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企业人才流失分析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2-31
/ 3

发电企业人才流失分析与对策

苏琳

广东大唐国际潮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省潮州市 515723

摘要:电力行业能源结构体系变化显著,人才流失现象愈发凸显。关于发电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本文将从企业自身、薪酬水平、配套福利、企业文化这几方面来阐述。同时,本文提出了健全薪酬绩效体系、完善晋升与人才培养机制、把好人才招聘关等对策,以保障发电企业人才队伍的稳定。

关键词:人才流失分析对策

近年来,电力行业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新型能源体系的加快建设,使电力朝着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发展,同时让各类用户在用电上的获得感也得以提升。通过全力确保能源电力安全,尽快推动电力朝着绿色低碳方向转型,重点构建由风、光、水、核、火多轮驱动的清洁电力供应体系。新能源发电公司发展迅猛,这对火电企业构成了一定威胁。新建新能源企业需要大量电力人才,推动了整个电力行业的人员流动,使得传统火电行业人才流失加快。人才流失问题需要综合、全面地分析,还需制定相应举措从根本上解决。倘若流失严重,会给企业发展带来循环性的负面影响。

1. 发电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

1.1发电企业发展现状

煤电企业在从建设高峰期步入成熟期的过程中,多数企业的运行时长都超过了十年。2024年煤电装机所占的比例首次下降到了40%以下,而新能源发电装机量冲破了10亿千瓦。到2023年年底的时候,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达292224万千瓦,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4.0%,增速比上年同期提升了6个百分点。

在总发电量增量里,新能源发电量增量所占的比例为46.1%。2023年全国的发电量达到了945642亿千瓦时,跟上年相比增长了6.9%。在新能源发电装机快速发展的带动下,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增长迅速,两者合计发电量较上年同期增加2801亿千瓦时,占全年总发电量增量的46.1%。

1.2人力资源需求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电力行业发展迅猛,对人才需求也变得多样化。其一,人才需求总量增多:电力行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新能源、电力电子、智能电网等领域兴起之后,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其二为技术人才短缺:新能源产业和智慧电厂不断发展,而技能成熟的技术人才是企业提升技术能力的中坚力量。其三,缺乏创新型人才。在电力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创新型人才对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创新发展至关重要,发电企业员工的学历大多为大专、本科,难以满足技术创新之需。

就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发电企业处于建设期时,主要需要工程建设、技术调试、安全管理之类的人才。这些人才需工龄在5年以上,专业工作年限达3年以上,并且具有大型电力工程建设、调试、安装、安全管理等经验。发电企业处于运行成熟期的时候,主要需要发电运行、设备检修维护方面的成熟技术人才。在发电企业的正式员工里,技能人员的占比超过了60%。其获取人才的方式有集团系统内的人员流动、社会招聘以及应届大学生招聘这几种。

1.3人才流失现状

传统火力发电人才流失状况十分显著。新能源技术不断发展,环保政策日益加强,这些人才逐渐流向新能源领域,如光伏、风电这类清洁能源行业。这些领域往往会给出更诱人的薪酬福利,发展空间也更为广阔,年轻人才流失率不断攀升。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创新活力足、薪酬福利高、位于大城市的企业。发电企业若无法提供充足发展机会与激励机制,便可能流失年轻人才。发电企业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愈发明显,其成熟性技能人才与创新人才匮乏,管理人员却较多,这种状况属于结构性失衡,会使企业整体竞争力降低。

数据统计显示,投产运营达十年以上的成熟煤电企业,近三年离职员工有如下特点:工龄在5 - 6年,年龄28 - 30岁,学历本科及以上,处于初级、中级岗位,未婚。年度人才流失率平均约为5%,高峰期能达到10%。

2. 对人才流失原因的剖析

2.1 企业自身限制

传统煤电企业运营已超20年,机组容量小,跟不上电力行业发展需求,未能及时发展新能源产业以增加盈利点,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甚至常年亏损。同时,各地区电力需求状况有别,由此产生优胜劣汰的局面,许多老旧企业面临无电可发、无力转型的状况。这类企业新职工数量较少,技能型人才与年龄偏大的人才较多,35岁左右的技能型人才容易流失。

2.2 薪酬水平

2023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的就业人员,其年平均工资达到了12.07万元;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是9.8万元。全国的人力成本水平有高有低。拿广东省来说,2024年广东人力资源市场工资价位与行业人工成本报告显示,电力行业专业技术人员,50%分位的年均工资是11.45万元,90%分位的年均工资为25.39万元。按照职业技能等级来划分,在电力行业里,高级工及以上这个类别,其年均工资在50%分位的时候是19.06万元,到了90%分位就达到43.05万元了;而中级工类别,50%分位的年均工资为14.42万元,90%分位的年平均工资则是25.71万元。同一地区内的不同电力集团,其薪酬差异较大。

通过抽样访谈得知,离职人员排名靠前的离职原因有:薪酬待遇、晋升机会和家庭因素。离职往往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薪酬问题差不多是无法回避的首要因素。电力企业的薪酬体系颇为固化,岗位层级间的差距不大,难以体现岗位价值。自2022年起逐步推行的全员绩效体系,仅从体制机制方面完善了绩效评价。然而,这无法如实反映员工的技能水平,难以完全与薪酬水平关联起来,从而导致激励效果不佳。与此同时,企业引进高学历人才的激励机制存在缺陷,高学历人才薪酬和其他员工拉不开差距,人才培养方面也无法做到人尽其才,进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与流失。

