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使用左侧移植物的儿童肝移植手术中,使用间置血管重建门静脉对术后门静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3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行肝移植的儿童受者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原发病、Child评分、腹部手术史,是否跨血型移植、术前门静脉口径、门静脉血流方向、供肝来源、移植手术日期、供肝冷缺血时间、移植物类型、门静脉重建方式、使用间置血管类型、手术时间、门静脉阻断时间、术中失血、术后门静脉并发症发生情况等临床资料。研究共纳入297例儿童受者,中位年龄12个月,男性153例(51.5%),女性144例(48.5%),原发病以胆道闭锁为主(222例,74.7%)。门静脉直径中位数5 mm。单因素分析后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术后门静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中是否使用间置血管;再按照是否使用间置血管分组,分析使用间置血管重建门静脉对术后门静脉并发症的发生是否存在影响。结果使用间置血管重建门静脉19例(6.4%),其中尸体冷保存血管16例,儿童受者自身门静脉3例;供者门静脉与受者门静脉主干、分叉部或汇合部等直接吻合等未使用间置血管儿童受者278例(93.6%)。随访中位时间3.1年,共有20例儿童受者术后发生门静脉并发症,其中门静脉狭窄17例(5.7%),门静脉血栓3例(1.0%)。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受者门静脉直径是门静脉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使用间置血管并非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选取门静脉直径≤4 mm儿童受者90例统计分析,使用间置血管与否,对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并发症发生率并无影响(χ2=3.061,P=0.080)。结论门静脉直径是影响儿童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影响是否使用间置血管的重要因素。在门静脉直径≤4 mm时,使用间置血管不会增加术后门静脉并发症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放射科静脉注射护理策略,旨意为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文献。方法:实验选择2020年6月15日~2020年12月15日本院内放射科接受CT增强扫描出现局部肿胀的患者24例为研究样本,针对患者开展针对性护理,分析结果。结果:患者经护理之后,局部注射位置存在的炎症反应以及组织坏死等不良反应全部消失。生理状态满意,病患拥有优秀的心理状态,所有患者于72h内身体恢复正常。结论:针对于在放射科内接受CT增强注射高渗液后出现外渗的患者来讲,为其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在短时间内消除患者注射位置不良反应,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生理以及心理状态。此法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内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 要】目的:对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方法:本实验的研究对象为2020年3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62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根据双盲法将患者划分为甲组(31例)和乙组(31例)。在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急救,甲组患者运用的护理方式为精细化护理,乙组患者运用的护理方式为常规护理,将两组患者护理优良率、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小儿高热惊厥患者适宜的护理方式。结果:经比较研究后发现,与乙组患者相比较,甲组患者护理优良率更高,且各相关指标更优,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特征(P,0.05)。结论:于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中运用精细化护理优势明显,可帮助患者尽快缓解临床症状。故应在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的护理实践中加大力度运用精细化护理模式。
简介:摘要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套管柔软,套管在V内留置时间长而不宜穿破血管壁,能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持续保留在V通道内,尤其在抢救为重病人,大手术术后静脉药物的输注和静脉营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既减轻患者痛苦,又减少护士的工作量,在临床中收到患者及护理人员的接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对小儿哮喘慢性持续期实施推拿治疗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选择于2016年5月—2018年2月期间我院接收的哮喘慢性持续期患儿共84例,随机分组后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则以常规为基础,实施中医推拿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于临床上的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更高,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TLR1、TLR2、TLR4外周血巨噬细胞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使用推拿方法对小儿哮喘慢性持续期进行治疗,可改善巨噬细胞表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进行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重症肺炎小儿实施个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照实验形式开展研究,将在某院儿科中随机选取30例已经被确诊为重症肺炎的患儿纳入至观察组中,在护理期间对其应用个性化护理;并于同期再次选取30例重症肺炎患儿作为对照组,护理方法选择常规护理,统计比较不同护理方法实施下患儿的症状改善情况及家属满意度。结果:在个性化护理模式的应用下,观察组患儿肺部阴影消失时间、呼吸改善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家属满意度采用评分形式得出数据,观察组、对照组分别为(93.1±2.2)分、(84.4±3.1)分,观察组家属满意度评分更高,(P<0.05)。