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D)手术部位感染(SSIs)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手术治疗的379例CD患者临床资料,分析SSIs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取切口分泌物和腹腔引流液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本组379例患者发生66例SSIs,切口感染41例,腹腔深部感染32例。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使用类克(OR 2.338,95%CI 1.192~4.587,P=0.013)、外周血白细胞计数(OR 2.008,95%CI 1.018~3.961,P=0.044)及腹腔镜手术(OR 0.460,95%CI 0.226~0.936,P=0.013)是发生SSIs的独立预测因素。66例SSIs中检出病原菌5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6株,革兰阳性菌5株,真菌2株。革兰阴性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环丙沙星等具有较高耐药率;革兰阳性菌主要为粪肠球菌和鸟肠球菌,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等具有较高耐药率。62.1%培养细菌为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37.9%为广谱β内酰胺酶阴性。结论CD术后SSIs发生率较高,术前使用类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腹腔镜手术是术后发生SSIs的预测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术后肠道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7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IPAA手术的37例U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炎症性肠病生活质量问卷(IBDQ)和肠道功能问卷调查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肠道功能,分析IPAA术对患者术后的影响。结果本组37例患者均行腹腔镜IPAA术,其中25例为2期IPAA术式,12例为3期IPAA术式。2期手术患者术后排便习惯优于3期手术患者(t=6.72,P<0.05);年龄>45岁组每日排便次数多于年龄≤45岁组(t=3.49,P<0.05),并且年龄较大患者晚上漏便率高于年龄较低患者(<45岁)(t=5.28,P<0.05)。并发储袋炎患者的IBDQ肠道症状总分低于无储袋炎患者(r=0.330,P<0.05);年龄>45岁组在全身症状(r=0.349,P<0.05)和情绪功能(r=0.379,P<0.05)方面总分高于手术年龄≤45岁组。结论UC患者行IPAA术的疗效较好,术后肠道功能和生活质量与年龄有一定关系,手术分期影响术后排便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