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歌写作教学重要性的多维解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2-19
/ 2

初中诗歌写作教学重要性的多维解析

付伟

广元市利州区万达实验学校

摘要:本文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理念,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初中诗歌写作教学的重要意义。通过阐述其对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能力、增强思维与审美创造能力、促进初中生个性发展以及改变诗歌教学被冷落现状等方面的作用,凸显了诗歌写作教学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关键地位。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诗歌写作;写作教学

正文:

“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新课程基本理念里首要的一条。文中指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在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而它们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种能力上,如: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和梳理与探究等等。其中“表达与交流”这一范畴,既包含了口头表达,也涵盖了书面写作。众所周知,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准,它综合考查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创新能力。而写作能力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大量的语文实践,需要学生勤读多写,长期积累,在丰富的实践中领悟和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一)诗歌写作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能力

文化自信意味着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坚定信念。一直以来,诗歌在文学领域的地位不可撼动,它是人类文化的璀璨瑰宝。中国是诗歌文化的发祥地,诗歌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的智慧与情感。因此,无论是诵读诗歌还是进行诗歌创作,都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能够让我们深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杰出成果,丰富个人的文化底蕴。

诗歌中蕴含着忠贞爱国的壮志、捍卫真理的豪情、思乡怀友的深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挚爱。对于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歌,别林斯基曾这样评价过:“永远有一些特别高贵的、温和的、柔情的、馥郁的、优雅的东西。”他认为阅读普希金的作品,是培养人性的最优途径,尤其对我们青年男女,有非常多的好处。诗歌作为情感的载体,是“真善美”的象征,具有极高的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故而,阅读和创作优美的诗歌,在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语言运用方面,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要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继而初步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结晶,语言的创新在诗歌创作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众所周知,在诗歌创作过程中,“炼字”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技能。新奇的语言表达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词语的巧妙搭配、表达的虚实结合、构思的迂回婉转,不仅能给读者带来新奇、变幻无穷的强烈美感冲击,还能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通用语言文字深厚的热爱之情。

(二)诗歌写作教学有益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思维能力体现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展现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想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诗歌的灵魂所在。没有想象,诗歌将丧失诗意与灵气。也就是说,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无法创作出真正的诗歌;因此,进行诗歌写作,必然能够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审美创造是指学生感受美、发现美以及运用语言文字展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诗歌不仅是文学的起源和灵魂,还与其他文学形式有着千丝万缕、水乳交融的联系。学习诗歌写作,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宋代郭思在《林泉画论》中提到:“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现代诗人徐志摩曾在《诗刊弁言》中讲过:“诗是表现人类创造力的一种工具,与音乐美术具有同等性质”,他们都精准地概括了诗与画的本质关联。此外,诗与音乐在诞生之初便是一体,从“诗歌”这一词汇顾名思义,便可略知一二:诗是歌的内容,歌是诗的形式。诗是声音与语言的完美融合,通过优美的声音的婉转回环,传递出更丰富、更明确的情感内涵。鲁迅曾言:“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终究以后一种为好”,可惜我们现在保留下来的诗歌,大概都属于前一种,只有文字,没有曲调,我们已经无法唱出来了;而唱不出来,就为我们的记诵和传唱增加了难度。由此可见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性。

诗歌除了文学美,还有绘画美,又有音乐美,因此对学生开展诗歌写作教学,必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涵养高雅的文学情趣。

(三)诗歌写作教学有助于促进初中生的个性发展

诗歌能够承载孩子们纯真的梦想和纯洁的童心,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愉悦,永远保持青春的活力与朝气。著名儿童诗人金波曾言:“培养儿童热爱母语的思想情感,最佳的起点是读诗。”在他看来,读诗不但可以享受语言的美,而且能创造语言的美,可谓一举多得。

初中学生正处于个性张扬、想象丰富、充满朝气的青春期,同时也是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逐步成型的关键时期。若能充分发挥诗歌写作自由发挥、情感丰富的特点,对于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创造力和想象力,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初中学生与诗歌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紧密联系。著名诗人韩作荣曾说:“青年正值人生的春夏之交,是春花绽放的时刻,是乐章的华彩段落;青年的感情生活,也被称为‘疾风和怒涛的时代’,这种情绪的强烈波动和不协调,明显地表现出冲动和幻想,与诗歌确有血缘关系。”孩子步入青春期后,形象思维持续发展,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内心情感愈发丰富,尤其是女生,逐渐变得多愁善感。这样的身心特点,尤其适合进行诗歌写作。所以他又说,“青年的智力机能达到了人生中的巅峰水平,其情绪涵盖了从感性的低层次到理性的高层次的广泛范畴,喜、怒、忧、愁、悲、恐、惊,人的七种情感六种欲望,都在这一时期呈现出强烈的不稳定状态;而诗歌这种情感集中、浓郁的文学形式,自然而然地便与青春结伴同行。”因为诗歌是情感的直接抒发,在诗歌中,孩子能够自由地宣泄内心的情感,从而促使身心更加健康地发展。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步构建,他们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却难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扰和束缚。这种矛盾的心理常常让他们陷入无尽的苦恼。大多数同学更倾向于现代诗,正是因为现代诗歌形式较为自由,没有篇幅的限制,没有韵脚的约束,却依然能够传递出最真挚、最浓烈的情感以及最醇厚、最优美的意境——这些优势,是其他文体所无法比拟的。

(四)诗歌写作教学有助于改变其备受冷落的现状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功利思想的影响,诗歌教学正面临着被冷落和忽视的困境:从当前一线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日常写作训练中,我们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生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文体的写作指导上,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诗歌这一文体的写作训练。在各类语文考试中,对于诗歌的考查,仅仅局限于几句默写,涉及诗歌的阅读和赏析内容较少,且所占分数比例极低;而在作文要求中,常常明确规定“诗歌除外”。其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常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对诗歌的写作背景、修辞手法、思想感情等进行逐一分析,将诗歌的诗意美破坏殆尽。长此以往,这种教学方式必然严重削弱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和抵触情绪,最终陷入诗歌教学的恶性循环。这些现象,一方面与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意蕴的含蓄化、难以量化评分等自身特点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工作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诗歌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意义。

然而,在《新课标》中,针对 7-9 年级学段目标“表达与交流”的第 6 条,明确提出了“尝试诗歌、小小说的写作”的要求。并且,现代诗歌的写作相较于古代诗歌而言,更容易上手。况且,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的课后练习题以及单元写作训练都包含了诗歌写作的明确要求,甚至在中考、高考这样的大型选拔性考试中,“诗歌除外”的严苛规定,也已经开始出现松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部门对初中生现代诗歌写作的重视。

结论:

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并不反对学生自发的写作实践,但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教师有目的、有典型示范且符合语文规律的写作教学引导。著名英国诗人、牛津大学教授保罗·马尔登曾指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鼓励他们尝试写作,只有这样,才能将对诗歌的理解与表达、鉴赏与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要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诗歌写作教学是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年。

[2]何其芳:《关于读诗与写诗》,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 年。

[3]杨亚鑫、潘涌《借诗歌教育感知语言魅力》,《中国教育导报·环球周刊》,2017 年第 5 期。

[4]韩作荣《诗歌讲稿》,北京:昆仑出版社,2007 年。

[5]赵宪宇:《诗歌不应该成为中学写作的禁区》,《中学语文教学》,1997 年第 10 期。

[6]余静芳:《关于中小学诗歌写作教学的思考》,《课程与教学》,2002 年第 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