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锥形束CT测量分析广东地区正常青年Monson球面半径,探讨个性化测量Monson球面半径的方法,为口腔临床咬合重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体检人群中招募60名广东地区正常青年志愿者[男性30名,女性30名,年龄(22.1±2.0)岁(18~26岁)],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行锥形束CT扫描,对锥形束CT数据行三维重建,对重建后模型进行定点、描图和测量,采用单样本t检验比较男性和女性Monson球面半径的差异。结果60名正常青年Monson球面半径为(100.72±4.89) mm,男性和女性Monson球面半径分别为(103.48±4.19)和(97.97±3.93) mm,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锥形束CT可准确测量Monson球面半径,结果可为平面重建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静脉溶栓对青年急性脑梗塞活缺血性脑血管病干预的临床效果。 方法 纳入实验研究的108例患者均为青年急性脑梗塞活缺血性脑血管病,入组时间为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方式展开,分别采用静脉溶栓(实验组,n=54)及常规治疗(对照组,n=54)开展临床治疗,分析应用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更优,实验组发生再灌注损伤、血管再闭塞及颅内出血的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青年急性脑梗塞或缺血性脑血管病干预,可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应用 不同浓度的 舒芬太尼对丙泊酚镇静作用 的影响。 方法 随机选取在 2016 年 5 月至 2017 年 5 月给予 全身 麻醉 手术的 患者共有 9 0 例,将其按照 随机数字列表法 分成对照组 ( 30 例) 、 0.1 组( 30 例)与 0.3 组( 30 例) 。对照组的患者给予 舒芬太尼的 浓度为 0 , 0.1 组 的患者给予 舒芬太尼的 浓度为 0.1 u g/ml, 0.3 组 的患者给予 舒芬太尼的 浓度为 0.3 u g/ml,比较三组患者的意识消除用时、 丙泊酚效应浓度以及 BIS 指数 。 结果 0.3 组患者的 BIS 指数比对照组与 0.1 组 的患者显著增加( P < 0.05 ); 0.1 组和 0.3 组患者的 丙泊酚效应浓度与意识消除用时均比对照组的患者显著减少( P < 0.05 )。 结论 应用浓度为 0.3 u g/ml 和 0.1u g/ml 的舒芬太尼能够有效地提高 丙泊酚的镇静作用 ,两者存在一定的协同 效应。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观察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治疗效果。方法: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选取我院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前者为颌间结扎固定术治疗,后者为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愈合率、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术临床应用效果较好,能促进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愈合,并发症少,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低热量肠内营养护理干预对于重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2023年3月-2024年3月收治的68例重症脑梗死患者作为探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34)。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热量肠内营养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试验组患者TPHb、ALB、TFN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2.94%(1/34)低于对照组23.53%(8/34)(P<0.05)。结论:对于重症脑梗死患者采取低热量肠内营养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尼达尼布联合参附注射液对百草枯(PQ)中毒所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于2021年9月,将9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PQ染毒组、参附注射液治疗组、尼达尼布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各18只。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其余四组以20% PQ 80 mg/kg灌胃,参附注射液治疗组(12 ml/kg参附注射液)、尼达尼布治疗组(60 mg/kg尼达尼布)和联合治疗组(12 ml/kg参附注射液+60 mg/kg尼达尼布)于染毒6 h后开始每日一次药物干预。分别检测各组大鼠1、3、7 d时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介素-1β(IL-1β)水平,观察各组大鼠7 d时的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肺组织湿重/干重比(W/D),观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在肺组织中的含量变化,Western印迹法检测肺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表达水平。