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 健康教育在社区 老年糖尿病患者中 的应用 效果。方法 选择某社区登记的 老年糖尿病患者 80 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均 分为相同例数的两组: 对照组、观察组 ,每组 40 例 。对照组患者不实施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水平、 糖尿病知识知晓率及糖尿病足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血糖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糖尿病知识知晓率明显升高,糖尿病足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健康教育可 控制社区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提高糖尿病知识知晓率,降低糖尿病足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大力的推广及应用 。
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 基于新媒体的健康促进模式在社区慢病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 116 例社区慢病患者作为本次的 研究对象,按照分层区组随机化原则将其 分为两组: 对照组和研究 组,每组患者 58 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健康促进模式,研究 组采取基于新媒体的健康促进模式。干预 6 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 血压控制率、血糖控制率、护理 满意度,采用 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测量表评分( CDSMS )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 。结果 研究组血糖控制率、血压控制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干预后 CDSMS 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以及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社区慢病患者应用 基于新媒体的健康促进模式管理可以取得满意效果,具有大力推广应用的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艾灸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孕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现将 2018年 1月至 2020年 1月来我院接受康复训练并参与研究治疗的 112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按照就诊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 56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力治疗有效率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情况,开展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所有参与康复训练和治疗的患者定期开展随访,比较治疗半年后的盆底肌力改善情况,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 94.64%( 53/56),高于对照组 83.93%( 47/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半年内出现尿功能障碍 2例,性功能障碍 1例,疾病发生率为 5.36%,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半年内出现尿功能障碍 3例,性功能障碍 5例,子宫阴道脱垂 2例,膀胱膨出 1例,疾病发生率为 19.64%,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相比较常规盆底肌肉锻炼,艾灸联合电刺激治疗能够针对产后盆底功能性障碍疾病,抵抗快速肌肉疲劳,对盆底肌进行有效刺激,帮助产妇恢复正常盆底功能,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左心房追踪技术(LAVT)联合Tei指数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不同肺功能分级的右心功能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3月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处于稳定期的COPD患者90例作为COPD组,再根据肺功能指标将其进一步分为I级组15例、Ⅱ级组28例、Ⅲ级组27例、Ⅳ级组20例;另选取4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利用LAVT技术获取单平面的右心房容积-时间变化曲线,获取右心房最大容积(RAVmax)、右心房收缩期前容积(RAVpre)及右心房最小容积(RAVmin),计算右心房总排空容积(RAVt)、右心房总排空分数(RAVtEF)、右心房被动排空容积(RAVp)、右心房被动排空分数(RAVpEF)、右心房主动排空容积(RAVa)和右心房主动排空分数(RAVaEF)。同时自动获取右心房容积变化速率曲线,采用双多普勒实时成像技术计算右心室Tei指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OPD组RAVpi、RAVpEFi数值减小(P<0.05),COPD组RAVai、RAVaEFi、Tei指数数值增大(P<0.05)。对照组及COPD各分级组间比较:与对照组比较,I级组、IV级组RAVtEFi数值减小(P<0.05);Ⅱ级组、Ⅲ级组及IV级组RAVpi、RAVpEFi数值减小(P<0.05);Ⅱ级组、Ⅲ级组RAVai、RAVaEFi数值增大(P<0.05);Ⅱ级组、Ⅲ级组及IV级组Tei指数数值增大(P<0.05)。与I级组比较,Ⅱ级组、Ⅲ级组RAVtEFi数值增大(P<0.05);Ⅱ级组、Ⅲ级组RAVaEFi数值增大(P<0.05);Ⅱ级组RAVpEFi数值减小(P<0.05);Ⅱ级组、Ⅲ级组及IV级组Tei指数数值增大(P<0.05)。结论左心房追踪技术联合Tei指数能够有效评价COPD患者不同肺功能分级右心功能的改变。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后多模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行单操作孔胸腔镜下单肺段切除术的患者,按手术时间先后交替分入对照组(单纯自控静脉镇痛)和试验组(多模镇痛)。对照组仅于手术后予静脉镇痛泵止痛,疼痛明显时自控追加剂量,如疼痛仍无缓解,则追加吗啡皮下注射。