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之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1-02
/ 2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之道

杨建文李俊文

西双版纳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管护所

摘要:保护区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但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本文分析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如资源过度开发、资金短缺、产业发展受限以及社区参与不足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平衡的有效策略,包括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推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区共管共建等,旨在为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经济发展;平衡策略

引言

保护区作为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承载着无数珍稀物种和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根基。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活动的扩张,保护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在确保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寻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之道,不仅关系到保护区的未来,也关乎全球生态安全和人类的长远福祉。

1.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1资源过度开发

一些保护区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科学的规划,存在着资源过度开发的现象。例如,部分地区在保护区内进行非法的矿产开采、森林砍伐、过度捕捞和狩猎等活动,这些行为直接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导致物种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严重威胁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1.2资金短缺

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目前许多保护区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拨款,资金渠道单一且有限,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资金短缺导致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保护设备陈旧落后,科研监测工作难以深入开展,巡护力度不足,无法有效地应对日益严峻的保护挑战。

1.3产业发展受限

保护区内的产业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难以实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传统产业如农业、畜牧业等往往依赖于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与保护目标相冲突,需要进行转型升级,但面临着技术、资金和市场等方面的困难;另一方面,新兴的生态友好型产业如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虽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在发展初期受到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市场推广力度不足等问题的影响,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难以成为保护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1.4社区参与不足

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与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在实际情况中,社区居民在保护区的管理和决策过程中往往缺乏有效的参与渠道和机制。许多居民对保护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然依赖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和利用,与保护区的保护目标产生冲突。

2.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策略

2.1加强生态补偿机制

1.完善生态补偿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保护区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对象、标准、方式以及资金来源等关键要素,使生态补偿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强对生态补偿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安全运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2.拓展生态补偿资金渠道:除了政府财政投入外,积极拓展多元化的生态补偿资金渠道。鼓励和引导受益地区、企业和个人通过横向生态补偿、社会捐赠、市场交易等方式参与保护区的生态补偿。例如,建立流域上下游之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下游地区对上游保护区因保护水源而付出的代价给予经济补偿;推动碳汇交易、水权交易等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将保护区的生态服务价值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收益,用于生态补偿和保护工作;设立保护区生态补偿专项基金,吸引社会各界的捐赠和投资,为生态补偿提供资金支持。

2.2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

1.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结合保护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绿色种植和养殖技术,减少化肥、农药和兽药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土壤、水体和生物多样性。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保护的多重目标。2.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充分利用保护区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护区内合理规划和建设太阳能电站、风力发电场和小型水电站等可再生能源项目,通过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保护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绿色动力。

2.3推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1.科学规划生态旅游项目:在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项目,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充分考虑保护区的生态承载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需求。根据保护区的不同区域和资源特点,划分生态旅游功能区,明确可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范围,合理设计旅游线路和活动项目,避免过度集中的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例如,在核心保护区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任何形式的旅游开发活动;在实验区和缓冲区可以适度开展生态观光、科普教育、户外探险等低强度、低影响的旅游项目,并通过控制游客数量、限定游览时间等方式,确保旅游活动在生态系统可承受的范围内进行。2.加强生态旅游设施建设与管理:建设与保护区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如生态停车场、环保厕所、生态游步道、游客服务中心等,确保旅游活动的便利性和舒适性。例如,在旅游设施的建设中,优先选用可再生材料和本地材料,推广使用太阳能照明、雨水收集利用等节能节水技术,提高旅游设施的生态友好性。

2.4促进社区共管共建

1.建立社区参与机制:成立由保护区管理部门、社区居民代表、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等组成的社区共管委员会,搭建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区管理和决策的平台。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开展问卷调查、组织社区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让社区居民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想法,参与保护区的规划制定、资源保护、旅游开发、生态补偿等各项工作的决策过程,提高社区居民在保护区管理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2.开展社区生态教育:加强对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态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通过举办生态知识讲座、开展环保培训活动、发放宣传资料、设立社区宣传栏等多种方式,向居民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价值、保护区的法律法规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方法等知识,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居民对保护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居民自觉参与到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发展工作中来。

结语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科研机构以及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协作。通过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推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区共管共建等平衡策略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保护区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赢目标。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根据不同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科学合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确保平衡策略的有效落地和持续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使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明.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生态学杂志,2020,40(5):123-136.

[2]张红,李建国.全球森林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及其影响[J].生态与环境科学,2019,28(3):45-56.

[3]陈明,赵瑞.保护区管理与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J].环境保护科学,2021,35(2):7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