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市中医医院 四川乐山 614200
在中医理论中,关节疼痛被称为“痹痛”,临床上主要见于风湿病、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与西医有所不同的是,中医对“痹痛”强调的是其病因、病机以及整体调理。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身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气血运行不畅会导致营养不足,造成关节疼痛和僵硬。另外,外部环境中的风、寒、湿等邪气侵入体内,影响身体的气血循行,造成关节不适和疼痛,特别是在天气变化(如阴雨天)时,更容易让疼痛加重。情绪变化、久坐不动等因素会引起气滞血瘀,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疼痛。
一、关节疼痛的分类
1. 风湿痹痛型
风湿痹痛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往往伴随活动受限,患者对气候变化(如湿冷天气)尤其敏感,疼痛可能会随天气变化而加重。患者的舌像通常舌苔薄白,脉象多为浮紧。此类型的关节疼痛主要与风湿寒侵袭有关。治疗中通常采用具有温经散寒作用的药物,如细辛、桂枝、生姜、苏叶等。以上中药有助于驱散体内的寒湿,减轻关节疼痛。常用的方剂如“桂枝汤”,在具体应用时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调整。针灸和艾灸等疗法有助于温通经络、舒缓疼痛,并增强治疗效果。
2. 湿热痹痛型
湿热痹痛型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疼痛通常较重,患者感到局部灼热感,静止时痛感明显,活动后痛感更加加重。患者的舌象表现为舌质胖大,舌苔腻黄,脉象较滑。此类型的关节疼痛多由湿热在体内积聚引起,通常与饮食不节、情绪波动、体内湿气重等因素有关。常用的清热利湿中药包括金银花、泽泻、夏枯草等,以上药材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湿热,消除疼痛。结合针刺和艾灸等方法也可用以调理湿热,促进气血的流畅。方剂如“龙胆泻肝汤”在临床上常用于清湿热,效果显著。
二、针灸治疗
针刺疗法是中医治疗关节痛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经穴上进行针刺,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改善身体的功能状态。针灸疗法在缓解疼痛、治疗多种疾病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常用穴位及其作用
阳陵泉: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前脊下方,是脾经的腧穴,具有健脾利湿、通络止痛的作用,通常用于治疗下肢症状及湿痛。
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是肾经的腧穴,能够调理肾脏功能,利湿消肿,常用于治疗各种腿部疾病。
鹤顶:位于膝关节上方,用于调节膝部气血,缓解膝部疼,常用于治疗膝关节疾病。
膝下(膑韧带正中):此穴位主要用于改善膝关节功能,对于因滑囊炎或其他病症导致的膝部疼痛效果显著。
梁丘:位于大腿外侧,主要用于调理脾胃,改善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
血海:位于大腿内侧,是血液汇聚点,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血瘀相关疾病。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是常用的保健腧穴,能够增强脾胃功能,改善全身的气血状态。
针刺技术及操作流程
针具选择:根据不同穴位的深度和位置选择合适的毫针,一般采用2寸毫针、1.5寸毫针和1寸毫针。
穿刺方法:
对于阳陵泉至阴陵泉的穿刺采用2寸毫针,以阳陵泉为起点,向阴陵泉方向平行透刺。
膝下和鹤顶穴位使用1寸毫针,刺入深度为0.3-0.5寸,适应周边组织结构。其余穴位通常使用1.5寸毫针,直刺深度为1寸左右。
针刺技法:
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平衡气血流动。
留针时间为30分钟,以确保针刺能有效发挥疗效。
治疗频率:
该疗法建议每日一次,每疗程为10次,让患者在每个疗程之间进行适当的恢复和反应观察。
应用效果
针刺疗法通过对以上穴位的刺激,不仅有助于缓解疼痛,还能调理身体的整体状况。通过调动身体的自愈能力,可使患者能逐渐恢复健康。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到针刺带来的轻微不适,但通常很快会适应。这种疗法适用于多种关节疾病、肌肉痛、运动损伤等症状。
该方法主要通过对特定腧穴进行中药注射疗法,达到疏通经络、缓解疼痛和改善身体机能的目的。穴位注射方法一方面通过针刺刺激穴位,疏通经络;另一方面通过中药注射液的直接作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疗法适用于多种关节疾病、肌肉痛、周围神经病变等症状。方法选用10毫升的无菌注射器,并抽取当归注射液或寻骨风注射液注射相应穴位。这两种药物在中医中的主要作用是活血化瘀、止痛和改善血液循环,能够增强针刺治疗的效果。常用穴位包括阳陵泉、梁丘、血海、阴陵泉等。每次治疗选择2-3个穴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症,确定最合适的穴位组合。治疗隔日进行一次,连续10次为一个完整的疗程。该治疗周期有助于观察疗效并促进患者恢复。
总之,针灸不仅能减轻疼痛,还能促进患者整体的身体健康,是一种安全、无创、且有效的疗法。多数关节疼痛患者在接受系统性针灸治疗后,能感受到疼痛有明显改善。针灸治疗应用已逐渐被更多的患者和大众所认可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