试验组做手术切口和缝合切口时采取肋间神经保护的策略,胸腔内手术操作结束后行胸腔镜下肋间神经阻滞,胸腔内喷洒利多卡因,术后予静脉镇痛泵止痛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Prince-Henry疼痛评分(PHPS)、按压镇痛泵和注射吗啡次数、住院时间及毒麻药品相关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分别纳入41例患者,性别、身高、体重、手术肺段、手术时间等基础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6、12、18、24 h的PHP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0~24 h、24~48 h按压镇痛泵次数和术后0~24 h注射吗啡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术后36、48 h的PHPS评分、术后24~48 h注射吗啡次数、术后住院时间、毒麻药品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后行多模镇痛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静脉镇痛泵镇痛,且实施简单,适合在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为规范应用抗生素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术前处于静止期的160例手术治疗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根据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的时间随机分为预防用药组(术前30 min及术后第1天应用抗生素)及治疗用药组(术后7 d应用抗生素)。记录其围手术期中耳或外耳分泌物微生物培养、药敏情况、白细胞计数和降钙素原数值。分别于术后1周复查,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感染率。结果预防用药组者术后感染率为1.25%,治疗用药组感染率为2.50%。两组细菌、真菌的检出率分布以及白细胞计数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中耳分泌物培养提示无菌生长、单纯真菌生长或对头孢唑啉敏感菌种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选择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 d可以有效地控制手术部位的感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综合延续性护理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2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按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实施术后常规护理和随访,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中医综合延续性护理,包含中医情志护理、中医辨证指导、中医艾灸护理。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盆底肌肌力、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中医综合延续性护理有利于提高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盆底肌肌力,减轻其术后焦虑抑郁情绪,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效果延伸护理在正中神经损伤康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正中神经损伤修复术后患者 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 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增加延伸护理训练, 2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 12周后采用手部灵活性九孔插板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海地区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进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292例成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重症患者21例,轻症患者271例。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流行病学史、基础疾病和实验室检查等指标。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患者进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结果292例患者中,重症患者21例,重症率为7.2%,死亡1例,重症病死率为4.8%。21例重症患者年龄为(65.5±15.7)岁,其中男19例(90.5%),11例(52.4%)合并有基础疾病,7例(33.3%)亲属中存在确诊患者;271例轻症患者年龄为(48.7±15.7)岁,其中男135例(49.8%),74例(27.3%)有基础疾病,36例(13.3%)亲属中存在确诊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30, χ2=12.930、5.938、4.744,均P<0.05)。与轻症患者比较,重症患者入院时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酐、血清胱抑素C、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D-二聚体、B型钠尿肽前体、肌红蛋白、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较高(U=2 091.5、1 928.0、1 215.5、729.0、1 580.5、1 375.5、947.5、789.5、1 209.0、1 434.0、638.0、964.5、1 747.5、1 258.0),而淋巴细胞绝对值、白蛋白、转铁蛋白、CD3+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较低(U=1 263.5,t=4.716,U=1 214.0、962.0、1 167.5、98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入院时白蛋白[比值比(odds ratio,OR)=0.80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75~0.961]、肌红蛋白(OR=1.010,95%CI 1.004~1.016)、C反应蛋白(OR=1.016,95%CI 1.000~1.032)、CD3+T淋巴细胞计数(OR=0.996,95%CI 0.991~1.000)、CD8+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OR=1.006,95%CI 1.001~1.010)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展为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上海地区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重症病例以老年男性居多,且多合并有基础疾病。白蛋白、肌红蛋白、C反应蛋白、CD3+T淋巴细胞计数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可作为重症患者的早期预警指标之一,值得更多临床关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CT肺血管造影(CTPA)的特征。方法对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完成CTPA并确诊的CTEPH患者的临床资料、CTPA影像学直接和间接征象进行总结,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CTEPH患者CTPA影像学特征,并根据血栓起始部位分为近段病变组和远端病变组,比较不同部位病变患者之间的影像学征象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纳入135例CTEPH患者,CTPA显示血栓病变分布上,133例(98.5%)为双肺分布,血栓起始部位分级以Ⅰ、Ⅱ和Ⅲ级为主,Ⅳ级病变仅8例(7.3%),无0级病变。