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师范大学
教育焦虑是我国家长的真实写照,“鸡娃”现象屡见不鲜。 我国自古以来奉行“学而优则仕”,其思想深入人心,家长希望孩子所处阶层能够向上流动。但目前来讲由于学生评价机制不完善,导致家长教育无方向,从而产生一定的焦虑。学者在与家长交流过程中发现,普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同辈中脱颖而出,这种现象已经向下延伸至学前甚至幼儿阶段,从而产生一系列问题,如“双减”政策的落实,孩子的学业负担以及家长与孩子的身心健康。
本文主要从家长教育焦虑现状以及家长教育焦虑进行成因分析,从而以求探索其解决路径。让孩子能够德智体美劳真正全面发展,培养健康快乐的孩子。
一、家长教育焦虑现状研究
单家银用半结构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18位中小学家长进行研究。调查得知家长教育焦虑表现归纳起来有3个方面:第一,经济负担,高消费的的补课费用使得家长焦虑状态越来越明显,表现出经济上的力不从心。第二,家长每天下班后,还要接送孩子去各种补课班,表现出的精力上力不从心。第三,现今家长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但是仍旧缺乏教育方面专业知识,导致教育孩子时,不知如何是好,没有专业教育理论作为引领,导致家长表现出的能力上的力不从心。据熊国英介绍,教育焦虑的发展越来越低龄化。家长幻想着把孩子培养成“小超人”,从而导致对幼儿进行拔苗助长。不管孩子喜不喜欢,是不是累,把孩子送进各种辅导机构,占满了孩子的时间,期待以此来提高孩子的发展竞争力。家长教育焦虑行为主要表现为,每天忍不住督促孩子写作业,一遍一遍的催促孩子,听说孩子要考试,甚至比孩子还要紧张。陈华仔、肖维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得出家长教育焦虑在情绪方面主要表现为对子女学习机会、学业成绩和就业前景的过分担忧,在身体行为方面上表现为担心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而对孩子采取的有意回避、对子女学习成绩和考试的分数过分敏感而表现出的对子女课余生活过多的控制。周孟秋、周鸿利用抽样调查研究法调查了浙江省4年级学生的家长。重点探讨了家长的教育焦虑现状对于孩子的品质以及由此家长产生的教育行为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家长普遍对教育存在较高的焦虑情绪,主要关注的是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在男女学生家长中,男学生家长的教育焦虑程度要高于女学生家长,特别是在学习态度方面;从地域上看,在市内就学、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家长的焦虑程度要低一些;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焦虑程度相对较高,在所有群体类型中,对子女学习态度的焦虑指数最高。于雅风就家长教育机会焦虑症在双减政策下的现状进行了探讨。教育机会焦虑分为入学焦虑、升学焦虑和择校焦虑。在双减政策下,降低了对入学的焦虑,有效缓解了家长择校的焦虑感,对升学的焦虑情绪仍然居高不下。教育结果焦虑开始蔓延,学习成绩焦虑是我国家长教育焦虑症的主要表现形式。学业评价焦虑也进一步强化。苏慧丽在数字化的背景下探讨了教育焦虑的现状。研究发现,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数字化的普及,教育焦虑愈发严重。教育焦虑从线下发展到了线上。贺明华,郭红梅探讨了双减政策后的家长教育焦虑现状,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来综合探讨家长教育现象以及成因分析。
有关国外的一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外同样存在教育焦虑现象。英国、美国家长的教育焦虑主要表现为子女的择校问题。萨利·鲍尔等人针对英国中产阶级家庭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人教育的成功对孩子的前途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把孩子较好的学校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家长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去关注择校问题。认为私立中学会给孩子带来优越感,是保持社会地位以及向上跃层的主要途径。美国家长也有教育焦虑,他们也希望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将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私立中学也是美国家长比较看重的。与中国家长相似的是,美国家长为了择校同样会选择搬家。一些家长会带着孩子实地考察、对比家附近多所公立和私立学校。
二、家长教育焦虑成因分析
