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第九中学 初中语文 1972.05 副高级教师
在中学教育备受重视的当下,语文教学的质量关乎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然而,当前语文教学中却出现了“伪阅读”这一突出问题。与此同时,思辨性阅读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它是批判性思维指导下的文本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质疑、推理和评估。这种阅读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升思维品质。教学实践也表明其可提升学生理性思维和精神,促进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强调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以获取更多见解。在教育政策不断强调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大背景下,思辨性阅读为破解中学语文“伪阅读”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可能方向。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外研究现状
从时间看,国外研究历时久,从早期思辨性阅读基本概念辨析到近年深入剖析思辨性阅读内涵与机制。内容上涵盖阅读心理、策略及与认知等领域交互。研究成熟度较高,有完善理论架构,实践应用方面可借鉴同时有拓展空间。
根据Alderson和Urquhart(1984)的说法,对段落的细读,包括句法、语义和词汇分析是一门语言课,而不是阅读。阅读策略是有目的的、深思熟虑的心理过程,它控制和修改读者建构文本意义的努力。思辨性阅读理论研究框架主要关注于如何通过阅读策略和元认知意识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1]这一框架强调了阅读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语言领域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领域如何共同影响策略使用和阅读表现的有效性。
M. A. Ariza, V. Bustos认识到阅读不仅仅是文字的解码,而是一个构建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理解、分析、评价和综合等多方面的能力。[2]
Mula Tshilumba Nestor(2020)认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对于获取社会中的各种知识不可或缺。思辨性阅读不仅仅是阅读文字表面的内容,而是挑战作者的假设、推理和结论,并基于先前的经验发展出合理的标准来判断所读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质量和价值。[3]
1.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持续聚焦中学语文“伪阅读”现象,深入剖析其定义、表现形式和成因,涵盖教师教学、学生习惯、教育体制等因素。这些研究引发教育界重视,促使教育部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相关内容,包括明确的课程目标和任务群要求,不过在应对“伪阅读”策略研究、具体推进思辨性阅读上还有深化空间。
黄美红(2009)指出伪阅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无法真正理解或深入思考阅读材料的内容,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理解或机械的记忆上。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伪阅读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应试性阅读、功利性阅读、休闲式阅读等。[4]
卢卫平(2017)认为教师可能因为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而依赖教参或过度简化文本内容,导致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文本。在教育领域,伪阅读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对文本的疏离,教师以“教”代“读”,以及重“义”轻“文”的现象。学生可能在阅读时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文本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此外,伪阅读还可能导致学生的语言感知钝化和思维活动僵化。[5]
陈慕珏(2019)指出伪阅读通常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缺乏深度理解和个性化体验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往往是为了应付考试或完成任务,而不是出于对知识的兴趣或探索。伪阅读的特点包括被动阅读、盲目阅读和肤浅阅读。[6]
2.作用机制
2.1以质疑反思对抗被动浅读:
思辨性阅读强调质疑与反思,这与“伪阅读”中被动接受和缺乏深度思考截然不同。在“伪阅读”下,学生常机械阅读,不深入理解。思辨性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质疑内容、探究意图、自我反思,提升阅读深度广度。
2.2培养批判性思维抵御虚假信息:
思辨性阅读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以此识别和排除文本虚假信息。这种批判性思维涵盖文本内容分析、作者观点评估和自身认知反思,助学生面对复杂信息时理性判断,不被误导。
2.3促进文本与读者对话加深理解:
思辨性阅读注重文本与读者对话,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与文本互动,形成自身见解。这种互动不仅强化学生阅读体验,还能促进对文本深层意义的理解与吸收,从而破解“伪阅读”。
2.4引导关注文本依据和结构建立科学思维:
思辨性阅读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事实依据和逻辑结构,助其建立科学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使学生面对信息时能合理分析判断,避免陷入“伪阅读”困境。
3.结语
在深入探讨了思辨性阅读的价值及其对抗“伪阅读”现象的机制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思辨性阅读是提升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它通过质疑、推理和评估的过程,强化了学生的深度理解和批判性思维,从而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和个性化体验。这一教学策略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构建科学的阅读习惯具有深远影响,为中学语文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S. Talebi, Behnaz Seifallahpur. “Contributions of the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linguistic domains to strategy use and degree of strategy use to effective reading performance.”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5).
[2] M. A. Ariza, V. Bustos. “Estrategias cognitivas y metacognitivas para la formación de lectores en el ciclo I.” (2018).
[3] Mula Tshilumba Nestor, Atel Marie Ang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ad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Learner Education.” (2020).
[4] 黄美红.让“伪”阅读远离校园[J].考试(教研版),2009,(12):62-63.
[5] 卢卫平.阅读教学呼唤“真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Z2):42-44.
[6] 陈慕珏.变“假”为“真”的阅读之旅[J].华夏教师,2019,(18):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