CTEPH患者慢性血栓在CTPA上最常见的直接征象为血管闭塞(134例,99.3%),其次是偏心附壁充盈缺损(111例,88.2%)、蹼样征(80例,59.3%)、血管狭窄/纤细(41例,30.4%)。近段病变与远端病变组患者比较,偏心附壁充盈缺损、血管壁不规则更常见于近端病变者,而血管狭窄/纤细更常见于远端病变组患者(P值均<0.05)。肺实质与胸膜腔继发改变在CTPA上最常见的征象为马赛克征(104例,77.0%),其次是肺梗死灶(79例,58.5%),肺梗死的表现形式包括胸膜下斑片状实变密度影(35/79,44.3%),其次为索条影(23/79,29.1%),斑片状实变密度影与索条影并存(13/79,16.5%)。心脏与大血管异常的最常见CTPA征象为肺动脉增宽(132例,97.8%)和右心室肥大(130例,96.3%),其他包括下腔静脉造影剂逆流(70例,51.9%)、支气管动脉扩张(68例,50.3%)。所有继发征象在近段病变与远端病变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CTEPH患者CTPA最常见直接征象为血管闭塞、附壁充盈缺损及蹼样征,常见间接征象包括肺内马赛克征、肺梗死灶、右心室肥大、肺动脉扩张、体循环动脉扩张等,而附壁充盈缺损更常见于近端病变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右佐匹克隆对老年痴呆患者睡眠障碍治疗前后状态改善的临床观察分析。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诊治的老年痴呆症患有睡眠障碍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患者以右佐匹克隆片口服,对照组患者以阿普唑仑片口服。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系统评估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前后的睡眠状态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药物治疗后2、4周的睡眠障碍状态改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8.57%(33/42)比54.76%(23/42)、92.86%(39/42)比73.81%(31/42)](P<0.05),而且PSQI量表评估分值结果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佐匹克隆治疗有助于老年痴呆症患者睡眠障碍状态的改善,临床上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极重度突发性聋患者耳蜗及前庭功能变化特点,探讨内耳出血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治疗的极重度突聋患者92例,其中男47例、女45例,年龄20~78岁,平均(39.3±6.1)岁。根据内耳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将其分成内耳出血组和非内耳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前庭功能检查及听力学检查随访结果。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92例患者中,内耳出血组32例(34.8%,32/92),其眩晕发生率为100%(32/32),眩晕与听力下降同时出现的比率为78.1%(24/32),患侧半规管功能、颈源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c-VEMP)和眼源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o-VEMP)异常率均为100%(32/3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发生率为37.5%(12/32),失平衡发生率为25.0%(8/32);治疗后14 d听力改善有效率为28.1%(9/32),治疗后30 d听力变化稳定。非内耳出血组60例(65.2%,60/92),眩晕发生率为58.3%(35/60),眩晕与听力下降同时出现的比率为60%(21/35),患侧半规管功能、c-VEMP、o-VEMP的异常率分别为71.6%(43/60)、78.3%(47/60)和66.7%(40/60),BPPV发生率为16.7%(10/60),失平衡发生率为8.3%(5/60);治疗后14 d有效率为58.3%(35/60),治疗后90 d听力变化稳定。两组患者在眩晕发生率、眩晕与听力下降同时出现的比率,患侧半规管功能、c-VEMP及o-VEMP异常率、BPPV发生率、失平衡发生率,治疗后14 d有效率、治疗后14 d、30 d、90 d、180 d平均听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内耳出血所致极重度突聋患者与非内耳出血极重度突聋患者相比,前庭和耳蜗功能损伤重,恢复效果差。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个体化健康教育在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 2018年 1月 -2019年 6月我院收治的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 9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 46例。对照组患者 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个体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和血糖达标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疾病知识掌握评分。结果 干预组血压和血糖达标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疾病知识掌握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个体化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控制 2 型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血压和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具有大力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合并胰酶升高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经验及转归,为避免过度诊断急性胰腺炎(AP)和过度的长期禁食治疗提供证据。方法回顾性调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中心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年龄小于18岁的DKA合并胰酶升高的患儿,分析其临床症状、血淀粉酶、脂肪酶、血脂、胰腺影像学资料、治疗及临床转归等,总结治疗经验。数据采用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表示。结果4年共收治330例DKA患儿,38例(11.5%)合并胰酶升高,升高3倍以上的有22例(6.7%)。16例(4.8%)无胰腺影像学改变为疑诊AP,其中14例无腹痛症状,未经AP相关治疗,预后良好;1例有腹痛症状,常规进行DKA治疗,第2天腹痛症状缓解;另外1例合并腹痛症状的患者按照AP治疗12 d,在第14天开始尝试经口喂养,虽有胰酶复升高,但继续按原计划进行营养治疗病情无反复。6例(1.8%)合并胰酶升高患儿有影像学改变为确诊AP,4例有腹痛,6例均按照AP常规治疗,腹痛症状2~19 d缓解,胰酶2~15 d降至3倍以下,禁食时间3~60 d,随访5~32个月均无AP复发。结论DKA患儿胰酶增高并不少见,但AP发生率低,且预后好,是一个相对良性的过程,尚需更多数据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