崔保师,陶涛认为教育功利化倾向会导致教育焦虑。其认为教育功利化倾向主要受以下原因影响。第一,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有着教育改变命运的观念。第二,好的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其结构失衡。第三,教育中以社会需要为导向,虽然迎合了社会需求,产生了教育与社会共谋的循环,但也造成教育过程单一化。第四,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对教育主体形成强烈的裹挟,教育规则被破坏,教育竞争门槛被“剧场效应”抬高。于雅风也讨论了传统观念对教育的影响。之外,于雅风还提出学生评价机制不健全是家长教育焦虑的原因之一,应试走向的评价机制导致家长过于重视分数而忽略孩子的身心发展。对科类培训机构的限制和管控,并未让家长们的教育焦虑有所改观。家长错误解读双减政策,导致“双减”政策背景下竞争更为激烈、教育资源更加稀缺。家长缺乏教育类知识导致家长甄别信息能力弱。苏慧丽以数字化时代为背景,探讨了引发教育焦虑的原因。她认为,从常规社会转向绩效社会,是教育生态改变的必然现象。从常规社会向绩效社会的转变,在于让追求绩效的教育主体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自主,更加高效,更加隐蔽。这种竞争关系之间的博弈活动,恰恰是引发教育焦虑的根源所在。熊国英则认为家长教育焦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家长过于担心社会环境,担心孩子接受不到好的教育,以后找不到好工作,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第二,教育公平,第二,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向偏远地区发展,普通民众从有学上,向有好学上的期待转变。陈华仔主要从教育公平方面讨论了家长教育焦虑成因。主要针对教育领域内的不公平、教育领域外的不公平,对家长教育焦虑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贺明华,郭红梅认为家长的教育焦虑受到很多不同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宏观层面的政策因素、中观层面的学校因素,又有微观层面的家庭因素和学生个人因素。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政策变迁的不确定性从而引发家长政策认知不足或不准确,制度政策和教育模式的转变使家长面临教育理念上的认知和选择,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元教育主体需要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致使协同育人模式需要重新找到平衡点。
三、家长教育焦虑解决路径
基于家长教育焦虑的现状以及成因分析,关于家长教育焦虑问题的解决之道,我们的学者已经展开了正面的讨论。王洪才认为家长教育焦虑解决路径在于社会的参与,教育同时反映社会的共同诉求。社会提升教育工作者社会地位,同时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自身专业性,加强自律,提升自己,获得社会的尊重,从而提高教育公平。教育公平能够减少家长教育焦虑,家长从过分关注孩子的成绩转变到素质教育上,这样素质教育才能切实得以贯彻。余雅风则讨论了双减政策下的家长教育焦虑缓解路径。第一,改革我国现有的学生评价机制和招生考试制度。第二,提升基础教育中学校教育的质量,促进教育的优质化和均衡化。同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把核心素养和能力落到实处;第三,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转制工作要合理稳妥推进。明析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角色定位,界定好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范围;第四,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 性。周孟秋、周鸿利则在家长层面上提出了缓解焦虑的建议。第一,家长在自身认知层面上,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推动落实素质教育。第二,在情感上,要接纳孩子的不足,接纳自己,避免传递过分的教育焦虑情绪。第三,在行为上,要以良好的且专业的教育方式去培养孩子,积极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增强家长自身教育孩子的能力,家长自身不断充电。苏慧丽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探讨了教育焦虑的解决办法。第一,回归育人本质,改变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想法,从过分关注成绩的行为,转变为育人上来,分数是检测的方式,不是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指标。 第二,建立人性化的评估机制,实行多价值评估办法。第三,唤醒教育理性,破除资本下的教育鸡娃现象。第四,抵抗外在的不良因素,理性的看待问题,避免过分焦虑。陈华仔从家长的角度上探讨缓解路径。第一,帮助家长正视自己的教育动机。家长的教育动机来源于对子女的养育以及爱护之心,但也受自身地位和经济的驱动,家长要理性的看待。第二,学校通过改革课程和更新教学方法、正确的评价方式来减少不平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在教室创造公平。第三,学校和社会进行补偿。根据罗尔斯的观点,对弱势群体进行补偿,从而减少弱势群体的教育焦虑。单家银主要从家长角度出发,对缓解教育焦虑的路径进行了探讨。对家长进行适当的专业的教育。第一,帮助家长设定正确的教育目标。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丰富教育方法和手段,拉进亲子距离,培养正确的亲子关系。第二,清晰系统边界。帮助家长们厘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边界,提高家庭与学校的配合度,使得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更加畅通和流畅。第三,给家长传播亲子沟通技巧。培养健康的亲子关系,家长沟通的方式,沟通地点,以问题为导向去解决问题,减少无效与冲突沟通。第四,搭建家长教育平台。20年前,美国教育部曾开展“no one left behind”项目,编制不同学段家长的教育读本,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关于家长的教育网络,我国也可以开展相应的工作。贺明华,郭红梅认为双减”政策实施后,构建家校社协同的育人生态是缓解家长教育焦虑的途径。即政府应加强引导意识,加强对于政策宣传和解读;学校应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增强自身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力;家长应设置符合实际的教育期望,做好向导,不断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社会媒体应加强倡导,推广素质教育理念;家校社应协同赋能,共担教育责任。
