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最后一个军礼,敬给了长期生死与共的老战友1975年1月13日至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朱德主持了开幕式。周恩来带着重病在会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重新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决定以周恩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人选,使经受了多年“文化大革命”磨难的人民心中又燃起新的希望。
简介:杨利伟,少将,中华航天第一人,有“中国的加加林”与“航天英雄”之称。1965年6月出生于辽宁绥中,1983年6月入伍,1987年毕业于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历任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员、中队长,曾飞过歼击机、强击机等机型,安全飞行1350小时,被评为一级飞行员;1996年起参加航天员选拔,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2008年7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简介:半个世纪的从医生涯,一万多个化枯为荣的生命,这位当今世界上惟一做过上万例神经外科手术的专家,用自己毕生的业绩,在向我们诠释“仁心仁术”的真谛。
简介:在开国元勋陈云早期的革命生涯及"文革"期间,他曾多次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先后在不同的特定环境中使用过不同的化名。在这一个个化名的背后,其实有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革命轶事。
简介: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打破“文化大革命”期间党政领导人很少出访的惯例,先后访问了8个国家。一度“与世隔绝”的中国开始与世界接触,中国人也随着邓小平出访的电视镜头逐渐了解外面的世界。
简介:为了这一刻.中国人民整整等待了一个半世纪;为了这一刻.中华民族梦牵魂萦.把双眼望穿.
简介:<正>2011年3月2日21时18分,著名科学家(医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泌尿外科的奠基人和中国性教育的开创者吴阶平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这位曾经见证共和国总理最后岁月的"红色
简介:当历史学家以巨大的精力投入邓小平及其时代的研究时,如果将镜头对准政治舞台外的邓小平,我们会发现.这一侧面的“镜像”更为引人入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凡人邓小平的非凡情趣。
简介:将门虎子因戎而生1942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粟裕的长子粟戎生降生了。粟戎生说:“那时父亲正率领新四军第一师进行频繁的反‘扫荡’和艰苦的反‘清乡’斗争。听母亲说.我生养在江苏扬州的外公家。外公赞赏父亲的战斗生涯.为我起名‘戎生’.父亲很喜欢这个名字。后来.因有被敌人侦知的迹象.外婆亲自把不到两岁的我设法送到父母身边。”
简介:锋芒毕露的“铁娘子”在会谈中碰上硬钉子,以致神情恍惚而在大会堂门外摔了一跤。邓小平很清楚地读出了对手立场的微妙变化,适时地给英方一个下台阶的机会
简介:一个优秀的理论研究工作者,必须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播火者”。眼前的他,曾主笔的文章成为中央报刊第一篇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点理论文章,前不久由其领衔丰编的《马克思主义中网化史》被认为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个空白。
简介:北京,雨儿胡同的一个四合院。一位清瘦的耄耋老人走过来,她就是粟裕的遗孀楚青。看上去老人身体很硬朗,只因小时候伤寒而留下后遗症,有点耳背。
简介:他出版我国第一部文学地理学研究专著,创立“曾大兴定律”,首倡建立文学地理学学科,成就为文学地理学泰斗级学者文学地理学是近年来在我国本土诞生的一个新兴学科,如今已是文学领域的一门“显学”。作为文学地理学学科的创建者,广州大学教授曾大兴被学术界称为“文学地理学第一人”。曾大兴早年是湖北省赤壁市赤壁镇东柳村的农民。1978年考大学时,地理这一科他考得最好。
简介:繁华的大上海有一座已上百年历史的石库门房子——老成都北路7弄30号(又称“辅德里”),它掩映在延中绿地的碧草和青竹间,把一段光荣历史深藏门内。这就是中共二大旧址。
简介:首都北京。中南海新华门。门内影壁上,毛泽东手书的"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同门前飘扬的国旗、高悬的国徽相互辉映。据考证,除了在会议报告或讲话中多次阐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外,毛泽东还经常用"为人民服务"作题词,这是他一生中题词用语最多的一句话。
简介:周世钊,字悻元,又名敦元、东园,著名教育家、诗人和爱国人士。早年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并参加新民学会,1927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国文系。先后执教长沙修业小学、明德中学、周南女中、湖南第一师范等学校。解放后,历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
简介:2009年8月,华国锋逝世一周年。笔者特采访华国锋专职摄影师钱嗣杰,追思他所知道的华国锋。华国锋走得太突然,让钱嗣杰无法接受。华国锋比钱嗣杰大7岁.但华国锋生前一直喊钱嗣杰“老钱”,而钱嗣杰在华国锋离职后也一直喊他“华主席”,尽管华国锋曾对人说过“别再叫我主席,我是老百姓”……
简介:半个世纪以来,他的名字一直与我国超导发展紧密相连,从最早建议成立国家超导实验室,到荣誉等身,他始终朴实无华,在超导研究领域一干就是一辈子,
简介:周洪宇很忙,但是再忙他也不会忘记自己是一名人大代表。他说:"我对全国人大代表这个身份看得极重,即使再忙,我总会抽出时间来努力履行好这份能为群众‘鼓’与‘呼’的神圣职责。"
简介:1970年代初,总长度"可以把广州和哈尔滨连起来"的红旗渠与南京长江大桥一道被周恩来总理自豪地誉为"新中国的两大奇迹"。而今的红旗渠,已不单单是一条水利工程,它形成的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朱德的最后一个军礼和最后一次外事活动
杨利伟:中国飞天第一人
将手术刀探进生命中枢的第一人--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十六大代表王忠诚
陈云化名背后的故事
邓小平和特区的故事
见证香港回归日的细节
吴阶平 “红色御医”的传奇人生
红舞台下的凡人邓小平
粟裕长子粟戒生中将的军礼
香港回归的风风雨雨
黄宏 冲锋在理论创新的最前沿
楚青:我和粟裕的“情”节
曾大兴 以地理的眼光看文学
对话:热门话题下的十七大
“为人民服务”成为党的宗旨内情
周世钊领袖的“密友”与“座上宾”
专职摄影师镜头内外的华国锋
赵忠贤 厉害了!忠于初心的“超导”贤才
人大代表周洪宇的“鼓”与“呼”
红旗渠:让太行山低头的“人工天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