

术中管理直接关系到术后躁动的预防效果。麻醉医生全程密切监测小儿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根据实时数据精准调控麻醉深度与药物剂量,避免麻醉过深或过浅引发躁动风险。维持小儿正常体温极为关键,借助先进的体温监测与调控设备,如加温输液装置、温热气体输送系统等,防止因低体温造成小儿苏醒期寒战、躁动不安。同时,确保手术操作规范、轻柔,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损伤与刺激,从多方面协同保障手术过程顺利,降低术后麻醉躁动发生率,为小儿术后平稳苏醒创造良好条件。

4小儿麻醉后躁动的处理方法

4.1安抚陪伴

家长在小儿麻醉后躁动时给予的安抚陪伴具有关键作用。当孩子躁动不安,家长应保持冷静温和的态度。靠近孩子身旁,用轻柔且平稳的语气与孩子交流,尽管孩子可能意识模糊,但熟悉的声音能起到安抚效果。轻轻抚摸孩子的手臂、脸颊等部位,这种身体上的接触可以传递安全感,让孩子在陌生且术后不适的环境中感受到来自亲人的慰藉。持续陪伴在孩子左右,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有助于孩子逐渐平静下来,减少躁动行为,对其术后恢复有着积极的心理促进作用。

4.2药物治疗

在小儿麻醉后躁动较为严重时,药物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手段。医生会依据严谨的医学判断来决定是否采用药物干预。在选择药物时,会全面考量小儿的各项身体指标,包括体重、年龄以及整体的健康状况等。例如,对于年幼且体重较轻的小儿,药物剂量会精准计算以避免过量。常用的镇静药物如咪达唑仑等,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大脑神经的兴奋性来缓解躁动。医生会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根据孩子的恢复情况适时调整药物方案,确保在安全的前提下,利用药物快速稳定孩子的情绪与状态,助力其顺利度过术后躁动期。

4.3疼痛控制

疼痛常常是小儿麻醉后躁动的重要诱因,因此有效的疼痛控制极为必要。医生会先对小儿的疼痛程度进行专业评估,若确定疼痛是导致躁动的主因,便会采取相应措施。对于轻度疼痛,可采用如调整体位等非药物方法来减轻不适。而对于中重度疼痛,会谨慎选用合适的止痛药物,像对乙酰氨基酚等,这些药物能作用于疼痛传导通路,减少疼痛信号的传递。在使用过程中,医生会严格把控剂量与用药间隔时间,因为小儿的身体代谢机能与成人不同。同时,还会监测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在缓解疼痛、平息躁动的同时,最大程度保障小儿的身体健康与安全。

结语:

小儿麻醉后躁动虽棘手,但并非无法应对。家长们要充分了解相关知识,术前悉心安抚,术中配合医护,术后冷静处理。相信医生的专业与经验,积极沟通协作。在面对躁动时,给予孩子温暖与陪伴,共同助力孩子顺利度过术后恢复期,迎接健康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