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工程质量的监管是建筑工程管理的最重要内容,在市场环境的影响下,建筑工程的质量不仅影响了使用人安全需求和质量需求的满足,更直接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投放和销售,其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影响。同时,建筑工程的管理也涉及对工作成本预算、施工进程、施工人员等方面的管理,覆盖了建筑工程施工的全过程,相关的管理人员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此,相应的监管人员在日常的管理中应当予以工程管理充分的重视,针对各类影响因素制定出科学的管理方案和管理方法,来保证建筑工程的日常工作符合科学、符合规范流程。本文基于当前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现状和一些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对各类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由此探索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方法,力求为完善建筑工程管理,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安全发展提供一定支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协同护理干预(CCM)对脑卒中伴抑郁(SD)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110例脑卒中伴抑郁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协同护理模式进行干预。1个月后利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两组患者的抑郁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干预后,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协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SD患者的抑郁情绪,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D)手术部位感染(SSIs)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手术治疗的379例CD患者临床资料,分析SSIs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取切口分泌物和腹腔引流液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本组379例患者发生66例SSIs,切口感染41例,腹腔深部感染32例。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使用类克(OR 2.338,95%CI 1.192~4.587,P=0.013)、外周血白细胞计数(OR 2.008,95%CI 1.018~3.961,P=0.044)及腹腔镜手术(OR 0.460,95%CI 0.226~0.936,P=0.013)是发生SSIs的独立预测因素。66例SSIs中检出病原菌5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6株,革兰阳性菌5株,真菌2株。革兰阴性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环丙沙星等具有较高耐药率;革兰阳性菌主要为粪肠球菌和鸟肠球菌,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等具有较高耐药率。62.1%培养细菌为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37.9%为广谱β内酰胺酶阴性。结论CD术后SSIs发生率较高,术前使用类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腹腔镜手术是术后发生SSIs的预测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对偏瘫侧上肢周围神经电生理参数的影响。方法纳入20例脑卒中伴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分别对患者双上肢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及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进行评估,并对偏瘫上肢冈上肌、三角肌、肱二头肌、伸指总肌、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进行静息状态下针极肌电图检测;采用Brunnstrom分期对患者的上肢和手功能进行评估,并对患侧神经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波幅的变化率与患者病程、年龄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侧相比,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侧的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CMAP波幅均显著降低(P<0.01),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的潜伏期延长(P<0.05),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潜伏期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双侧无差异(P>0.05)。偏瘫侧腋神经、肩胛上神经、肌皮神经CMAP波幅变化率明显高于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P<0.05)。偏瘫侧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较健侧降低(P<0.01),感觉传导速度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瘫侧SNAP波幅变化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但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率两两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半脱位后上肢所检肌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发电位,偏瘫上肢近端出现率高于远端肢体,其中冈上肌自发电位出现率为61.54%,三角肌为84.62%,肱二头肌为69.23%,伸指总肌和拇短展肌为46.15%,小指展肌为30.77%。偏瘫侧CMAP变化率与患者病程、年龄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可导致支配肩和上臂的周围神经损害程度大于支配前臂和手的神经,可能影响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术后肠道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7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IPAA手术的37例U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炎症性肠病生活质量问卷(IBDQ)和肠道功能问卷调查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肠道功能,分析IPAA术对患者术后的影响。结果本组37例患者均行腹腔镜IPAA术,其中25例为2期IPAA术式,12例为3期IPAA术式。2期手术患者术后排便习惯优于3期手术患者(t=6.72,P<0.05);年龄>45岁组每日排便次数多于年龄≤45岁组(t=3.49,P<0.05),并且年龄较大患者晚上漏便率高于年龄较低患者(<45岁)(t=5.28,P<0.05)。并发储袋炎患者的IBDQ肠道症状总分低于无储袋炎患者(r=0.330,P<0.05);年龄>45岁组在全身症状(r=0.349,P<0.05)和情绪功能(r=0.379,P<0.05)方面总分高于手术年龄≤45岁组。结论UC患者行IPAA术的疗效较好,术后肠道功能和生活质量与年龄有一定关系,手术分期影响术后排便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