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外国语学院 河北 石家庄050091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文作为世界重要的语言之一,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国际中文教育是汉语语言教学和中华文化的双重教育,更是传播中华文化、向世界展示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国际中文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探讨其在服务中华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和路径,提出应在中文教学内容、教师能力培养、跨文化交流渠道等方面采取多维度策略。本文旨在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并为未来中文教育服务中华文化传播路径提供实践建议。
关键词:国际中文教育; 中华文化传播; 路径研究; 跨文化交流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文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在全球逐渐掀起了汉语学习的热潮,国际中文教育也随之呈现出日益蓬勃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国际中文教育在文化传播方面承担的任务和使命更加凸显。
近年来,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出,国家更加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加强国际中文教育已然成为时代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国际中文教育要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地丰富与拓展传播形式与途径,那么如何通过中文教育提高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可程度,实现文化的理解和交流,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课题。本文将从国际中文教育的现状出发,探讨其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角色与路径,提出国际中文教育以服务文化传播的有效策略。
一、国际中文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1.1 国际中文教育的起步与发展历程
国际中文教育的起步与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多个重要的发展阶段。1987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韩国首尔孔子学院成立,标志着国际中文教育顺应世界各国民众需求、加快走出去。随着“孔子学院”等中文教育机构的建立,国际中文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政府推动文化外交的重要平台,极大地推动了中文教育的国际化进程。2018年以来,国际中文教育进入内涵提升和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学科建设和事业转型获得突破性发展。在2019年12月举办的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一个正式名称开始广泛使用。这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概念,既涵盖了来华留学生汉语教育、对海外华人华侨的华文教育,还包括在海外对外国人的汉语教育,三套体系有机结合,不断交汇交融、相互支撑,逐渐形成了推动中文走向世界的国际中文教育。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走深走实,国际中文教育将进一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外文明互鉴。
1.2 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的特点
1.全球化发展:截至2024年3月,全球有超过1/4的国家和地区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部分国家如美、俄、英、法、匈牙利、爱尔兰等还将汉语列为了高考科目。此外,全球有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文教学,8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3000万,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的人数接近2亿。
2.多元化发展:随着中文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文学习者的需求激增,教育的形式也向多元化发展。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有在线教育、夏令营、文化交流活动等多种形式;从单纯语言教学到商务中文、旅游中文、文化中文等各类专业课程,转向“中文+”教学。
二、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的内在联系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了解和接触中国文化的过程。通过中文教育,学习者不仅能够掌握中文的语法、词汇和发音,还能通过语言的学习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思想、艺术等文化内容。比如,许多中文教材中不仅教授中文词汇和语法,还会介绍中国的节日、历史人物、民俗风情、哲学思想等,因此,中文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
重视对来华留学生国际中文教育能够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中国社会面貌的认识,从而使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对于树立中国形象、提高影响力以及提升中国文化竞争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国际中文教育服务中华文化传播的路径分析
3.1 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文化意识
教材作为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文化的传播效果。当前,许多教师“唯教材论”,教学任务只注重语言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中华文化的传递,这样只能造成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效率低的情况,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材要在应用性、实践性的基础上设计,丰富教材内容,注重文化内涵的融入。
1.加强文化背景介绍:在拼音、词汇、成语的讲解中,增加中国历史、名人典故、哲学、社会民俗、思维方式等背景的介绍。例如,在教授与“春节”相关的词汇时,可以结合中国的习俗,介绍与春节相关的词汇,“春联”、“饺子”、“春晚”、“鞭炮”等春节习俗都可以做为一个话题进行讲解。
2.融入中国文学艺术:可以通过选取中国经典的诗词、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中国的文化内涵。例如,诗歌语言精炼、格式简单,尤其是一些短小的诗词,非常适合初学汉语的人,通过反复吟诵,帮助学习者纠正发音,体会诗词的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多元文化的介绍: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性,所以在讲授中国文化时,应当避免“文化单一化”的倾向,而是要展示中国民族的多样性,介绍不同地区、民族的文化特色,例如,可以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欣赏各民族的服饰、配饰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风俗习惯等,让学习者能够全面认识中国。
3.2 开展沉浸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文化互动
文化交流活动是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沉浸式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学习者不仅能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还能亲身感知、体验中国文化。
1.定期举办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交流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佳节庆祝活动,在活动中体验中国节日的民俗风情;举办书法、国画比赛、中文朗诵比赛、中文演讲比赛等,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现文化异同,引发讨论,碰撞火花,让学习者不仅能掌握更多的中文知识,还能体验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性,联合海外高校,成立中外大学生文化交流群,以专题性的文化论坛、社交媒体、直播平台等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打破时间和地域的局限,开展线上中文学习与文化交流活动,在云端互动,通过彼此分享,加深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提升其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能增强中外学子的文化互鉴意识。
2.积极参与游学与实习项目:鼓励学生参加“留学中国”项目、短期游学研学和实习项目,鼓励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同时,到中国亲身体验中国的生活方式,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
3.开展文化实践活动:组织学习者到景点、网红打卡地、名胜古迹、中国企业去参观;参观省市博物馆、民俗馆、科技馆等;举办文化专题讲座,如中医文化讲座、饮食文化和养生讲座,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华服饰、中草药标本、中华八大菜系等。参加体验类活动,包括吹糖人、瓷器制作、剪纸、编中国结、画脸谱、拔罐等,让学习者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促进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加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3.3 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高质量的师资是中文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中文专业素养和语言教学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鼓励教师参加国际中文教育相关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或举办研讨会,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不仅要精通中文语言教学,还需要能够将中华文化有效融入课堂,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融合。
2.提高教师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还要关注其他各个国家的风俗人情,在实际的教学中,掌握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教学方法。以中国形式的传播手段实现外国形式的接受。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多元化的学生群体。
3.4 政府政策支持,提供有力保障
制定对外文化交流政策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比如资金投入、项目资助等。国家可以号召企业参与到国际中文教育中来,利用企业的资金和资源优势,投资、赞助中文教育服务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度和广度。通过科技赋能中文教育,不断丰富网络教学资源,提高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用先进的VR、VI、AI等技术手段,为全球汉语学习者提供数字化、智慧化、个性化的服务,让学习者以更低的成本、便捷地获得中文学习的机会,已云游的方式感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
3.5 借力海外华文教育的独特优势
华文教育是海外华侨华人继承和传播中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重要途径,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发挥着中文教育和国际传播的重要作用。华文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规模和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约有2万所华文学校,有数百万学生在当地学习汉语,除了华裔还有很多其他汉语学习者。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心不断增强,他们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推动下,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桥梁与纽带的独特作用,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互鉴。
国际中文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师和学习者不仅是语言的传播者,更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使者。在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实践中,通过丰富教材内容、加强文化交流活动、提升师资素质、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借力海外华文教育等路径,拓宽国际中文教育服务中华文化传播的路径,从而更加深入地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参考文献:
[1]王学松.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传播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17.
[2]祖晓梅.文化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国情教学参考框架》解读[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3(3):26-35.
[3]连成亮.来华留学生汉语教育中的文化传播策略[J].大众文艺,2021,17:167-168.
[4]马思鸣.新文科背景下来华留学生中国际中文教育化传播研究[J].传媒论坛,2022,5(1):79-81.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河北外国语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成果
(项目编号:HWJG202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