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澜沧县委党校 665600
摘要:我国作为全球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佼佼者,其悠久的历史脉络、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璀璨的历史成就,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党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亟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教学体系之中,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此融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需要借助科学的教育模式与合理的教学路径。本文深入剖析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重要意义,并探讨了相应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教学
引言:党校承载着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任,其目的在于塑造学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确保他们能够准确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面临的一大挑战在于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内容转化为易于学员理解的形式,从而使其深刻领悟。当前的教学模式往往过于学术化和理论化,导致学员难以深入理解和接受。因此,教育者需面对这一严峻挑战,简化复杂的理论体系,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使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在学员心中生根发芽,进而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本文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创造一种直观、易懂的教学方法,从而增强学员的理解与接受度[1]。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逻辑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学说在欧洲机械大工业时代背景下得以创立,其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与人文背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民族记忆之中。中西文明在多个维度上展现出明显的差异,同时中华文明亦展现出其独有的魅力与特点。尤为重要的是,这两种文化均展现出强大的包容性与融合力。从理论逻辑的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追求目标、哲学理念及价值取向上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持续繁荣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追求目标的相通性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背景,深刻揭示了资本的逐利本质及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如阶级矛盾、贫富差距、经济危机等。他们提出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一个无剥削、人人平等的“自由人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而在中华文化中,自古以来便有着对理想社会的描绘与追求。如《礼记》所载的“大同”思想,便描绘了一个老者有所养、壮者有所用、幼者有所长的和谐社会景象。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世外桃源,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所倡导的民权、民生等理念,亦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这些理念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绘在精神实质上具有相通之处。
(二)哲学理念的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体系。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则蕴含着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体现了对客观世界及其运行规律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又如《道德经》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了宇宙生成及运行的基本规律。而《荀子·劝学篇》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则体现了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观点。这些哲学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相关原理在本质上是相契合的[2]。
(三)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征,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多次阐述“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产生于阶级社会,但亦蕴含着深厚的民本思想。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政治理念,强调了人民对于国家稳定与繁荣的重要性。又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警示之语,则体现了对民众力量的深刻认识与敬畏。这些价值取向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至上”理念在精神上是高度一致的,为两种文明的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价值
(一)中华优良传统为党校学员提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资源
中华的优良传统,深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是哲学智慧与道德规范的集大成者,其精神底蕴深厚且广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为学员搭建了一个深入理解与认同的桥梁。首先,中华优良传统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际间和谐相处的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共享发展、公正法治等理念不谋而合。通过对儒家等思想体系的深入剖析,有助于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中华优良传统以“仁爱”、“忠诚”为基石,构建了独特的道德伦理框架,这些要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相关。通过案例研讨等方式,使学员能够更深刻地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智慧。
(二)中华优良传统与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内容的深度整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其内容博大精深,价值多元。将其与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相结合,不仅拓宽了教学内容,也为该学科增添了新的生命力。首先,从中华优良传统的视角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新的解读和阐释。通过对儒家、道家等思想体系的梳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对比分析,有助于学员更深刻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及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其次,将古人的智慧融入党校教学之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可以运用孔子关于公正、平等的论述,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来解读科学技术的发展脉络,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借鉴古代先贤的治学经验,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治学三境界,以此激励学员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不断追求卓越
[3]。
(三)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内容与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
中华优良传统文化与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在思想理念、方法论及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契合性。首先,中华优良传统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则是以揭示社会科学基本规律为基础,指导人们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中华古典哲学思想与道德伦理理念融入党校课堂教学,有助于学员深刻理解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其次,中华优良传统强调辩证思维与方法,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分析、判断与推理能力相契合。将古人关于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看法融入党校教学,有助于学员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辩证法这一重要的理论工具。例如,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提到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既是对学问获取方式的深刻总结,也是古人治学态度的体现。这一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的实践观点相呼应,共同构成了学员在学习和工作中应遵循的指导思想。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策略
(一)突出党校学员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党校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理论课程,其教学特色在于以理论讲授为主导,同时辅以实践应用环节。基于此,教师应坚守以学员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考量学员的个人兴趣、认知层次及学习需求,精心设计多元化、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以期点燃学员的学习激情,增强其课堂活跃度。在讲授“唯物辩证法”章节之际,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与学员的实际状况,择取富含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事例、当下社会热议话题等,组织学员分组研讨或开展案例分析。在此环节中,引导学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进行分析,不仅能深化对理论知识的把握,还能让学员深切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的实际应用价值;此外,借助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使学员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强化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融合,进而锤炼学员的逻辑思辨与批判性判断能力[4]。
(二)优化党校教育路径与教学策略
