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池县人民医院四川广安 638300
【摘要】目的 探讨经腋完全腔镜下胸锁乳突肌间入路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7月—2024年6月本院收治的70例PTC患者为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开放手术)与观察组(经腋完全腔镜下胸锁乳突肌间入路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临床指标、疼痛程度、瘢痕评分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VAS、V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腋完全腔镜下胸锁乳突肌间入路术治疗PTC的效果确切,具有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并且治疗的安全性高。
【关键词】经腋完全腔镜;胸锁乳突肌间入路;甲状腺乳头状癌
临床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方式较多,药物及手术疗法为最常用的手段。临床中普遍认为手术为治疗PTC的最佳手段[1]。此前临床多采用开放性手术治疗,可将病变组织完整的切除,然而该种方式创伤较大,并且术后美观性较差。随着人们对健康及美观的需求,该种手术已经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2]。腔镜手术为微创治疗手段,其以创伤轻、切口小、安全性高的优势被临床广泛应用。腔镜手术具有微创、美观的特点,为满足PTC患者对术后美观的要求,腔镜下手术成为临床探索的热点。经腋完全腔镜下胸锁乳突肌间入路手术相较于开放手术,且切口隐蔽,且术中无需建立气腹,可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然而该种方式在PTC患者中报道相对较少[3]。因此本研究以PTC患者为对象,分析经腋完全腔镜下胸锁乳突肌间入路术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7月—2024年6月本院收治的70例PTC患者为对象。纳入标准:(1)病理检查确诊为PTC;(2)影像学检查提示为甲状腺单发结节,肿瘤直径<4 cm;(3)存在手术指征并接受手术治疗。排除标准:(1)入组前接受其他治疗者;(2)结节位于峡部;(3)伴有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异常者;(4)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每组35例。观察组年龄33~60(44.68±3.56)岁,男性16例,女性19例,肿瘤直径1.1~3.7(1.28±0.35)cm,病灶位置:左叶20例、右叶15例。对照组年龄35~60(44.35±3.94)岁,男性18例,女性17例,肿瘤直径1.2~3.7(1.30±0.32)cm,病灶位置:左叶18例、右叶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全麻后在胸骨上窝2 cm处,沿颈纹作5 cm切口,分离阔肌层、浅筋膜,后切开颈白线,显露甲状腺组织,打开外包膜后,切除癌变组织,术后留置引流管,缝合。
观察组采用经腋完全腔镜下胸锁乳突肌间入路手术,全麻后取仰卧位,将患者上肢外展后固定,暴露腋窝部位,消毒,在腋中线与前线之间作6 cm的弧形切口,游离至胸大肌外缘,沿颈部游离至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锁骨头三角,置入腹腔镜,继续游离,经三角内筋膜间隙游离过颈鞘血管,切开颈深筋中层至带状肌后方。分离甲状腺外包膜及甲状腺,超声刀离断静脉血管,暴露气管,在峡部与对侧交界处离断峡部,超声刀切开悬韧带凝闭上极动静脉,牵起腺体,侧方切开外被膜,将下动脉分支凝闭,保留旁腺原位。沿喉返神经分离淋巴结,切除癌变组织,留置引流管,缝合。
1.3 观察指标
疗效评价:影像学检查提示无肿瘤,甲状腺激素恢复正常(显效);影像学检查提示肿瘤缩小>1/2,甲状腺激素恢复正常(有效);未达上述标准(无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后疼痛程度,0~10分,分值越高疼痛加重。采用VSS评分评价皮肤瘢痕情况,0~15分,分值越高皮肤瘢痕加重。记录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统计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软件分析数据。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性别、病灶位置等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临床指标、VAS评分、VSS评分、年龄、肿瘤直径等用()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n(%)
组别 | n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 |
观察组 | 35 | 17(48.57) | 16(45.71) | 2(5.71) | 33(94.29) |
对照组 | 35 | 10(28.57) | 17(48.57) | 8(22.86) | 27(77.14) |
χ2 | 4.200 | ||||
P | 0.040 |
2.2 两组临床指标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指标()
组别 | n | 术中出血量(mL) | 切口长度(cm) | 术后引流量(mL) |
