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间充质干细胞(MSCs)外泌体能够通过旁分泌作用,发挥类似干细胞的促进组织器官修复再生的功能,避免了直接移植MSCs的风险,如致瘤、伦理、免疫排斥反应等。MSCs外泌体参与细胞通讯,维持微环境的稳态,促进细胞的增殖、迁移及细胞外基质的修复再生,且能够在不同物种之间传递,却不会引起明显的免疫反应,在组织器官的修复与再生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笔者就MSCs外泌体的特征、提取、鉴定及其在脊髓、皮肤、骨、肌腱和神经等组织器官创伤修复再生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应用MSCs外泌体修复组织器官提供参考。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伤口愈合 再生
  • 作者: 朱剑炜 武强 卢毅 武聪 孙飞 张博友 史宏灿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扬州大学医学院(转化医学研究院) 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老年病防治重点实验室,扬州 225009,扬州大学医学院(转化医学研究院) 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老年病防治重点实验室,扬州 225009 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胸外科,扬州 225001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胸外科,长沙 410011
  • 简介:摘要食管癌是全球最常见十大癌症之一。虽然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在东亚某些高危地区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仍是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大部分确诊时已晚期,患者病死率高。随着近些年肿瘤免疫治疗在ESCC治疗中的运用,ESCC患者的预后得到一定程度改善。本文拟对免疫治疗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京尼平交联对采用不同方法[曲拉通处理法(TPM)和去污剂联合酶法(DEM)]获得的兔脱细胞气管基质生物相容性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TPM和DEM对新西兰兔气管行脱细胞处理,随后利用京尼平进行交联。万能拉力试验机测定各气管样本的力学性能,扫描电镜观察其结构,细胞接触毒性实验检测其细胞毒性。将15只健康无特定病原体级成年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原生气管移植组、京尼平交联TPM脱细胞气管基质移植组和京尼平交联DEM脱细胞气管基质移植组,每组5只。移植后30 d处死各组动物,获取移植物样本,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和CD68分子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样本的微观结构。结果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京尼平交联脱细胞气管基质的力学性能与原生气管相似。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京尼平交联脱细胞气管基质的结构更为致密,且京尼平交联DEM脱细胞气管基质外表面形成的网孔状超微结构有利于细胞黏附。细胞接触毒性实验结果显示,京尼平交联DEM脱细胞气管基质的生物相容性更佳。同种异体气管移植实验与组织学染色结果表明,与京尼平交联TPM脱细胞气管基质相比,京尼平交联DEM脱细胞气管基质的免疫原性更低。结论京尼平可在不引起体内炎症反应的基础上改善脱细胞气管基质的超微结构,且京尼平交联DEM脱细胞气管基质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与更低的免疫原性,适合用于组织工程气管替代。

  • 标签: 组织工程 气管 脱细胞 京尼平
  • 简介:摘要细胞外基质富含多重蛋白结构及生长因子,为细胞生长提供理想的微环境。脱细胞技术旨在去除组织超微结构中的细胞成分,同时保持相应的力学及生物学性能,从而制备无免疫原性的脱细胞细胞外基质支架用于组织工程领域。3D生物打印技术有望将脱细胞细胞外基质与自体细胞结合,通过层层打印重构搭载活细胞的天然细胞外基质支架。本文旨在综述脱细胞细胞外基质生物墨水的优势、制备流程以及基于脱细胞细胞外基质生物墨水的3D生物打印技术在胸心外科领域应用的现状及未来展望。

  • 标签: 生物墨水 脱细胞 细胞外基质 3D生物打印 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组织工程是将细胞-支架复合物植入体内以形成相应组织或器官的新兴技术,是组织或器官修复再生领域的研究热点。组织工程治疗技术是组织或器官严重病损患者的一种选择。其中种子细胞是组织工程支架成功构建的关键要素之一。人华通氏胶来源于脐带,易于获取且无创无伤害,其衍生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多向分化能力、免疫调节特性和旁分泌特性,且易分离提取,是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有效来源。因此,本文就人华通氏胶衍生间充质干细胞在胸心外科领域组织工程中的研究与前景进行综述。

  • 标签: 组织工程 人华通氏胶 间充质干细胞 气管 心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一种判断直径≤5 cm的临床早中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数学预测模型,以期提高肺癌患者术前分期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8月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符合入组标准的NSCLC患者608例,采用SPSS随机数字生成器分组法按3∶1的比例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采用建模组病例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数学预测模型。采用验证组病例资料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并与已有的模型进行比较。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中央型或周围型)、病理类型以及胸膜牵拉征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数学预测模型为P=ex/(1+ex),其中x=-2.831+(0.825×肿瘤直径)+(1.53×中央型)+(0.779×胸膜牵拉征)+(1.883×病理类型)-(0.06×年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预测值和观察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763(95%CI:0.697~0.829)。外部验证结果显示,与VA模型及Fudan模型相比,本模型的适用范围更广,准确率更高。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对直径≤5 cm的临床早中期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判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其预测能力和准确性均高于其他同类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对是否进行进一步的纵隔淋巴结分期做出更合理的临床决策。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淋巴转移 Logistic模型 临床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