结论:对重症肺炎小儿使用个性化护理模式能够帮助提高护理针对性,可快速促进临床症状改善。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对小儿肺炎患儿实施延伸性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 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 2020 年 2 月至 2021 年 1 月在本院接受 治疗的小儿肺炎 86 例患儿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 43 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延伸性护理模式, 对比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情况、治疗有效率以及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明确延伸性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 高于对照组(P < 0.05),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在治疗的有效率方面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97.67% vs. 81.40%),两组比较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各项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小儿肺炎患儿采用延伸性护理模式开展 护理工作可以显著提升护理服务的质量,有利于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尽快缓解患儿的各种临床症状。
简介:[摘要]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乐山师范学院为深入贯彻教育部、省教厅相关文件精神,紧扣国家发展需求,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经济与金融专业为试点,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出一条复合型数智金融服务人才培养之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将疼痛护理应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的效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共选取200例患儿进行对比实验,经诊断均为先天性心脏病且行手术治疗,采取盲抽方式进行分组,沿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实施疼痛护理的观察组各100例患者,对两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实验数据表明,观察组患儿术后各时间段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此同时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术后6、12、24h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等指标相对较优,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而言,疼痛护理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减轻患儿术后疼痛感,更可降低各并发症的发生,保持生命体征的稳定性,为患儿的生命健康提供一定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手段对髋关节手术术中对其生命体征的影响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从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我院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选取,符合入选条件者90例,生日日期单数者纳入研究组,生日日期双数者纳入参考组,两组均45例。参考组使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研究组进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结果:与T0时比,两组在T1~T2阶段MAP、HR均升高,且研究组明显比参考组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未见显著差异。结论:在高龄髋关节骨折术后,应用声引导股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身麻醉可明显提高术后血液动力学的稳定性,是一种更安全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体积移植物辅助性肝移植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2月至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脏移植中心连续收治的接受小体积移植物辅助性肝移植治疗的1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14~66岁。受者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为1~15分,Child评分为6~11分。供肝来源于活体供肝9例,来源于尸体供肝劈离2例,来源于儿童尸体供肝1例。3例尸体供肝的移植物和受者体重比(GRWR)为0.79%~0.90%,9例活体供肝的GRWR为0.31%~0.55%。在辅助性肝移植术中,切除受者的左半肝或右半肝,原位植入左叶或右叶供肝,或用左叶供肝置换受者的右叶肝脏。观察受者生存和移植物存活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自体余肝和移植肝门静脉血流速度、腹腔引流量和肝脏功能生化指标等。结果12例患者的移植肝功能稳定,患者均存活。移植术后发生流出道扭转2例、急性排斥反应1例、胆瘘1例、远期出现的甲状腺癌1例,经相应治疗均治愈。流出道扭转与供肝生长后吻合口角度变化相关,改良吻合方式后,该并发症未再次出现。门静脉血流速度测定结果提示,术后早期自体余肝血流速度明显降低,术后远期保持极低的血流速度或血管发生闭塞,移植肝血流稳定。结论小体积移植物辅助性肝移植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技术难度较大,并发症诊治复杂。因此,该方法目前仍限于在活体肝移植技术熟练、并发症监测处置能力完备的中心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红霉素眼膏联合3M透明膜和维生素A眼用凝胶联合3M透明膜在头颈部全身麻醉手术中的眼表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21年6至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择期行全身麻醉下头颈部手术的患者120例,其中男58例,女62例,年龄(46±12)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红霉素眼膏联合3M透明膜组(简称红霉素眼,n=60)和维生素A眼用凝胶联合3M透明膜组(简称维A眼,n=60)。