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妇产科相关的危急重症严重威胁妇女及胎儿生命安全。尤其近年来,产科危急重症的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随着超声人员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的超声技术的出现,目前大多数危及母儿安全的疾病已能够在围产期得以及时诊断。本视频针对宫角妊娠、瘢痕妊娠、妊娠子宫破裂、胎盘植入谱系疾病等早孕期与中晚孕期相关产科危急重症,以及脐带、胎盘等病变的超声检查进行详细阐述,并结合具体病例和典型的超声图像进行分析讲解,以期为妇产科超声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腹部超声联合经阴道超声在产前诊断血管前置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因临床疑诊血管前置而行剖宫产手术的病例54例。以术后胎盘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产前经腹部超声联合经阴道超声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应用四格表计算得出其诊断血管前置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结果54例患者中,经腹部超声联合经阴道超声诊断血管前置47例,其中误诊3例,漏诊2例;5例因临床出血疑似诊断而手术,联合超声及术后证实均无血管前置。经腹部超声联合经阴道超声诊断血管前置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5.7%(44/46)、62.5%(5/8)、93.6%(44/47)、71.4%(5/7)和90.1%(49/54)。结论经腹部超声联合经阴道超声可为产前诊断血管前置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和依据,减少干扰因素,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对超声医师进行基础培训对于其独立胜任超声扫描工作至关重要,国际妇产超声学会基础培训(简称培训)在我国的实施效果评价尚未见报道。本文以2019年6~9月参加全部3期培训的30名超声医师为例,阐述了培训的设计及实施过程,通过在培训前后对医师进行妇产超声理论知识考核评价培训效果、进行问卷调查方法了解其培训满意度、并对其中20名医师进行电话访谈进一步了解其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标明,超声医师培训前后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分别为40(39,44)分和47(45,50)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73.3%(22/30)的超声医师对每期培训都感到非常满意;90.0%(18/20)参与访谈的超声医师认为培训有帮助,并提出增加案例讲解等建议。培训的开展提高了参与医师的理论知识水平,获得了较高满意度,提示培训实施效果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评估子宫剖宫产瘢痕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剖宫产术后6个月以上的患者75例行前瞻性诊断试验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经阴道超声(TVS)及CEUS检查,其中11例接受宫腔水造影检查。与TVS和宫腔水造影对比,分析CEUS对剖宫产瘢痕憩室的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对CEUS与TVS两种方法测量瘢痕憩室形态学参数的结果进行比较。根据检查结果将病例分为瘢痕憩室组和完整瘢痕组,对比分析2组瘢痕部位的时间-强度曲线参数。结果TVS检出瘢痕憩室40例,检出率为53.3%(40/75);CEUS检出瘢痕憩室51例,检出率为68%(51/75),2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36,P<0.05)。CEUS测量瘢痕憩室的深度、瘢痕残余肌层厚度平均值分别为(5.55±1.55)mm、(3.22±1.37)mm;与TVS的测量值(4.24±2.76)mm、(3.96±1.80)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63、6.480;P均<0.001)。瘢痕憩室组瘢痕部位的峰值强度及增强速率分别为(15.07±1.82)dB、(2.60±0.61)dB/s;均明显低于完整瘢痕组的(17.37±1.97)dB、(3.72±1.89)dB/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61、-3.837;P均<0.001)。结论CEUS对子宫剖宫产瘢痕憩室的检出能力优于TVS,时间-强度曲线参数(峰值强度、增强速率)可以通过造影剂微泡的灌注情况,反映瘢痕部位的微血管密度,对瘢痕愈合情况进行评估,CEUS在子宫剖宫产瘢痕评价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孕早中期产前超声发现并经全外显子组测序确诊的Joubert综合征2例。病例1为双胎之一,孕12周+1超声表现为颅内透明层增厚,脑干偏细,孕18周+2超声表现为颅内外多发畸形,颅脑横切面上中脑-后脑水平显示“臼齿征”,双侧脑室增宽;颅外异常表现为双肾体积增大、回声增强,羊水过少。病例2孕17周+5超声表现为颅内外多发畸形,颅内异常为中脑-后脑水平显示“臼齿征”,双侧脑室增宽,透明隔腔显示不清;颅外异常表现为双肾囊性增大,膀胱未显示,羊水过少。2例胎儿均行羊膜腔穿刺术,核型和拷贝数变异结果均正常,全外显子组测序显示2例胎儿均为TMEM67基因异常[c.312+5G(introns 2)>A和c.1175(exon12)C>G],支持Joubert综合征的诊断。2例胎儿分别于孕18周+5和19周行选择性减胎术和引产术。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前超声诊断脐带囊肿合并胎儿结构异常情况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超声诊断为脐带囊肿的病例109例,根据超声表现将其分为孤立性脐带囊肿组、脐带囊肿合并超声软指标组,以及脐带囊肿合并胎儿畸形组。分析脐带囊肿胎儿的预后情况。对数据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孤立性脐带囊肿55例(55/109,50.5%),脐带囊肿合并超声软指标20例(20/109,18.3%),合并胎儿畸形34例(34/109,31.2%)。