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与大肠相表里新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2-12
/ 2

肺与大肠相表里新解

刘玲1  张志敏通讯作者

1肇庆市怀集县中医院                广东 肇庆 526400

通讯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本次研究中对肺与大肠相表里进行研究,从中医、病理学角度对该理论进行分析,并提出张志敏教授的创新观点,配合临床治疗案例证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科学性。

关键词:肺;大肠;消化道;呼吸道;临床中医

部分呼吸道疾病患者通常伴有便秘、腹泻等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其中以哮喘患者的肠黏膜渗透性水平在发病期间明显上升,同时伴有类似于气道反应的症状,由此判断消化道、呼吸道病变彼此间存在关系,这种现象被临床中医概括性地称作“肺与大肠相表里”。《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相关论述,在后续的临床中医实践中,肺与大肠相表里得到充分验证,进一步确定肺与肠道病变存在关系。

1.1病理学分析

消化道、呼吸道黏在现代医学的黏膜免疫中占据主要位置,表明临床中对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存在的联系予以高度认同 。IgA 抗体扮演阻止病原体入侵黏膜的作用 ,具体表现为IgA 能够有效遏制病原体附着在黏膜表面,同时降低病原体的生长率 ,黏膜腔内、黏膜共同参与发挥阻止病原体伤害黏膜的功能 。在T细胞的作用下,IgA 可实现介导免疫应答 ,而源自肠黏膜的T 细胞相比其他来源的 T 细胞对IgA 的分泌更为敏感 。小肠肌层底部、淋巴结是Th 1分布的场所 ,由此推断 Th 1 细胞 对 并不存在促进 IgA分泌的作用。

1.2中医分析

《灵枢·四时气》中云:“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张志敏教授在“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基础上展开相关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肺与大肠存在病理相关性。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六腑以通为用”“九窍不通肠胃之所作也”,张志敏教授再结合这些中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虚则太阴、实则阳明”“肺实泻大肠”“釜底抽薪”等肺病治腑的新思路。肺部、大肠在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相互络属的基础上,使彼此间呈现表里关系,这种关系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并获得了临床中医的高度认可。

2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案例

2.1患者信息

林某,女,49岁,花都人。因“反复咳嗽、咳痰5年,加重伴气促1周”就诊。刻下症见:神清,精神疲倦,咳嗽,呈阵发性,咯黄白色粘痰,气促,活动后加重,口苦,纳差,夜寐不宁,小便正常,大便秘结。既往有哮喘病史5年。

2.2体格检查

T 37.2℃,R 23次/分,HR 110次/分,BP 120/76mmHg,SpO297%(低流量吸氧下),呼吸两侧对称,触诊语颤正常,双肺叩诊呈清音,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少量干湿性啰音,心浊音界正常,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学杂音。舌质红,苔腻,脉弦数。

2.3CT检查与诊断

  胸部CT:1.双肺支气管扩张并感染2.右肺中叶结节,考虑炎性结节,建议治疗后复查、对比。3.纵隔淋巴结肿大,拟炎性增生。肺功能检查;1.重度混合性肺通气功能障碍,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诊断:1.支气管哮喘,2.支气管扩张伴感染 3.肺结节

2.4治疗方案

患者就诊前曾在某人民医院住院治疗,西医予环丙沙星、美洛西林抗感染、解痉平喘、化痰等对症支持治疗,经治疗5天后,症状未见缓解,为求中医治疗,遂来就诊。中医面诊:患者身材矮小,面色晦黯不泽,精神倦怠,咳嗽反复,咯痰不畅,似乎有痰塞住咽喉而不时有呼吸困难,气短懒言,声音重浊不清,自觉烦躁焦虑,饮食无味,夜寐不宁,前期西医治疗效果甚微。舌黯,苔厚腻,脉紧涩。四诊合参实言相告,此病可医,只是未得其法。咳喘此本属感受寒邪,肺气不宣之症,然体质略偏,而治不得法,邪无出路,故咳喘日甚。治疗无非给邪以出路,导痰外出,畅通气道而已。自拟宣肺降浊清肠汤,以祛风宣肺,导浊清肠,务在给邪以出路,为其配制药方:苍术、栀子、柴胡、水蛭、番泻叶、芒硝、甘草、法半夏各10g,黄芩、大黄各20g,鸡血藤、党参、麦芽15g。

2.5复诊

患者服药后,自觉咳嗽气促症状明显减轻,咯痰减少,易咳出,精神好转明显。治疗前由于呼吸困难发作频繁而不愿外出,现在愿意适当外出活动,取蒺蔡、王不留行各15g取代原药方中的麦芽、水蛭,持续服用7剂。

3肺与大肠相表里记载

“肺与大肠相表里”作为中医核心内容之一,在脏象学说中展现出较强的代表性。“肺与大肠相表里”这一理论指出,肺与大肠以经脉为途径相联系,一阴一阳表里相对,脏腑阴阳表里相合。肺与大肠联系密切,肺经之脉通过大肠经的脉络,大肠经之脉络也上连于肺,故有“肺脉络大肠上隔,在肠脉络肺膈”之说。肺主气,居高临下,以节制全身之气,主气机的升降;大肠传导功能的实现,不仅需要接受肺气与肺中之水液,还需要依赖肺的肃降。

按语:中医里当大肠传导功能失去调节,出现了比如热势偏胜,津亏肠燥等情况,导致大肠传导不能就会便秘。大肠为阳明之腑,当阳明有热,热邪就会上攻于肺,导致肺宣降失常,人体就会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吴鞠通《温病条辨》曰:“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宣白承气汤由杏仁粉、瓜蒌皮、石膏、大黄组成,用于治疗痰热引起的气喘,该方当中的大黄有助于治疗喘促,通过通大肠以治肺脏之病。

在临床实践中促进使用宣肺、清热、化痰治法的方式,还应当疏通患者肠腑,使浊邪从消化道排出,恢复肺之宣肃功能水平。中医学、病理学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分析结果发现,“肺与大肠相表里”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临床适用性,并在未来的临床治疗中得以广泛应用。

基金项目:广东省中医师承薪火工程(粤中医办函(2021)123号)

作者简介:刘玲(1982 年),女,肇庆市怀集县中医院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E-mail:  2711847869 @qq.com

通讯作者:张志敏(1972-),女,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呼吸道疾病。邮箱:zhangzhimin51666@163.com


参考文献

[1]时艳杰,张颖,甘雨,等.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探讨射干止咳胶囊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肺炎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OL].中华中医药学刊,1-20[2024-04-04].

[2]张丛丛,李婉莹,张梦瑶,等.“肺与大肠相表里”物质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24,19(01):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