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应用急诊治疗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本院于2010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对照组患者行常规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综合治疗方案予以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急诊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结果通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发现,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病情均有明显改善,PaO2上升,PaCO2下降,但是观察组在各项指标上,效果略胜对照组一筹,P<0.05,有统计学意义。此外,经过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7.7%),即观察组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比对照组表现更优异,P<0.05,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治疗方案对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比常规治疗方案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今后可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支气管扩张稳定期及急性加重期病原学特点及与气道炎症的关系。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就诊并保持随访完成整个实验的74例支气管扩张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随访中有51例患者出现急性加重,对比分析支气管扩张稳定期及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病原学特点、气道中性粒细胞及相关炎症因子水平,以及稳定期、急性加重期气道内细菌与气道炎症的关系。同时选择同期40名健康受试者作为正常对照。比较支气管扩张稳定期、急性加重期患者及正常对照气道中性粒细胞及相关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期患者诱导痰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稳定期,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二者阳性细菌种类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加重期培养阳性的37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在稳定期已有细菌定植,而其中11例患者病原菌与稳定期细菌培养结果为同一细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6例,肺炎克雷伯菌3例,大肠埃希菌2例。支气管扩张患者稳定期及急性加重期气道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三烯B4(LTB4)水平均明显较健康受试者明显增高,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急性加重期患者各指标均高于稳定期,其中气道中性粒细胞百分比、IL-8、LTB4水平较稳定期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细菌培养阳性患者诱导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IL-6、IL-8、TNF-α、LTB4值均明显高于细菌培养阴性患者,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支气管扩张患者急性加重期病原菌阳性率较稳定期定植菌检出率明显升高,而细菌种类无明显差别,但具有一定的关联;支气管扩张患者气道内存在以中性粒细胞为特征的气道炎性反应,且稳定期细菌定植、急性加重期病原菌感染者炎性反应程度明显高于细菌培养阴性者。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氯沙坦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肺心病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肺心病患者6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肺心病治疗方式,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氯沙坦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用力呼吸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lgG、lgA以及C3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氯沙坦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肺心病能够修复患者心肺功能损伤,恢复肺功能,缓解患者病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络酮对慢阻肺呼衰患者氧代谢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慢阻肺呼衰患者4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均接受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络酮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氧代谢及肺功能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对比,我们发现治疗后血气分析结果PH值明显提高,PaO2明显上升,PaCO2明显下降;FEV1、PEF、TLC明显上升,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络酮治疗慢阻肺呼吸衰竭,可明显改善氧代谢及肺功能,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