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长舒霖®和来得时®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组、阳性药物对照、Ⅲ期临床研究,入选578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区组分段随机方法将受试者按3∶1的比例随机进入长舒霖®组和来得时®组,治疗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标准餐后2h血糖(2hPG)、8点指尖血糖谱、结束时HbA1c和FPG达标率以及低血糖事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甘精胰岛素特异性抗体阳性率。结果治疗24周后长舒霖®组与来得时®组的HbA1c分别下降1.16%和1.25%,FPG分别下降3.05 mmol/L和2.90 mmol/L, 2hPG分别下降2.49 mmol/L和2.38 mmol/L,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治疗前后8点指尖血糖谱以及结束时HbA1c和FPG达标率相似(P值均>0.05)。长舒霖®组与来得时®组总体低血糖发生率 (38.00%和39.01%)和夜间低血糖发生率(17.25%和16.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部分为无症状性低血糖,两组均无重度低血糖。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61.77%比52.48%)和甘精胰岛素特异性抗体阳性率(24周时6.91%比3.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长舒霖®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来得时®相当,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锐舒霖®30和诺和锐®30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阳性药物对照Ⅲ期临床研究。纳入2018年10月10日至2021年1月5日来自国内35家研究中心口服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3∶1的比例根据区组随机方法分配至锐舒霖®30组和诺和锐®30组。治疗24周后,比较2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标准餐后2 h静脉血糖(2hPG)的变化,以及低血糖事件和不良事件发生率、门冬胰岛素特异性抗体阳性率。有效性指标分析采用全分析集和符合方案集,安全性指标分析采用安全性数据集。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受试者588例,完全符合方案病例528例(锐舒霖®30组395例,诺和锐®30组133例),全分析集和安全性数据集583例(锐舒霖®30组439例,诺和锐®30组144例),符合方案集515例(锐舒霖®30组386例,诺和锐®30组129例)。经过24周治疗后,锐舒霖®30组和诺和锐®30组的HbA1c分别下降1.73%±1.27%和1.77%±1.40%,FPG分别下降(2.34±2.69)和(2.68±2.84)mmol/L,2hPG分别下降(4.37±4.59)和(4.81±4.43)m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时,锐舒霖®30组和诺和锐®30组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74.3%(326/439)和68.1%(98/144)]、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8.1%(299/439)和66.7%(96/144)]与门冬胰岛素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1.9%(228/439)和50.7%(73/144)]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锐舒霖®30和诺和锐®30控制血糖的总体疗效相当,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在临床上有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强制性全民食盐加碘政策在中国已实施20年,尽管碘缺乏疾病已被有效地控制,碘过量所带来的危害仍存争议。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横断面研究,纳入来自中国大陆31个省78 470名18周岁及以上的成年人。调查对象接受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甲状腺B超检查。同时测定了血清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抗体和尿碘浓度。结果:中国成人尿碘中位数为177.89 μg/L。中国成人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病率为0.78%,亚临床甲亢为0.44%,Graves病为0.53%,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为1.02%,亚临床甲减为12.93%,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阳性率为10.19%,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阳性率为9.70%,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为20.43%。碘摄入量增加和临床甲亢和亚临床甲减患病率升高相关,而碘缺乏与大多数甲状腺疾病都有关联。