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 )
程志峰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100034
摘要:近年来,为解决乡镇综合文化站“沉睡”,服务效能不高等问题,北京市在盘活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在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治理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北京市基层文化馆(站)通过社会化运营、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等方式有效提升服务效能,在公共文化空间培育、丰富数字化服务手段等方面具有一定提升空间。
关键词:文化站 效能 社会化 文化空间
近年来,为解决乡镇综合文化站“沉睡”,服务效能不高等问题,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积极落实,在盘活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特别是在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治理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笔者通过走访北京市有关部门,调研了解部分街道文化中心,对北京市乡镇综合文化站效能提升整治工作有了相关认识,就有关工作进行了思考。
北京市2015年出台《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等“1+3”公共文化政策文件,明确了街道(乡镇)综合文化中心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2021年,北京市借鉴《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标准(东部)》,修订了《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标准》。其中,涉及街道(乡镇)综合文化中心的指标28个,对每周开放56小时、错时开放夜间开放、人均到馆次数、藏书量、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体活动、行政村每月一场数字电影等提出明确要求。北京市通过定标准、建机制、搭平台、促整改,切实提升街道(乡镇)综合文化中心服务效能,取得一定实效。目前,全市共有334个街道乡镇均建有综合文化中心,建有率100%;建筑面积达市标率(2000平方米)由2020年的86.7%提升至2021年的95.1%。公众满意度持续提升公众满意率为83.4%,由2020年的68.8%提升至83.4%。
一、北京市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效能提升工作实践
(一)石景山区街道综合文化中心:以社会化运营为抓手,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跨越式发展
石景山区以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以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为抓手,自2018年起,在辖区九个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全部推行社会化运营,提升基层综合文化中心服务效能,实现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跨越式发展。
通过社会化运营,石景山区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开放时间大幅增长。2019年,全区9个街道综合文化中心社会运营后,每周开放时间平均达到71.5小时,超过国家颁布的《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标准》规定的每周48小时的23.5小时;错时开放时间平均29小时,达到开放时长的40%。通过社会化运营,石景山区去创意文化空间涌现。多个社会化运营主体对设施空间布局进行创意适用性改造,涌现了诸如金苹果小院、金顶街街道民俗风情及非遗体验厅、古城街道舒体颐养空间、八宝山街道“家+home”会客厅等一批创意性的特色服务空间。此外,社会化运营也使公共文化延伸服务日趋丰富。社会化运营团队积极探索促进文化消费、文旅融合、文创多元融合等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通过别出心裁的软装设计、极具风格的美陈装置,将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打造成“网红打卡坐标”。
(二)顺义区双丰街道综合文化中心:群众文化活动让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活”起来
双丰街道综合文化中心位于顺恒大街合景香悦四季西区,分别配置有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文艺排练室、辅导培训室、手工书画交流室、多功能活动厅、体育健身室和综合展览厅,是一座集全民艺术普及、书画展览、群众文化活动、数字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文化中心。
文化中心扎实有效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坚持月月有特色,场场都精彩。例如面向少年儿童的《有趣的蔬菜 神奇的拓印》,“非遗系列绘本阅读活动”,面向成人的国画团扇手绘等;活动中心每年固定举办“二月新春”“五月的鲜花”“十月金秋”主题文艺演出,各个社区的群众团队踊跃参与,每年文艺演出达到8场,文艺演出包含各类文体活动达到60场;此外,活动中心开展国画培训,礼仪培训、书法培训、美妆培训、摄影知识培训等公益培训,年服务人次达到15000余人次。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和公益培训项目的实施,使镇域居民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修养。
二、关于北京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效能提升的一点思考
一、以公共文化空间改造为抓手,提供市民驻足停留的公共文化空间
《“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要创新培育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通过走访调研甘家口街道市民活动中心等单位发现,基层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均能够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开展建设,但存在场地老旧,服务空间传统等问题,距离打造市民群众乐意驻足停留的公共文化空间具有一定的差距。建议有条件的街道,适时启动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改造计划,结合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功能空间及业务特点,坚持“人民城市”建设理念,创新实施公共空间改造计划,营造良好的居民人文环境。推动社区文化“嵌入式”服务,将文化创意融入社区生活场景,创新打造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以此为突破聚拢人气,提升效能。
二、以社会化为途径,拓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和效能
《规划》指出,要深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调研发现街道综合文化中心都能做到每周56小时的时间开放,但开放时间一般局限在工作日,且年轻人参与度较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有新的期待。群众文化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这一特点,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建议有条件的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适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共建。通过社会化运营,为人民群众、辖区居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空间改造,扩宽服务运营时间,创新政府监管方式和绩效评价等工作。
三、以数字化为手段,持续拓展提升服务维度和知名度
《规划》指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目前,街道综合文化中心一般通过微信平台开展线上服务,例如通过线上小程序进行活动预约、查询等基础服务,石景山区建设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大数据平台,可实时监控各文化场馆服务情况,景山街道市民文化中心通过大屏的形式,实时展现来访人员数据统计,对用户年龄段、性别、主要参与活动类别等进行深入分析。
街道综合文化中心虽然采取了线上服务的方式,但在资源数字化,以及新媒体平台的呈现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通过地图搜索发现多数文化中心在数字地图的位置未标注或标注不清的问题。建议有条件的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进一步加大数字资源建设力度,将文化中心已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进行数字化呈现,为群众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线上服务;建议进一步提升互联网思维,通过活动组织、矩阵式宣传、完善数字地图标注等方式,加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在数字化新媒体中曝光度;建议引入数字化设备,引入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设施设备,提供“沉浸式”“互动式”数字化体验服务。
参考文献
1.“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
3.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