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牟平区玉林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摘要:本文深入剖析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水利工程在水资源利用与调配方面意义重大,但建设与运行过程也对生态环境产生多方面影响。探讨生态环境保护如何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到运行管理等环节作用于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包括对生态系统平衡、水质水量保障、周边区域生态稳定等方面的影响,旨在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两者协同共进,实现水利工程长期效益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
引言
水利项目建设的最终任务主要是以科学有效的方式分配该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任何水利建设项目都是非自然行为。作为改造工程的一部分,施工任务的执行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会对该地区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和破坏。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共识。因此如何促进水利工程在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方面实现可持续的协调统一是一个重要问题。
1规划设计阶段的影响
1.1生态理念的融入
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初期,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融入至关重要。传统水利工程规划往往侧重于工程的功能性与经济性,而现代水利工程则需将生态因素摆在突出位置。例如,在确定水利工程选址与规模时,要充分考虑对周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于河流上的大坝建设,需评估其对上下游水生生物栖息地的改变,尽量避免阻断鱼类洄游通道。设计人员应采用生态友好型的工程结构,如建设鱼道、生态护坡等设施,以保障水生生物的生存与繁衍需求。同时,在规划水利工程的调水方案时,要以维持流域生态用水为前提,确保河道内有足够的水量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如稀释污染物、维持湿地生态等,使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用水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2环境影响评估
全面且深入的环境影响评估是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不可或缺的环节。这一评估需要综合考量水利工程可能对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多方面环境要素产生的影响。在大气环境方面,要分析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扬尘、施工机械尾气排放等对周边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减排措施;对于水体环境,需预测水利工程运行后对河流流速、水位、水温等水文要素的改变,以及这些改变对水质、水生生物群落的潜在影响,如水库蓄水可能导致水温分层,影响下游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在土壤环境方面,评估工程建设是否会引发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等问题,尤其是在施工场地周边及弃土弃渣堆放区域。通过严谨的环境影响评估,能够提前识别水利工程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风险,从而在规划设计阶段有针对性地调整方案,优化工程布局与设计参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保障水利工程的可持续性。
2施工建设阶段的影响
2.1生态破坏的防控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土石方开挖、填筑以及施工机械的作业,这些活动极易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生态破坏的防控是施工阶段的关键任务。在施工场地布置方面,要合理规划施工营地、材料堆放场、施工道路等临时设施的位置,尽量减少对植被的破坏与土地的占用。例如,避免在珍稀植物群落分布区域设置施工营地,对施工道路的选线要避开生态敏感区。在土石方工程施工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设置挡土墙、排水设施等,防止水土流失。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渣,要进行妥善处理,优先考虑综合利用,如用于填筑路基、场地平整等,不能利用的部分要按照环保要求运至指定的弃渣场,并进行防护与绿化处理,减少对土壤环境与景观的破坏。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控制施工噪声、扬尘等污染,避免对周边野生动物的栖息与繁衍造成干扰,确保施工区域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
2.2资源利用的优化
施工建设阶段资源利用的优化对于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资源是水利工程施工中最为关键的资源之一,在施工过程中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例如,采用节水型施工设备与工艺,对施工废水进行处理后回用,如用于混凝土养护、施工场地降尘等。在建筑材料的使用方面,要遵循绿色环保与资源节约的原则。优先选用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如新型环保混凝土、再生钢材等,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同时,要精确计算建筑材料的用量,避免材料的过度采购与浪费,提高材料的利用率。此外,在施工能源消耗方面,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施工机械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与环保,为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3运行管理阶段的影响
3.1生态调度的实施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过程中的生态调度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水利工程调度主要以满足发电、供水、防洪等人类需求为目标,而生态调度则强调在保障这些功能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需求。例如,通过合理调节水库的下泄流量与水位,模拟自然水文过程,为下游河流生态系统提供适宜的水流条件。在鱼类繁殖季节,适时增加下泄流量,创造适宜鱼类产卵的水流环境;在枯水期,保障一定的生态基流,维持河道内水生生物的生存与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同时,生态调度还可以结合水质管理,通过调节水库蓄水与放水过程,促进水体的交换与自净,改善下游河道的水质状况,实现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水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提高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与可持续性。
3.2水质监测与保护
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阶段,水质监测与保护是维护生态环境稳定与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水利工程的运行可能会对水质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如水库蓄水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大坝泄水可能改变下游河道的水温、溶解氧等水质参数。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对水利工程上下游及周边水域的水质进行长期、连续的监测。监测指标应涵盖常规水质指标如酸碱度、溶解氧、氨氮、总磷等,以及针对特定水利工程可能产生的特殊污染物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有效的水质保护措施。例如,对于水库富营养化问题,可以采取生物治理、生态清淤等措施;对于因水利工程运行导致的水温异常变化,可以通过分层取水设施等工程手段进行调节,确保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水质符合生态环境要求,保障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3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与适应性管理
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周边生态系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与适应性管理是实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生态监测网络,对水利工程影响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等进行持续监测。例如,监测水生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数量变化、分布范围等,以及陆地生态系统如植被覆盖度、土壤质量等指标的变化。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评估水利工程运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与趋势。当发现生态系统出现异常变化或面临潜在威胁时,及时调整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策略,采取相应的生态修复或保护措施。这种适应性管理模式能够使水利工程在运行过程中不断适应生态环境的变化,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4总结
生态环境保护对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且全方位的影响。在规划设计阶段,生态理念的融入、环境影响评估为水利工程的生态友好型布局奠定基础;施工建设阶段,生态破坏的防控、资源利用的优化同步实施有效减少了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促进了两者的协同发展;运行管理阶段,生态调度的实施、水质监测与保护以及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与适应性管理保障了水利工程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戴成根,王正,张平,辛虹.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探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3(19):27-29.
[2]董大雷.水利工程建设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J].新农业,2022,(12):94-95.
[3]李大伟.水利工程建设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J].当代农机,2022,(0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