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825197208090226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耕地保护和利用专项规划编制的重要性、原则、方法以及面临的挑战。通过对耕地资源现状的分析,明确了规划编制的目标和任务。阐述了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遵循的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统筹协调等原则,并介绍了包括数据收集与分析、目标设定、空间布局规划、措施制定等具体方法。
关键词:耕地保护;耕地利用;专项规划编制;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耕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资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加强耕地保护和利用专项规划编制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资源,编制耕地保护和利用专项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耕地保护和利用专项规划编制的重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耕地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也为保障粮食安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方面,通过优化耕地布局和产业结构,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合理保护耕地可以避免因耕地过度开发和破坏而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耕地保护和利用专项规划编制的原则
耕保专项规划坚持底线思维,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与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的衔接,明确了规划期各
项耕地保护指标任务,着重解决耕地、永久基本农田、恢复耕地、耕地后备资源等空间布局。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耕地保护和利用专项规划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要满足当前的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需求,又要考虑未来的发展需要,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注重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升,推广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因地制宜原则
通过对特定区域的耕地资源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耕地数量、质量、分布及利用状况等,设定耕地保护的具体目标,如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耕地利用专项规划,明确耕地利用方向、布局及重点任务。提出耕地保护的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如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等。
(三)统筹协调原则
耕地保护和利用涉及到多个部门和领域,如农业、国土、环保、水利等。因此,耕地保护和利用专项规划应坚持统筹协调的原则,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工作合力。通过加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与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的衔接,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处理好耕地空间和林业空间、水利空间、建设用地空间等空间矛盾,谋划耕地、永久基本农田、恢复耕地和补充耕地空间等四类空间布局。
四、耕地保护和利用专项规划编制的方法
(一)数据收集与分析
1. 收集耕地资源现状数据
包括耕地面积、质量等级、分布情况、利用现状等方面的数据。可以通过国土资源调查、农业普查、土壤普查等渠道获取数据。
2. 收集相关规划和政策文件
包括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区域经济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以及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有关耕地保护和利用的政策文件。
3. 分析数据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耕地资源现状分析报告,全面反映区域的耕地资源现状,了解耕地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规划编制提供基础数据。
(二)目标设定
1. 确定耕地保护目标
根据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确定耕地保护的数量目标和质量目标。数量目标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质量目标包括耕地质量等级提升、土壤肥力提高等。实现耕地保护目标化管理。耕保专项规划构建了核心指标体系,逐级分解规划目标任务,明确耕地保护责任主体,做到耕地保护有的放矢、精准发力。强化约束性指标管控,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切实树牢耕地保护“一失万无”的鲜明导向,真正把“党政同责”落到实处。围绕总量平衡,划定恢复耕地和补充耕地空间,明确了具体任务, 确保牢牢守住耕地红线。
2. 确定耕地利用目标
根据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确定耕地利用的目标。包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目标。
(三)措施制定
制定耕地保护的具体措施,包括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和保护等方面的措施。制定耕地利用的具体措施,包括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广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等方面的措施。
五、耕地保护和利用专项规划编制面临的挑战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耕地保护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何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耕地保护,是规划编制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耕地保护和利用专项规划编制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支持。目前,我国在耕地资源监测、评价和规划方面的技术手段还相对落后,难以满足规划编制的需求。耕地保护和利用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但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公众参与度不高,农民的意见和建议难以得到充分体现。这不利于规划的实施和落实。
六、解决对策
(一)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对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批和监管,确保建设项目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耕地保护要求。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减少对耕地的占用。通过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等措施,实现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积极探索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模式,如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实现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二)加强技术支撑
加强耕地资源监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利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对耕地资源的动态监测和管理。开展耕地资源评价技术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耕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耕地质量、生态功能等方面的评价,为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积极推广先进的规划编制技术,如多规合一、空间规划等技术,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提高公众参与度
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耕地保护和利用专项规划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耕地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让公众了解规划编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让公众参与规划的制定、实施和监督。例如,可以通过召开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七、结论
耕地保护和利用专项规划编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统筹协调等原则,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充分考虑面临的挑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同时,要加强技术支撑,提高公众参与度,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通过科学合理地编制耕地保护和利用专项规划,可以实现耕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明. 耕地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编制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 2021(6).
2. 李华. 耕地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的思考[J]. 农业工程技术, 2020(12).
3. 王强. 耕地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编制方法探讨[J]. 国土资源导刊, 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