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林业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 邮编:650000
量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已经有一些研究开始关注小学生的量感培养,但是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量感的含义以及重要性,对于量感培养的实践研究不多。本文对现阶段量感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并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有效培养量感的对策。
一、量感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方法传统。教师在培养小学生量感时大多采用传统式教学,极少有教师会以活动为主,让学生动手操作。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限制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不利于学生量感的培养,传统教学方式在传授知识方面具有高效性,但可能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应用能力。
2.教师缺乏反思和拓展。在教学和量相关的内容后,极少有教师会及时的进行反思和拓展,没有反思,学生很难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缺乏拓展,学生无法投入到深入的探索与实践中,从而使得他们对量感的认知不够深入,理解不够深刻,难以形成准确的直觉与判断力。
3.学生缺乏实践操作机会。在培养小学生量感的过程中,学生缺少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缺乏直观感受和体验,学生只单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探索和思考的过程,更无法通过实际体验来深化对量感的理解,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场景相结合,从而影响他们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4.学生对于度量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入。学生们对度量知识展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但这份热情往往停留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与探索。他们热衷于各种度量单位的认识,浅尝辄止,未触及本质和精髓,导致在实际应用中面对复杂问题时,难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
二、小学三年级量感培养对策探究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全面提升教师对量感培养的重视程度与专业能力。一方面,通过定期举办量感培养的培训课程与研讨会,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使他们能够深入了解量感培养的理论基础、实践策略,从而增强自我反思与拓展能力。另一方面,教育政策的导向作用亦不容忽视,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量感培养相关的课题研究,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与创新能力,促进教育教学策略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发展。此外,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补,组织跨校教学观摩、联合备课、经验分享等活动,探索量感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量感教学效率
在进行量感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对量感培养的学习体验。通过设计生动具体的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活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知数量、思考问题、分析数据,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
以教学“年月日”为例,设计“一月有多长”的活动,让学生真实感受一个月有多久,学生的直接感受,可以对月的认识更加深刻。通过记录一个月的天气情况,汇总一个月晴天、阴天、雨天和多云各有多少天,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到一个月的时间长度,进而增强对时间间隔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每月天气的变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学习提供动力。此外,对不同月份的天气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为以后的学习研究奠定基础。
(三)学科融合教学,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跨学科是基于某个学科又要超越该学科的主动跨界,是自觉主动融合其他学科课程以实现分科课程实施的综合化。量感的培养可以融合其他学科,教师通过设计跨学科的综合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发展量感。
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融合语文与数学,记录一分钟是否可以写一首古诗?如果可以,用了多少秒?如果不可以,还需要多久?这样的跨学科教学将数学的时间概念与文学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整合应用。通过学科的融合,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一分钟”这个时间长度,这种体验比单纯的口头解释更为直接生动;将抽象的时间单位“一分钟”与具体的行为和事件联系起来,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知这个时间单位。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帮助他们理解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时间观念。
(四)巧用实践活动,拓展量感培养空间
运用实践活动能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亲身体验来感知和理解量的概念,如长度、周长、面积等。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全身感官参与体验,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观念。这种直观的感受有助于加深他们对量感的理解,从而更准确地掌握和运用相关数学知识。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设计了量桌面周长的活动。学生亲自上手,直观地感受长方形的周长,从而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教室的地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书面的周长等,让他们计算这些实物的周长,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五)活用评价反馈,激活学生度量热情
在量感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表现,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从多个角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及时找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通过收集学生互相之间的反馈,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为他们提供更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例如,在学习了面积单位后,教师布置了用面积测量器测量较小物品的表面的面积,让学生先估计,再记录测量结果,最后开展小组反馈评价。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历了“估、测、调”的完整过程,加深了对面积单位的理解和认识。在小组反馈评价阶段,学生间的互动达到了新的高度。通过交换记录单进行验证,学生们能够发现自己在测量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或遗漏,这种即时的反馈机制促进了他们自我调整和完善的能力。同时,互评环节鼓励了学生之间的正面评价,增强了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让学生感受到被认可和鼓励的力量,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探索欲。
总之,小学生的量感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应该进一步探索更加多样化的、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为他们提供丰富有趣的量感体验活动,逐步建立起学生对量的敏感度和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系西南林业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小学生“量感”培养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成果,西南林业大学教研课题(课题编号:ZXX-QN202304)资助】
作者信息
姓名:谢瑞彬
工作单位:西南林业大学附属中学(云大附中西林分校)
手机号码:15925239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