红霉素眼滴入红霉素眼膏,之后使用3M透明膜粘贴;维A眼滴入维生素A眼用凝胶,之后也使用3M透明膜粘贴;两组患者的对照眼均单纯使用3M透明膜粘贴。对每例患者在麻醉诱导前、麻醉恢复室(PACU)内以及术后1 d进行3次手持裂隙灯检查。主要观察指标为各眼别角膜荧光素钠染色(CFS)评分。次要观察指标包括干眼症状评估(SANDE)调查问卷评分、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红霉素眼和维A眼在PACU内的CFS评分分别为(0.62±0.16)、(0.13±0.01)分,与诱导前基线指标相比均升高(均P<0.05);且红霉素眼在PACU时的CFS评分高于维A眼(P=0.007)。与诱导前相比,红霉素眼在PACU时的SIt明显增加[(16.0±1.3)比(11.4±4.9)mm,P=0.017],维A眼在PACU时的SIt明显下降[(10.2±3.6)比(12.4±5.5)mm,P=0.046];红霉素眼在PACU时的SIt高于维A眼(P=0.013)。红霉素眼和维A眼在PACU时BUT分别为(6.4±2.5)、(6.8±2.1)s,均低于诱导前(均P<0.05);红霉素眼和维A眼间BUT和SAND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红霉素眼在PACU时不良反应包括黏滞感(66.7%,40/60)、结膜充血(21.7%,13/60)、刺痛(8.3%,5/60)、视物模糊(58.3%,35/60),发生率均高于维A眼的30.0%(18/60)、5.0%(3/60)、0、6.7%(4/60)(均P<0.05)。结论对于全身麻醉下头颈部手术患者,与联合使用红霉素眼膏和3M透明膜相比,术中联合使用维A眼用凝胶和3M透明膜能更好地预防术后眼表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生儿四肢/躯干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诊治情况及转归。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收治的7例新生儿四肢/躯干DVT患儿。总结患儿临床诊治情况和转归。采用配对t检验和配对秩和检验比较抗凝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差异。结果7例DVT新生儿中男婴6例;足月儿5例;胎龄为(37.9±2.5)周,出生体重为(2 989±619)g,入院中位日龄2.0 d,确诊中位日龄为3.0 d。7例DVT患儿中除1例左股总静脉血栓患儿有患侧肢体肿胀外,其余病例均为入院后常规腹部超声检查时发现。7例DVT患儿中6例接受肝素抗凝治疗,分别为门静脉血栓4例、下腔静脉及肾静脉血栓1例和左股总静脉血栓1例,肝素治疗疗程中位时间为8.5 d(1.8~28.8 d),其中5例经随访和血管超声检查明确血栓消失,另外1例血栓明显缩小但始终存在;6例患儿治疗后血小板计数[(464.5±128.9)×109/L 与(142.5±104.2)×109/L,t=-5.019,P=0.004]和抗凝血酶Ⅲ水平[(67.08±28.87)%与(46.05±12.60)%,Z=-2.201,P=0.028]较治疗前升高,D-二聚体下降[0.392 mg/L(0.250~0.884 mg/L)与2.511 mg/L(0.755~14.033 mg/L),Z=-2.201,P=0.028],均无肝素相关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1例陈旧下腔静脉血栓患儿,未给予肝素抗凝治疗,经随访发现诊断270 d后血栓消失。结论四肢/躯干DVT在新生儿期可无特异性表现,对于血栓较大或D-二聚体明显升高者,建议应用肝素抗凝治疗至血栓消失,疗程的个体差异大,治疗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新生儿DVT总体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辅助式肝移植行功能性分流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及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以活体供肝方式的小体积移植物行功能性分流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临床资料,共纳入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例男性,2例女性,中位年龄35.5(29.0~52.0)岁。采集患者术中及术后血流监测数据,分析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结果移植术后自体残肝门静脉血流量逐渐减少至无血流灌注,同时伴随肝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升高。移植肝门静脉血流量在术后早期逐渐增加;后由于移植肝门静脉灌注阻力增加导致门静脉血流量呈下降趋势;至术后第10天,移植肝门静脉血流量再次逐渐增加,并在术后第30天移植肝门静脉流量达峰值并开始下降至稳态。腹腔引流量在术后第5~10天达到峰值后呈缓慢下降趋势,在术后第30天腹腔引流液消失。结论利用辅助式肝移植行功能性分流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时,自体残肝能够作为移植肝门静脉高灌注的压力梯度引导性缓冲,并在术后1月左右达到血流分布稳态,同时依赖自体残肝肝动脉缓冲反应预防小肝综合征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期起病的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infantile hepatic hemangioendothelioma,IHHE)-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治特点与结局。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5月至2020年6月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收治的新生儿期起病的IHHE-AVF合并心力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治与结局。结果共纳入IHHE-AVF合并心力衰竭新生儿11例(男5例,女6例),出现心力衰竭症状的日龄为12.0(0.0,17.0) d,6例在胎儿期已发现肝脏有占位病变,所有患儿胸部X线片均提示心影明显增大,心脏彩超均提示左室收缩功能减低及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所有患儿均需呼吸支持,其中6例为有创呼吸支持。3例患儿保守治疗,全部死亡;1例患儿接受手术治疗,死亡;7例患儿接受介入治疗,接受介入治疗时日龄(25.6±18.5) d,1例死亡,其余6例好转出院。存活患儿随访3~18个月,院外均未再出现心力衰竭表现,且瘤体均缩小或消失,监测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未再发现异常。结论IHHE-AVF伴心力衰竭、在新生儿期起病的患儿,病死率极高,介入治疗可能优于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