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双减政策的提出和实行,为我国中小学阶段的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如果想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家校社三方合力,让学生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此,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积极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拓展学生的视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样态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教师针对这些暴露出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策略,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就双减背景下如何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进行探究,旨在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究无托槽隐形矫治磨牙远中移动不同设计方式下上颌牙列的三维受力,以期为临床设计合理的磨牙远中移动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上颌磨牙远中移动方式,进行3种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设计:同时移动组设计上颌第一和第二磨牙同时远中移动;第二磨牙移动组设计上颌第二磨牙远中移动;第一磨牙移动组设计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每组制作10个矫治器,移动量设计为0.2 mm。建立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上牙列三维力学传感测力装置,该装置包含14颗牙齿的上颌牙列模型,每颗牙齿与单独的传感器连接后将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戴入该上颌牙列模型,通过数据采集软件对14个传感器的数据进行采集。以移动牙为目标牙,除移动牙外的其余牙为支抗牙,测量3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各牙位三维受力数据,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同时移动组第一和第二磨牙矢状向受力分别为(5.61±0.94)和(5.81±1.08)N,均显著小于其他组相同牙位目标牙(P<0.05);第一磨牙移动组第二磨牙受到矢状向反作用力(-6.73±1.99)N;3组前牙均受到矢状向反作用力,力值从尖牙至中切牙逐渐减小。冠状向上,同时移动组第二前磨牙受到腭向反作用力,力值为(-2.17±1.06)N;第二磨牙移动组第一磨牙同样受到腭向反作用力,力值为(-1.99±0.70)N;第一磨牙移动组第二磨牙、第二前磨牙也受到腭向反作用力,分别为(-2.85±0.57)和(-1.85±0.74)N。相比矢状向与冠状向受力,3组目标牙和支抗牙的垂直向受力均较小。结论同时远中移动第一和第二磨牙时两者受到的矢状向矫治力较小;单独远中移动第一磨牙时第二磨牙受到较大的矢状向反作用力;磨牙远中移动时应设计相邻支抗牙的颊向位移以抵消支抗牙受到的腭向反作用力。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颌磨牙、前磨牙远移时的轴倾度、转矩和扭转变化,以及不同的牵引方式防止前牙唇倾和磨牙远移复发的作用。方法纳入患者16例,牙齿146颗。收集并重叠初诊研究模型(T0),上颌磨牙远移阶段模型(T1),以及上颌前磨牙远移阶段模型(T2)。测量磨牙和前磨牙远移效率和角度变化,对比矫治器牵引、尖牙牵引和对照组前牙唇展量以及T1至T2磨牙远移效率是否下降。结果上颌磨牙远移效率为81.03%;远移后平均远中倾斜4.37°(P=0.000),颊倾1.65°(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明显扭转(P=0.160)。上颌前磨牙远移效率为78.79%;远移后平均远中倾斜5.96°(P=0.000),颊倾3.91°(P=0.000),颊尖远中向扭转1.98°(P=0.000),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推磨牙远移后(T1),矫治器牵引组前牙无明显唇倾;尖牙牵引组前牙唇倾0.77 mm,对照组前牙唇倾0.52 mm。上颌第二磨牙矫治器牵引组T1至T2远移效率无明显下降;尖牙牵引组效率下降16.37%;对照组效率下降13.23%。上颌第一磨牙不同牵引方式组T1至T2远移效率均无明显下降。结论矫治器牵引能够有效防止前牙唇倾以及第二磨牙远移效率下降。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来源凋亡囊泡对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极化状态的影响及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诱导的促炎状态巨噬细胞的调控,为牙周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使用Operetta CLS高内涵分析系统动态观察星形孢菌素(staurosporine,STS)诱导的BMMSC的凋亡过程;使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动态光散射技术、流动电势法测量凋亡囊泡相关表征;使用Operetta CLS高内涵分析系统动态观察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对5-羧基四甲基罗丹明琥珀酰亚胺酯(5-carboxy-tetramethylrhodamine,succinimidyl ester,5-TAMRA-SE)标记的凋亡囊泡的吞噬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精氨酸合酶-1(arginase-1,Arg-1)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细胞免疫荧光、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囊泡对Pg来源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from Pg,Pg-LPS)诱导的RAW264.7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表达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Pg-LPS诱导的促炎状态RAW264.7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ro-α,TNF-α)的分泌情况。结果0.5 μmol/L STS处理12 h后小鼠BMMSC形态皱缩,周围有明显的凋亡囊泡产生;凋亡囊泡的粒径为100~1 000 nm,平均Zeta电势为-16.6 mV;RAW264.7可以通过伪足吞噬小鼠BMMSC来源的凋亡囊泡;小鼠BMMSC来源的凋亡囊泡联合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刺激的RAW 264.7 Arg-1 mRNA表达量(261.97±15.91)较单独IL-4刺激的 mRNA表达量(115.29±15.42)显著升高(P<0.01);凋亡囊泡与Pg-LPS共同作用下,RAW 264.7 iNOS阳性细胞数量[(39.33±4.70)个]显著低于Pg-LPS单独诱导的RAW 264.7 iNOS阳性细胞数量[(95.33±4.70)个](P=0.007),RAW264.7 iNOS蛋白相对表达量(5.84±1.05)显著低于Pg-LPS单独诱导的RAW 264.7 iNOS蛋白相对表达量(14.91±3.87)(P<0.01),RAW264.7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含量[(21 899.71±409.73) ng/L]显著低于Pg-LPS单独诱导下RAW264.7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含量[(71 296.50±2 344.22) ng/L](P =0.003)。结论小鼠BMMSC来源的凋亡囊泡可以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状态,并可减轻Pg-LPS诱导下巨噬细胞的促炎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中国汉族人群特点及Andrews六要素中要素Ⅱ的阐述,探索以自然头位下过眉间点(Glabella)的铅垂线作为上颌中切牙或上颌骨理想前界位置的可行性。方法按照纳入标准选取中国汉族美貌人群两位(男女各一名),对其拍摄暴露前额的侧面微笑像。通过Photoshop CS5软件,在矢状向上分别以过眉间点的铅垂线为标准,向前向后移动上颌中切牙,模拟切牙不同位置,同时应用软硬组织移动比例,调整上唇突度,获得相应侧貌图。由26名专业人士(正畸或正颌外科医生)和68名非专业人士运用100mm的VAS量表进行评分。评分数据利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中切牙临床冠中心点(Facial axial point, FA)落在过眉间点的铅垂线前的距离和不同评分人士对评分值均有显著影响,且交互作用明显。在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评分中,均以0~2 mm评分最高,且前2 mm处评分显著高于0 mm(MD=4.029,P=0.000)和前1 mm(MD=3.404,P=0.026);性别不同,FA点最佳接受区域一致,最佳接受区范围外,女性患者后缩、男性前突获得的倾向性越高。结论以自然头位下过眉间点的铅垂线前0~2mm作为上颌中切牙或上颌骨的理想前界,可以被用来作为正畸、正颌治疗的终点目标,进而指导正畸、正颌治疗方案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