2.3 配套福利

国有企业薪酬福利有合法合规方面的要求,电力行业的国企福利发放正慢慢变得规范、固定、标准,难以与市场同步。国企虽然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较完善,但现行制度体系下不允许有其他个性化福利项目,导致对员工的幸福生活需求无法满足。国企目前解决不了员工适龄结婚需求、住房需求等问题。许多大学毕业生初涉就业时,会因工作稳定而选择国有企业。但随着年龄增长,出于各种生活需求、个人事业规划等因素,国有企业标准化的福利体系已难满足这一阶段员工需求,致使部分员工转投其他薪酬更高且离家更近的国有企业工作。

2.4企业文化

出色的企业文化,对职工多方面予以关爱,能以温情挽留住员工。某些不良企业文化,如派系斗争、不良竞争、不文明行为等,可能使企业难以营造风清气正、温暖和谐的工作环境。员工离职,大多是因为“钱少、心凉”。在薪酬体系不能大幅提高时,令员工心寒也是员工离职的一个重要因素。

2.5 外部竞争

当下新能源行业发展得极为迅猛,风电、光伏、储能这些新能源电力企业的新建项目正在大量招聘人才。新的发展机遇和较高的薪资待遇,吸引着煤电行业的技能型和高水平人才跳槽。这给人才提升综合实力提供了机会与平台,也致使部分企业出现人才流失现象。

3. 减少人才流失的措施

3.1健全薪酬绩效体系

首先,要合理规划定员定岗定编工作,编写岗位说明书,核定岗位工作量,构建岗位工作价值评价体系。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绩效激励体系。借助大数据与智慧化数据平台来收集员工工作的过程与结果数据,从中提炼出员工工作绩效的关键指标,这些指标要少而精且能量化,从而对员工的绩效水平进行评估。第三,针对新入职的应届毕业生,要按照人才使用与培养方向的差异来构建不同的薪酬激励体系。第四,构建岗级薪酬体系,破除岗位薪级制度,提升技能型人才的薪酬待遇。

3.2完善晋升和人才培养机制

确定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走向,构建多梯队、多层次的员工晋升通道,同时拟定与之相适配的人才培育方案。依据岗位类别构建管理、技术、技能、创新人才的晋升渠道。依照岗位层次,健全初级、中级、高级岗位竞聘上岗的管理机制。依照人才属性,构建与人才学历、经历、年龄适配的职业生涯规划。以3年、5年、10年为周期,打造基础、中长期的培养计划,构建横向、纵向交叉且全面覆盖的人才晋升与培养机制。比如技能人才,基于岗位职责,开展为期3年的基础培训,拟定应知应会技能清单。依据技能清单,逐点制定关键绩效指标,签订师徒协议,老带新与系统培训相结合,实施3年的基础技能培训。通过以赛代练的方式,重视行业技能竞赛所提供的锻炼契机。签订年度创新任务与技术目标责任书,若达成目标则给予专项奖励;在竞赛中获取高层次荣誉者,给予跨岗位层级的薪酬待遇,从而实现有效激励。

3.3把好人才招聘关

    企业长久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稳定。关键人才的流失,对企业人力成本而言是重大损失。人力资源管理的起始环节是人才招聘。在招聘时应考察员工综合素质,如对电力行业工种的了解、认同感,以及性格、责任意识、价值观等,这是招聘中的重要部分。电力行业生产一线人员往往需要长期倒班,像设备检修之类的工作既辛苦又劳累。在招聘时,应当与应聘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将工作性质解释清楚。要招聘那些能够适应岗位特点、责任感强、踏实肯干、综合能力较好的人员,如此才能够增强人才的稳定性,减少人力资源的流失。

4. 结束语

    企业立足,人才为本,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亦在于人才,经营企业,用人是重点。企业盈利的关键在于发挥“人”的能动性。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这是企业须长期研究的课题。企业应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路,把固有制度与思维打破,构建契合企业特色的人才管理机制。这样才能留住关键人才,培养高端人才,提高整体人才队伍的实力,进而解决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的难题。与此同时,企业应理性对待人员流失问题,适当的人员流动对企业保持活力而言存在必要性。做好员工关爱工作,塑造企业口碑品牌,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整体竞争力,这才是稳定人才队伍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杨婧涛.QH国有企业人才流失规避策略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24.000087.

[2]高玉峰.面对人才流失国企该如何出招[J].中国商人,2024,(04):44-45.

[3]杜旭辉.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流失原因分析及措施[J].现代企业,2023,(06):57-59.

[4]刁春立.人才“流失”与“补充”之策[J].人力资源,2022,(18):74-75.

[5]张玉香.从一域看全局:国企员工薪酬绩效改革探究——以地方国有石油贸易企业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4,(26)

[6]杜志豪.深化国企改革构建完善的薪酬绩效激励体系[J].中国商界,2023,(09):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