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瘢痕疙瘩的发病原因及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瘢痕疙瘩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成纤维细胞外因素在瘢痕疙瘩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糖代谢变化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与其相关的TGF-β1/Smad信号通路被认为与瘢痕疙瘩形成的关系最为密切。该文就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外因素、细胞糖代谢、细胞信号通路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瘢痕疙瘩 发病机制 炎症 糖代谢 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近20年来,细胞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瘢痕疙瘩的相关研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b)是瘢痕疙瘩中的主要效应细胞,与瘢痕疙瘩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KFb在生物学特性、基因表达等方面与正常成纤维细胞有明显差异。该文从多个角度对KFb的特性进行了综述,详细描述了其生物学特性如显微结构、代谢特点、增殖性质等情况,并介绍了KFb的异质性与基因组学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对KFb研究的不断深入将有助于阐明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并为瘢痕疙瘩的防治提供宝贵策略。

  • 标签: 瘢痕疙瘩 成纤维细胞 基因 生物学特性 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瘢痕疙瘩是一种破坏性纤维增生性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如何实施有效的治疗对于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的问题。瘢痕疙瘩为人类特有的疾病,加之其病程长久和易复发,动物模型的开发就成为了瘢痕疙瘩疾病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常见的动物模型主要有瘢痕疙瘩植入模型和组织工程模型两大类,但由于实验动物与人类之间解剖学、病理学和免疫学等方面存在诸多固有差异,要想建立理想的瘢痕疙瘩动物模型,仍需探索尚未在动物模型中发现的瘢痕疙瘩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 标签: 动物模型 瘢痕 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鼻是位于面中部的三维立体结构,在面部美学中发挥重要作用。鼻的解剖结构尤其鼻软骨、肌肉及韧带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并彼此作用,影响着鼻尖的大小、位置、形态和功能。作者尝试从解剖和功能学层面对鼻软骨、肌肉及韧带间的空间排列和联系进行文献梳理,总结其对鼻尖位置、形态和鼻功能的影响,旨在探讨如何在不影响鼻部固有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对鼻尖软骨、韧带等亚单元结构的空间排列进行仿生调整和移植,为建立符合解剖和生理功能的鼻尖成形技术寻求理论基础。

  • 标签: 解剖学 生物模拟学 鼻成形术 鼻尖
  • 简介:摘要外鼻呈椎体形位于颜面中央,对面部美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种族间鼻形态存在较大差异,而目前鼻部的审美标准主要源于西方。新古典标准和当下文化传媒对鼻部美的定义和描述不断冲击着中国汉族传统"悬胆鼻"审美标准。现尝试探寻时尚审美与传统审美在鼻部的定义、形成、异同之处,如何将传统文化与时尚美学中的元素有机结合,找出健康的符合大众的鼻部美学因素,为今后的鼻部整形提供审美依据。

  • 标签: 整形 悬胆鼻 汉族 演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s)中是否存在Warburg效应,及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s)、萎缩性瘢痕成纤维细胞(ASFs)是否存在类似现象。方法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萎缩性瘢痕及正常皮肤标本,均来源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患者手术后废弃组织,每种标本各来源于8例患者。分离培养KFs、HSFs、ASFs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Fs),检测各组细胞葡萄糖消耗量与乳酸产生量;以qPCR检测各组细胞糖酵解关键酶mRNA的相对表达量;利用2-脱氧-D-葡萄糖(2-DG)抑制KFs与NFs中糖酵解,对比2种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结果KFs组的葡萄糖消耗量及乳酸产生量较NFs组分别增高达45.5%、38.1% (P<0.01);而HSFs组、ASFs组与NF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Fs组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乳酸脱氢酶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NFs组的4.7、2.7、1.8倍(P<0.05);而HSFs组、ASFs组与NFs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DG作用下,KFs组与NFs组细胞增殖活性分别降低37.5%、27.0%,糖酵解抑制剂对KFs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NFs组(P<0.05)。结论KFs中存在Warburg效应,而HSFs及ASFs中无类似现象。

  • 标签: 瘢痕疙瘩 糖代谢 Warburg效应 糖酵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与大腿交腿皮瓣相结合修复足底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改善足底站立负重功能的临床技术和方法。方法2015年2月至2019年6月,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烧伤整形科采用健侧大腿扩张的交腿皮瓣修复足底软组织缺损患者8例,男5例,女3例,年龄16~56岁,平均31岁。右足4例,左足3例,双足1例。瘢痕溃疡4例,贴骨性瘢痕4例,骨外露1例。病变区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9 cm×16 cm~12 cm×29 cm,扩张皮瓣获取面积11 cm×18 cm~14 cm×30 cm,全部皮瓣均以带蒂方式交腿固定,1个月后断蒂。结果本组8例9个转移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二次扩张皮瓣修复。供瓣区均线性瘢痕一期愈合。均获6~24个月随访,足底皮瓣形态良好,均能负重行走,无破溃;术后12个月逐渐恢复保护性感觉和触觉。结论采用健侧大腿扩张交腿皮瓣,不但能修复全足底皮肤缺损,且能提供足够厚度软组织,增加足底负重耐磨功能。在穿支皮瓣及游离皮瓣转移受限情况下,扩张交腿皮瓣是修复足底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替代方法。

  • 标签: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交腿皮瓣 足底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氧化铅悬浊液在皮瓣微血管造影中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取8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Wistar大鼠18只(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随机分为6组。颈动脉插管后通过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测量大鼠收缩压,以生理盐水配制25%、30%、35%、40%、45%和50%共6组不同浓度的氧化铅悬浊液,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血管灌注并根据波意尔定律计算灌注压强。灌注成功后将大鼠标本冷冻24 h进行全身X线摄影,随后解剖腹部皮瓣进行大体观察及X线微血管摄影,并对收集整理的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氧化铅悬浊液灌注压强均高于大鼠收缩压,灌注压强/大鼠收缩压随氧化铅浓度的增加显著升高(25%,1.34±0.11;30%,1.86±0.33;35%,2.16±0.21;40%,3.37±0.93;45%,7.29±0.59;50%,13.65±0.8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0、3.190、1.950、14.860、16.350,P<0.05)。18只大鼠均灌注成功,浓度为35%和40%的各组皮瓣微血管显影清晰,效果最好。结论氧化铅悬浊液灌注造影操作简单、安全,对皮瓣血管有较好的显影效果,可作为传统方法的替代和补充。浓度应配制在35%~40%为宜,且需要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匀速推注灌注液。

  • 标签: 氧化铅悬浊液 血管造影 皮瓣 微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