四、总结
总的来说,我国家长整体来讲处于比较教育焦虑阶段,我国家长目前处于教育焦虑状态。家长主要担心孩子的学习态度、择校、升学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由此表现出的,过分在意子女的分数,送孩子去各种补课机构,去孩子去更好的学校,从而产生很大的经济负担。由于家长处于焦虑状态,导致亲子关系受到一定的影响。家长忍不住去一遍遍询问孩子的成绩、催促孩子学习、写作业,以及对孩子的业余时间过分控制。从家长自身来看,第一点,家长过分担忧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第二点,家长信息甄别能力弱和教育能力不足引发认知误区。第三点,中国家长对于越阶层有着更高的教育期望。第四点,“剧场效应”,家长的互相攀比与聚堆效应引发教育焦虑。从教育目的上看,教育功利化倾向导致教育焦虑,“学而优则仕”“教育改变命运”等导向,使得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更加严重,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从政策导向上来看,教育中的“唯”导向机制迎合了社会需求,但忽视了学生自身成长。与个体教育期待不一致的教育政策导向是教育焦虑的根源。作为政治决策主体的精英阶层并未为教育发展提供足够的经费。从教育评价体系来看,学生评价机制不健全,“应试化”的学生评价导向,综合素质评价“软而无效”等,缺乏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从社会上来看,社会的不确定性、社会资源的稀缺性、信息化社会社交媒体的渲染和网络极化效应、社会上教育机构的不合规性等都是引发家长教育焦虑的原因。在找到症结的基础上,试图去寻找解决家长教育焦虑的方法。在教育评价上,改革评价机制,招考制度,推动从育“分”向育“人”转变。打破绩效崇拜,使得教育目的落实到育人上,使素质教育得到发展。在基础教育上,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实现校内公平。从社会上,推动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合理平稳转型。建立由国家和公立学校主导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 性。从家长方面来看,设定正确的教育目标,加强与学校、老师的合作,掌握与子女沟通的技巧,搭建家长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崔保师,邓友超,万作芳等.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J].教育研究,2020,41(08):4-17.
[2]单家银,胡亚飞,康凯.中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的质性研究[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6,11(06):403-406.
[3]Ball,S.(1981)Beachside Comprehensive:A Case-study of Secondary School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陈丽丹.美国也有教育焦虑[J].教育,2016(49):80.
[5]陈华仔,肖维.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症”现象解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02):18-23.
[6]周孟秋,周鸿.家长教育焦虑对小学生学习品质和学习体验的影响——基于浙江省综合评价监测数据的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23(10):66-72.
[7]余雅风,姚真.“双减”背景下家长的教育焦虑及消解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4):39-49
[8]苏慧丽.数字时代的绩效博弈:教育焦虑与内卷的底层逻辑[J].中国电化教育,2023(06):51-59.
[9]熊国英.“教育焦虑症”:家长的痛楚和无奈[J].江西教育,2013(31):22-24.
[10]崔保师,邓友超,万作芳等.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J].教育研究,2020,41(08):4-17.
[11]陶涛.教育焦虑传导机制下的低生育意愿及应对[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7(03):74-80.
[12]王洪才.教育失败、教育焦虑与教育治理[J].探索与争鸣,2012(02):65-70.
作者简介:曹阳(1996.2—),女,汉族,籍贯:吉林省长春市,研究生,就读于吉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