此外,碘摄入的升高与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有关,与甲状腺抗体和甲状腺结节患病率降低有关。结论:长期的食盐加碘政策和及时的食盐碘含量调整,成功地预防了中国人群碘缺乏病并显示了该政策的安全性。食盐加碘的益处要远大于它所带来的风险。碘适宜摄入量的上限应提高至300 μg/L。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妊娠季节与孕妇妊娠三期空腹血糖水平(FBG)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和平院区产科门诊就诊的孕妇542名,按妊娠时(末次月经时间)的季节,将孕妇分为春季妊娠组85名、夏季妊娠组55名、秋季妊娠组203名和冬季妊娠组199名。分别于孕早期(孕周<14周)、孕中期(17~22周)、孕晚期(28~32周)检测FBG。采用χ²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和配对Friedman非参数检验比较各组FBG水平及血糖异常的出现比率。以冬季组为参考,分别以FBG≥5.1 mmol/L和FBG≥4.4 mmol/L为切点值,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妊娠季节是否对妊娠期血糖异常存在独立影响。结果与夏季妊娠组相比,其他三组妊娠三期FBG水平均较低(P均<0.05);与春季组相比,冬季组妊娠三期FBG水平均明显更低,秋季组孕中和晚期也明显低于春季组相应水平(P<0.05)。与夏季妊娠组相比,秋季组和冬季组妊娠三期FBG≥5.1 mmol/L者的比率均明显更低(P均<0.05);与春季组和夏季组相比,秋季组和冬季组孕中期<4.4 mmol/L者的比例均明显更高(P均<0.05)。与冬季妊娠相比,夏季妊娠是孕中期和孕晚期FBG水平≥5.1 mmol/L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冬季妊娠相比,春季和夏季妊娠是孕中期FBG水平≥4.4 mmol/L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秋季妊娠不是孕中、晚期FBG升高的危险因素。结论在既往健康的孕妇中,与春季、夏季妊娠者相比,秋季和冬季妊娠者妊娠三期FBG水平更低;春季和夏季妊娠者发生GDM风险较高,秋季和冬季妊娠者发生GDM的风险可能更小。
简介:摘要报道1例家族性白蛋白异常性高甲状腺素血症(familial dysalbuminemic hyperthyroxinemia,FDH)患者。1名38岁男性体检偶然发现FT4升高来诊,TSH及FT3正常,复查甲状腺功能发现TT4、FT4、rT3升高、TT3、FT3、TSH、TRAb、TPOAb、TgAb均正常,患者除偶尔腹泻无其他甲状腺毒症的症状。基因测序发现在白蛋白(ALB)基因7号外显子发生c.653G>A (p.R218H)杂合突变,确诊为FDH。
简介:摘要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IT)是一种常见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环境、遗传等在内的多种因素参与AIT的发病机制。已知甲状腺从原始的胃肠道发育而来,两者有着相似的胚胎学和生化特性,因此,AIT的发生与胃肠道疾病的发病机制可能有共同之处。随着16s核糖体RNA测序以及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肠道菌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炎症小体是人体的先天免疫防线,在AIT甲状腺组织中已发现NOD样受体家族3(NLRP3)、黑素瘤缺乏因子2(AIM2)等炎症小体活性增强。菌群失调与炎症小体间相互调控对AIT的发生、发展可能产生影响,探索两者之间的调控机制对于甲状腺疾病的预防、诊断以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复发性流产患者妊娠早期发生边缘性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甲减)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六产科门诊就诊患者3 794例,系统病因学筛查排除具有诊断明确的解剖、凝血、遗传异常及感染因素的患者后,选取孕前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复发性流产患者302例,再排除其中孕前促甲状腺激素(TSH)高于2.5 mIU/L的患者62例,最终纳入240例。本研究将妊娠早期边缘性亚甲减定义为妊娠13周+6天前2.5 mIU/L<TSH<妊娠特异参考值上限。妊娠早期发生边缘性亚甲减患者84例,未发生者156例。分析2组患者病史、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边缘性亚甲减的高危因素,并进行共线性诊断、相关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受孕方式、孕前TSH水平、抗核抗体(ANA)阳性、狼疮抗凝物(LAC)阳性、抗β2糖蛋白1(β2GP1)抗体阳性为潜在高危因素(P<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孕前TSH水平>1.5 mIU/L(OR=5.241,95%CI 2.659~10.330)、ANA阳性(OR=3.614,95%CI 1.866~7.000)、抗β2GP1抗体阳性(OR=3.415,95%CI 1.176~9.917)、LAC阳性(OR=2.785,95%CI 1.024~7.573)与妊娠早期边缘性亚甲减发生有关(P<0.05或P<0.01)。共线性诊断未发现各因素间存在明显共线性关系。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间存在相关性(P<0.01),其余非组织特异性自身免疫抗体、甲状腺自身抗体间未发现相关性。结论孕前TSH水平、非组织特异性自身免疫抗体异常是复发性流产患者妊娠早期边缘性亚甲减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