结果各染毒组大鼠染毒后血清TGF-β1、IL-1β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联合治疗组1、3、7 d大鼠血清TGF-β1、IL-1β含量均明显低于同时间点PQ染毒组、参附注射液治疗组和尼达尼布治疗组(P<0.05);经药物治疗后第7天,肺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参附注射液治疗组、尼达尼布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大鼠肺泡腔内出血、渗出、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均较PQ染毒组减轻,以联合治疗组大鼠肺损伤病变最轻;与对照组比较,PQ染毒组大鼠肺组织W/D升高,MDA含量升高,SOD含量降低,FGFR1、PDGFRα、VEGFR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PQ染毒组、参附注射液治疗组和尼达尼布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大鼠肺组织W/D明显降低,肺组织中MDA含量降低、SOD含量升高,FGFR1、PDGFRα、VEGFR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尼达尼布联合参附注射液可减轻PQ中毒大鼠急性肺损伤,可能与二者联合应用可以更好地抑制TGF-β1的激活及抑制FGFR1、PDGFRα、VEGFR2在大鼠肺组织的表达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在血管钠肽(VNP)减轻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20只体重200~250 g的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VNP组(V组)、PD98059+VNP组(P+V组),每组5只。大鼠肝热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动脉夹夹闭肝左叶和肝中叶的肝动脉和门静脉45 min,然后再灌注120 min。V组于缺血前10 min注射VNP,P+V组在给予VNP前20 min注射PD98059,再行VNP给药和缺血再灌注处理。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以及肝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蛋白印迹法测定磷酸化的ERK (p-ERK)1/2蛋白含量。结果与S组相比,I/R组和P+V组血清ALT[(489.65±11.22)、(333.05±24.77)比(33.78±4.88)U/L]、AST[(651.43±14.99)、(503.18±21.48)比(154.84±12.32)U/L]、TNF-α[(12.83±1.09)、(9.64±0.57)比(2.11±0.11)ng/L]、IL-1β[(7.19±0.62)、(5.12±0.22) 比(1.10±0.49)ng/L]、肝组织匀浆MDA[(8.00±0.88)、(5.60±1.01)比(2.76±1.29)μmol/mg]升高,而SOD [(54.89±10.60)、(68.85±8.33)比(126.10±15.63)nmol/mg]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I/R组相比,V组大鼠血清ALT、AST、TNF-α及IL-1β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织病理学显示,I/R组与P+V组肝组织结构损伤明显加重。与I/R组相比,V组p-ERK1/2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NP可减轻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ERK1/2信号通路减轻肝细胞炎症反应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状态 及护理对策对促进其恢复的作用。 方法:样本区间: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6 月区间, 研究主体: 64 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病例样本,以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样本分组, 32 例记作对比组(常规护理), 32 例记作研究组(心理分析及全程心理干预),对比分析干预效果差异性。 结果:干预前,两组 SAS 、 SDS 评分差异较小, P> 0.05,干预后,研究组 SAS 、 SDS 评分明显比对比组更低, 差异显著, P< 0.05;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 96.87% ( 31/32 )明显比对比组 81.25% ( 26/32 )更高, 差异显著, P< 0.05。 结论 :针对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患者,于围术期予以 心理分析及全程心理干预,可最大程度缓解其 负性心理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小学生安全感和自我控制在亲子亲合与外化问题行为之间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问题行为频率量表(problem behavior frequency scale,PBFS)、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FACES-CV)、安全感量表(security questionnaire,SQ)、自我控制量表简版(brief self control scale,BSCS)对1 402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5.0和PROCESS v2.16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共同方法偏差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中介效应分析。结果中小学生亲子亲合与安全感、自我控制均正相关(r=0.279,0.303;均P<0.01),与外化问题行为负相关(r=-0.154,P<0.01);安全感与自我控制正相关(r=0.567,P<0.01);安全感、自我控制与外化问题行为均负相关(r=-0.147,-0.250;均P<0.01)。中小学生安全感和自我控制在亲子亲合与外化问题行为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由2条路径组成:亲子亲合—自我控制—外化问题行为;亲子亲合—安全感—自我控制—外化问题行为。这两条路径的效应值分别占总效应的20.52%,20.26%。结论亲子亲合除了直接影响中小学生外化问题行为,还通过自我控制的独立中介效应以及安全感—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效应间接影响外化问题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