观察组 | 35 | 12.89±3.24 | 1.85±0.33 | 16.42±2.31 |
对照组 | 35 | 25.86±3.50 | 4.65±1.24 | 18.84±1.56 |
t | 16.088 | 12.910 | 5.091 | |
P | <0.001 | <0.001 | <0.001 |
2.3 两组VAS及VSS评分
术后24 h、48 h观察组VAS评分分别为(2.45±0.43)分、(3.12±0.22)分,低于对照组的(3.85±0.51)分、(4.61±0.34)分,差异显著(t=12.416、21.767,P<0.001)。观察组VSS评分为(6.31±1.20)分,低于对照组的(8.86±1.03)分,差异显著(t=9.540,P<0.001)。
2.4 两组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n(%)
组别 | n | 切口感染 | 声音嘶哑 | 低钙血症 | 喉返神经损伤 | 伤口裂开 | 总计 |
观察组 | 35 | 1(2.86) | 1(2.86) | 0 | 0 | 0 | 2(5.71) |
对照组 | 35 | 3(8.57) | 2(5.71) | 1(2.86) | 1(2.86) | 2(5.71) | 9(25.71) |
χ2 | 5.285 | ||||||
P | 0.022 |
3 讨论
甲状腺癌是一种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的恶性肿瘤,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其发病率不断升高。PTC作为甲状腺癌的常见类型,其发病率约为甲状腺癌的85%,其可见于各年龄段,恶性程度较低[4]。手术为治疗PTC的手段方案,根据病灶位置可进行单侧甲状腺叶及峡部切除治疗,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开展淋巴结清扫术。此前开放手术为治疗PTC的主要方式,其治疗效果较好,然而开放手术的创面较大,可致皮肤出现大面积瘢痕,加上患者多为年轻女性对美观要求较高,因此开放性手术已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腔镜手术已经逐渐被临床代替开放手术,不同的手术入路获取的皮肤美观度存在差异,因此临床对于PTC的微创手术入路尚存在争议[5]。本研究将经腋完全腔镜下胸锁乳突肌间入路术用于PTC患者的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效果较好,并且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较低,提示该种手术方式治疗PTC的效果理想,并且可减轻对机体的创伤,利于其术后恢复。其原因为该种术式作为微创治疗手段,在手术过程中利用电凝止血可减少术中出血,同时利用腔镜可清楚的观察病灶情况,利用超声刀进行精准的切割,故可将病灶切除更加彻底,因此治疗效果更佳[6]。术后疼痛为影响患者恢复的不良因素,理论上观察组手术方式对肌肉的牵扯范围较大,因此术后疼痛感更重。但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24 h、48h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并且VSS评分同样较低,提示观察组手术方式的疼痛感较强,并且皮肤美观度较高。其原因为开放手术的切口大、创伤重,故术后疼痛感强烈,而微创手术的切口小、对肌肉的牵扯程度轻,因此疼痛感相对不明显,此外由于其切口小,因此术后瘢痕面积小。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微创手术治疗PTC的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经腋完全腔镜下胸锁乳突肌间入路术治疗PTC的效果确切,具有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并且治疗的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刘招娣,李昱均,俞星,等.经口腔前庭和全乳晕人路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对T1 b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0,55(10):905—912.
[2]张志斌,赵欣.腔镜辅助侧颈清扫与开放侧颈清扫术在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中的随机对照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0,34(9):836-839.843.
[3]周雨秋,李超,蔡永聪,等.无充气经腋完全腔镜下胸锁乳突肌后缘与胸锁乳突肌间隙入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比较[J].中华外科杂志,2021,59(8):686—690.
[4]陈晓红,丁一鸣,周晶,等.经颈侧胸锁乳突肌后下入路无注气腔镜甲状腺手术[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23, 30(6):341-343.
[5]周雨昕,吴伟主. 腔镜辅助肌间入路单侧甲状腺癌根治术加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的应用[J].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2022,16(5):568-572.
[6]郑健.对比锁骨上斜切口经胸锁乳突肌前缘入路与传统低领切口甲状腺癌根治术对单侧PTC临床疗效[J].黑龙江医药, 2024, 37(3):663-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