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党校的教学内容亦需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依据课程自身的特性,积极探索并创新教学方法。尤为重要的是,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原本抽象且复杂的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直观且生动的内容呈现给学员,从而助力他们更好地把握传统文化的深层含义与独特韵味。同时,通过引入讨论、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模式,可以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推动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融合,为党校培育出更多兼具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在讲授“物与心”这一章节时,可将孔子的“格物致知”理念融入其中。两者虽均聚焦于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与理解,但存在显著的差异。孔子的“格物致知”侧重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获取知识与智慧,强调在实践活动中寻求真理;而“物与心”则探讨的是“物”与“意识”之间的关联与功能,认为“物”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人”则作为认知的主体存在。尽管两者都重视实践的作用,但“格物致知”更侧重于感性直观与经验积累,而“物与心”则属于马克思哲学的重要范畴,强调理性思考与逻辑论证。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员初步认识两者之间的异同,进而激发他们的深入思考,使其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组织学员开展专题研讨活动,深入探究传统文化中“物与意识”的具体表现,并注重引导学员运用自身的认知来解释观点与见解,从而有效提升学习成效。同时,通过安排学员参与文化实践活动,使他们能够亲身体验“物”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重要价值。此外,教师还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巧妙地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帮助学员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进一步增强学员的文化自信[5]。
(三)优化实践教学
第一,在课堂之内,可创新采用学员主讲、辩论对抗、微视频创作、情景模拟等多种实践教学方式。这些活动鼓励学员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不仅深化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更在无形中培育了情感认同与价值导向。例如,辩论对抗促使学员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微视频创作与情景模拟则让学员在模拟实践中将理论与现实相融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与实效性。
第二,党校应拓宽校外实践渠道,引导学员走出课堂,深入社会。通过志愿服务、实地考察、专题调研等实践活动,学员得以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深化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锤炼精神品质。对于条件成熟的党校,可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实训与实习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可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融合议题,引导学员深入探索两者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第三,党校应充分利用慕课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开设“实践案例”专栏,展示与推广优秀的实习实践成果。通过慕课平台,学员可随时随地学习优秀实践案例,汲取成功经验,提升实践能力。同时,党校应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入地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之中。通过此种方式,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拓宽了学员的学习视野,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6]。
(四)强化党校教师综合素养与教学激情的培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党校教育实践中展现出强烈的实践性,其核心任务在于探索如何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渗透至学员的课堂学习中。在此背景下,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教育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旨在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精髓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融合。党校需系统性、有针对性地推进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借助专题研讨会、高级培训班等平台,使每位教师能够深入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价值,同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而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与教育水平。此外,党校应组织多样化的交流活动,鼓励教师间开展深入的对话与探讨,实现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同时,教师的情感需求亦不容忽视,应倾听其意见与建议,并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服务。为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党校应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具体而言,党校可设立专项奖励,对在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融合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教师,给予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双重肯定,以此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不仅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融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还能够推动学员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全面发展。
(五)重视党校文化氛围的建设
为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党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需在党校内部精心构建一个富含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教育环境。党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场所,其专业性和理论色彩浓厚,但在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上尚有提升空间。因此,强化党校内部的传统文化环境建设,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
第一,党校应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具体而言,可定期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邀请知名学者对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进行深入剖析和讲解。同时,利用宣传海报、公告栏等媒介,广泛展示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以增强党员干部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7]。
第二,通过组织传统文化竞赛与展览活动,进一步加深党员干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感悟。竞赛活动可围绕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展开,以检验学员的学习成果;而展览活动则可通过实物、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直观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还可策划舞台剧、歌舞表演等文化活动,让学员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领悟古人的智慧与美德。
第三,党校应高度重视传统节日的庆祝与传承。在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可举办模拟古代庆典活动,让学员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亲身体验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员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结论:
综上所述,党校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党员干部的历史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也是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文化自信的基石。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还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因此,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挖掘,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结合,共同为人才培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海鑫,胡剑.明体达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路径探究[J].长征学刊,2024,(04):30-39.
[2]韩瑞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校党校教学的三重逻辑[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4,26(06):95-100.
[3]兰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校课堂[J].三晋基层治理,2024,(02):77-80.
[4]张绪红.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策略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07):34-36.
[5]阿地拉·乌斯满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探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例[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11):83-85.
[6]陈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价值及实现路径探索[J].大学,2021,(04):61-62.
[7]许英凤,许景贤.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价值及实现路径[J].中国冶金教育,2018,(02):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