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2-13
/ 2

新课程改革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关系

杜琳琳

沈阳市第一五七中学 辽宁沈阳  110000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旨在推动教育朝着更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正是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核心体现,二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新课程改革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供目标导向、内容支撑、教学方法保障、全方位评价体系。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关系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高端化。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全面革新,它的实施旨在推动教育朝着更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正是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核心体现。

一、新课程改革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供目标导向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全面发展”的理念,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有创新、实践、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能力,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明确了全面性的目标。

(一)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传授,新课程改革则强调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的同时,要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注重知识的内化和运用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学科本位的改变

改变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整体规划课程门类和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使学生打破学科界限,融合不同学科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科学课程中的跨学科项目,将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融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综合素养。

(三)课程内容的优化。

强调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学生所学知识更贴近生活实际,能够更好地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话题相关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新课程改革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供内容支撑

在课程改革方面,从单一学科走向综合性学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多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

(一)引入实践性课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实践性课程的引入,通过参与实践课程,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例如在实验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课程中,学生可以在真实的情境中锻炼自己,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二)强化应用性课程

调整学科课程内容,将更多注重培养综合素质的知识纳入其中。例如在历史学科中增加文化交流、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多元文化融合等内容,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文化包容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推行跨学科融合

推行跨学科教学,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例如在环境科学主题下,融合生物、地理、化学等多学科知识,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跨越学科界限,整合知识,从而提升综合素质。

(四)多样化选修课程设置

设立选修课程,提供多样化的学科和方向选择。例如艺术选修课程,包括音乐、绘画、舞蹈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有助于挖掘学生在某一特定领域的潜力,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结构。

三、新课程改革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教学方法保障

新课程改革强调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和实践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倡导学生参与和合作。

(一)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以学生的好奇心为驱动力,倡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不断挖掘自身的学习潜能,例如在探究植物生长与环境关系的课题中,学生需要自己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结果,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

(二)合作学习

1.团队协作与沟通。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如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校园文化宣传片,学生们需要分工协作,包括脚本编写、拍摄、剪辑等环节,这期间他们要不断沟通交流,从而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

2.学会尊重与包容。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学生来自不同背景,有着不同的想法和观点,他们需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包容不同的想法,这种包容和尊重多元文化、多元观点的意识是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内容。

3.提升自主学习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学生会自觉地进行自主学习,查阅资料、深入思考等。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而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中非常重要的一项。

(三)问题导向教学

将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例如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以生活中的购物、行程等实际问题为导向,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个性化教学

1.尊重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学习节奏,通过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下取得进步,增强自信心,从而在品德、情感等综合素质方面也能得到积极的影响。

2.挖掘个体潜能。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开展个性化教学。比如对于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兴趣和天赋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深入的文学创作指导,挖掘他们在这方面的潜能。

(五)信息技术应用

1.信息素养提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如多媒体教学软件、学习APP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如在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时,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场景,提升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利用能力。

2.拓展学习资源与空间。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资源,如在线课程、电子书籍、学习论坛等。学生可以突破传统课堂的限制,获取更多的知识和学习机会,拓宽知识面。

四、新课程改革中的全方位评价体系助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评价体系从传统的单向反馈变为全方位的反馈和评估,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1.教师评价的转变。教师秉持教育机会人人平等的理念,在评价过程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重视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等多方面因素,这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进步与成功。

2.家长评价的变革。新课程改革使家长开始理解和支持“形成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例如,有的孩子可能平时学习态度积极、综合能力较强,但考试成绩偶尔不理想,在家长转变观念后,孩子不再因一次成绩不好而承受巨大压力,能够更全面地发展自己的素质。

3.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之一,积极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例如,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表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等进行每周等级评价,及时反思和调整,促进自身能力不断发展。

(二)评价方法多样化

采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评价,充满情感、美和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就像春雨滋润学生心田,像航向灯指引学生前进。例如,对于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通过在本子上写批语鼓励其字写得漂亮、作业有进步等,学生受到激励后更加认真听讲,成绩上升,综合素质在积极的评价氛围中得到发展。

(三)评价内容多维化

评价内容涵盖多个维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业成绩。例如有的评价体系涵盖“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考试成绩、实践能力等都纳入学业评价结构。

结语

新课程改革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紧密相连。新课程改革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导向,明确提出了“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华利新.关于新课程改革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分析[J].中学数学.2024(20)

2.解玉嘉.提升教师创新素养,赋能新课程改革[J].教育家.2024(38)

3.彭程,曾永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式课例研究的反思、进展与展望[J].教师教育学报.2024,11(04)

4.黎凌云.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路径[J].教育.2024(19)

5.李宝霞.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提升语文课堂质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4(05)

作者简介:杜琳琳沈阳市第一五七中学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