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急救与骨外科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2-17
/ 2

骨折的急救与骨外科治疗

李玉成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南山咀乡卫生院

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创伤性疾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运动损伤等。及时有效的急救处理和科学合理的骨外科治疗对于减轻患者痛苦、降低致残率、促进骨折愈合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骨折的急救

(一)急救原则

骨折急救遵循“先救命,后治伤”的基本原则。在现场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首先要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如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严重出血、处理休克等危及生命的状况。同时,要对骨折部位进行快速、简单且有效的固定,以防止骨折断端进一步损伤周围组织、血管和神经,便于患者的搬运和后续治疗。

(二)现场处理步骤

1. 评估环境与患者状况

到达事故现场后,急救人员应迅速评估周围环境是否安全,避免二次伤害的发生。然后立即检查患者的意识、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判断患者的整体状况。

2. 呼叫急救支援

在初步评估后,若患者情况较为严重,应及时呼叫急救中心,告知事故地点、患者大致情况等关键信息,以便专业医疗团队尽快赶赴现场。

3. 处理伤口与止血

若骨折部位伴有开放性伤口,应先用无菌纱布或干净的毛巾等覆盖伤口,进行简单的加压包扎止血。但需注意避免过度加压,以免影响肢体血液循环。对于大血管破裂出血,可在伤口近心端适当位置使用止血带止血,但要准确记录止血带使用时间,每隔 1 - 2 小时应放松止血带 1 - 2 分钟,防止肢体缺血坏死。

4. 骨折固定

(1)上肢骨折固定:对于上肢骨折,可就地取材,如使用木板、树枝、硬纸板等作为固定材料。将骨折上肢固定于胸廓,如肱骨骨折可采用三角巾悬吊前臂于胸前,再用宽带将上臂固定于胸廓;前臂骨折可将两块木板分别置于前臂掌侧和背侧,用绷带或布条固定后再悬吊。

(2)下肢骨折固定:下肢骨折时,同样要寻找合适的固定物。如大腿骨折,可将长木板从腋下至足跟部放置,在骨折处、膝关节、踝关节等部位用绷带或布条捆绑固定;小腿骨折则可采用两块长度从大腿中部至足跟的木板分别置于小腿内外侧进行固定。固定时要注意保持肢体的功能位,即上肢呈屈肘位,下肢呈伸直位。

二、骨外科治疗

(一)骨折的复位

骨折复位是骨外科治疗的关键步骤之一,其目的是恢复骨折断端的正常解剖关系,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复位方法主要包括手法复位和切开复位。

1. 手法复位

手法复位是在无手术切开的情况下,通过医生的手法操作使骨折断端复位。适用于大多数闭合性骨折且骨折移位不严重的患者。手法复位前,医生需充分了解骨折的类型、移位方向等情况,然后根据力学原理,采用牵引、反牵引、旋转、屈伸等手法,逐步纠正骨折断端的移位。手法复位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无需特殊设备等优点,但对医生的经验和技术要求较高,且有时难以达到解剖复位的效果。

2. 切开复位

切开复位是通过手术切开骨折部位的皮肤、肌肉等组织,直接暴露骨折断端,在直视下进行复位。适用于骨折端有软组织嵌入、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失败或合并重要血管神经损伤等情况。切开复位可以精确地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但手术创伤较大,增加了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术后恢复时间也相对较长。

(二)骨折的固定

骨折复位后,为了维持骨折断端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需要进行固定。固定方法包括外固定和内固定。

1. 外固定

(1)小夹板固定:小夹板是由柳木板、竹板等材料制成的具有一定弹性的固定器具。通过在骨折肢体的周围放置小夹板,用绷带或布带捆绑固定,利用夹板的弹性和约束力维持骨折的稳定。小夹板固定适用于四肢长管状骨的闭合性骨折,尤其是前臂骨折。其优点是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便于观察肢体血液循环和调整夹板松紧度,但固定初期可能会因肿胀加重导致夹板过紧,需要密切观察。

(2)石膏固定:石膏绷带是常用的外固定材料。将石膏绷带浸湿后缠绕在骨折肢体上,待其干燥后形成坚硬的外壳,起到固定作用。石膏固定可根据肢体的形状塑形,固定范围较大,适用于多种骨折类型,如关节附近骨折、骨折合并脱位等。但石膏固定后肢体较重,透气性差,可能会引起皮肤瘙痒、压疮等并发症,且不便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3)外固定支架固定:外固定支架是由金属针、连杆、固定夹等部件组成的一种外固定装置。通过将金属针经皮钻入骨折两端的骨骼,再用连杆和固定夹将金属针连接固定,从而稳定骨折。外固定支架适用于开放性骨折、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骨折或骨折合并感染等情况。其优点是固定稳定,可同时进行伤口处理和早期功能锻炼,便于观察伤口和调整固定,但针道感染是其常见的并发症。

2. 内固定

内固定是通过手术将金属内固定物如钢板、螺钉、髓内钉等植入骨折部位,以维持骨折的稳定。

(1)钢板螺钉内固定:钢板根据骨折部位和形状可分为多种类型,如直钢板、解剖钢板、锁定钢板等。在手术中,将钢板放置在骨折部位的一侧或两侧,用螺钉将钢板与骨折两端的骨骼固定。钢板螺钉内固定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骨折,尤其是关节内骨折和粉碎性骨折。其固定牢固,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但手术创伤较大,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

(2)髓内钉内固定:髓内钉是插入骨髓腔内的一种内固定物,如股骨髓内钉、胫骨髓内钉等。髓内钉固定符合骨骼的生物力学原理,可减少对骨折端血运的破坏,有利于骨折愈合。适用于长骨干骨折,如股骨、胫骨骨折等。髓内钉内固定手术切口相对较小,术后恢复较快,但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可能会出现髓内钉断裂、锁钉松动等并发症。

(三)骨折的康复治疗

骨折的康复治疗是骨折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目的是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肢体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康复治疗应贯穿骨折治疗的全过程,包括早期、中期和晚期。

1. 早期康复(骨折后 1 - 2 周)

此阶段康复的重点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在骨折固定稳定的前提下,可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如上肢骨折可进行握拳、屈伸手指等活动;下肢骨折可进行踝泵运动,即踝关节的屈伸和环绕运动。同时,可对骨折部位周围的肌肉进行等长收缩训练,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但要避免骨折部位的活动。

2. 中期康复(骨折后 3 - 6 周)

随着骨折部位疼痛和肿胀的逐渐减轻,康复训练的强度可逐渐增加。在继续进行未固定关节活动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的基础上,可开始进行骨折部位相邻关节的活动度训练,如上肢骨折可进行肩关节、肘关节的屈伸活动;下肢骨折可进行膝关节的屈伸活动。活动范围应逐渐增大,但要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同时,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借助辅助器具进行部分负重训练,如使用拐杖进行下肢骨折患者的部分负重行走练习。

3. 晚期康复(骨折后 6 周 - 数月)

此阶段骨折已基本愈合,康复的主要目标是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和力量,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可进行全面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主动和被动活动,使关节活动范围恢复到正常水平。同时,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如抗阻力训练,通过逐渐增加阻力,增强肌肉力量。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可进行步态训练,纠正异常步态,提高行走能力。此外,还可进行一些平衡训练、协调性训练等,以提高患者的整体运动功能。

结论

骨折的急救与骨外科治疗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急救人员、骨外科医生、康复治疗师等多专业人员的密切协作。在急救环节,快速准确的现场处理能够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在骨外科治疗阶段,合理选择复位、固定方法,并结合科学的康复治疗,能够最大程度地恢复骨折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骨折的治疗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未来有望为骨折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