除2例位置多发外,其余107例脐带囊肿胎盘端、游离段、胎儿端脐带囊肿合并其他超声异常的发生率依次升高[分别为27.5%(14/51)、10/17和76.9%(30/39),χ2=22.20,P<0.001]。发生于胎儿端的脐带囊肿合并其他超声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发生于胎盘端者(χ2=21.65,P<0.001)。(2)共检出60种畸形,主要累及心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前腹壁和骨骼系统。常见的畸形包括胎儿室间隔缺损、脐膨出、巨膀胱、胎儿水肿和颈部水囊瘤等。(3)89例随访到妊娠结局,共21例(23.6%)结局不良。孤立性脐带囊肿组未发生不良结局,脐带囊肿合并超声软指标组中引产2例(2/18),而脐带囊肿合并胎儿畸形组中引产、胎儿宫内死亡及围产期死亡共19例(19/26,73.1%)。结论孤立性脐带囊肿预后相对较好,脐带囊肿合并超声软指标和合并胎儿畸形可能发生不良预后,合并胎儿畸形者不良预后发生率更高。产前超声发现脐带囊肿时,应系统地检查是否合并其他超声异常。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动静脉瘘致阴道大出血患者的超声图像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因阴道大量出血住院治疗,经盆腔动脉造影证实为子宫动静脉瘘的20例患者的超声图像和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子宫动静脉瘘致阴道大量出血患者共20例,其中9例为自然分娩后,4例为中期引产术后,4例为人工流产术后,2例为药物流产后,1例为自然流产后。灰阶超声:20例患者均表现为宫腔内非均质回声,范围约1.7 cm×1.3 cm×0.6 cm至5.3 cm×5.8 cm×3.1 cm,其中8例患者宫腔内可见囊性区,内透声差,呈涌动状;8例患者病变肌层呈低或无回声改变,10例仅表现为肌层回声不均,2例患者肌层无明显改变。彩色多谱勒超声:10例患者表现为粗大的单条状花色血流,10例患者表现为多条状的花色血流,血流走向均显示为穿肌层血流,由子宫浆膜下肌层延续至宫腔内。频谱多普勒:20例患者均可引出低阻力动脉血流频谱,阻力指数(RI)平均值0.34(0.19~0.48),搏动指数(PI)平均值0.47(0.29~0.65),峰值流速(PSV)变异较大,平均值54.3(11.8~117.3)cm/s。结论子宫动静脉瘘致阴道大量出血患者宫腔内均可见非均质回声,灰阶超声显示病变肌层无特异性,可为肌层回声不均匀、无回声或低回声,甚至无明显改变;彩色多普勒具有特征性,表现为粗大的单条状或多条状五彩镶嵌的穿肌层血流,由浆膜下肌层延续至宫腔内;频谱多普勒可引出低阻力动脉血流频谱,峰值流速PSV变异较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测量孕11~13+6周胎儿脑干(BS)宽度、脑干-枕骨(BSOB)宽度及BS与BSOB比值(BS/BSOB)对胎儿颅后窝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3月至2021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建档的11~13+6周正常单胎胎儿209例(对照组),于颜面正中矢状切面上测量BS宽度、BSOB宽度,计算BS/BSOB,分析三者与头臀长(CRL)的相关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对30例正常胎儿进行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一致性检验。回顾性分析同期诊断的颅后窝异常胎儿14例(异常组),包括颅后窝囊性病变(cPFM)10例,开放性脊柱裂(OSB)4例,比较异常组与对照组BS宽度、BSOB宽度及BS/BSOB的差异。结果对照组BS宽度和BSOB宽度显示率为100%,BS宽度、BSOB宽度与CRL呈线性相关(r=0.867、0.794,均P<0.001),BS/BSOB与CRL无明显相关性,BS/BSOB为0.75(0.71,0.79)。BS宽度及BSOB宽度的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一致性好(ICC=0.877、0.846和0.939、0.895)。对照组与异常组相比,BSOB宽度和BS/BSO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除1例单纯性小脑蚓部发育不良外,9例(90%)cPFM胎儿的BSOB宽度大于对照组胎儿的第95百分位数,4例(100%)OSB胎儿的BSOB宽度小于对照组胎儿的第5百分位数;除1例单纯性小脑蚓部发育不良外,9例(90%)cPFM胎儿的BS/BSOB值均小于对照组的第5百分位数,4例(100%)OSB胎儿的BS/BSOB均大于第95百分位数。结论早孕期超声测量胎儿BS宽度和BSOB宽度是可行的,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胎儿BSOB宽度和BS/BSOB异常对颅后窝异常具有提示作用。单纯性小脑蚓部发育不良的早孕期颅后窝超声可无异常表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前3D彩色多普勒高分辨仿真血流模式在脐带真结节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超声科产检并于产前拟诊为脐带打结的胎儿6例,6例均于产后得到证实。所有病例均行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疑脐带打结时,应用3D高分辨仿真血流进行观察。对6例脐带真结节病例的超声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6例病例中,1例为单绒毛膜单羊膜囊双胎,余均为单胎;5例剖宫产结束妊娠,1例自然分娩。6例脐带真结节病例中,1例单绒毛膜单羊膜囊双胎的两胎儿脐带互相缠绕形成双"8"字、类似中国结样复杂的结节特征,5例单胎胎儿表现为单个"8"字结样特征,其中2例伴脐带局部增粗、水肿及脐带囊肿,1例同时合并脐带静脉血栓。结论对于可疑脐带打结及存在高危因素的病例,需重点探查脐带以减少漏诊脐带真结节;3D彩色多普勒高分辨仿真血流技术可立体、直观显示脐带形态结构及血流,有助于脐带真结节的确定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腹部三维超声成像定量评价正常胎儿颅后窝结构的一致性和重复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建档的正常单胎胎儿127例(22~34周),采用三维超声容积成像技术获得胎儿的颅脑正中矢状切面,由2名观察者分别测量三维超声定量指标,其中1名观察者测量上述指标2次,测量过程对数据实行双盲,评价上述指标的组内差异与组间差异,并分析其与孕周的相关性。结果三维超声定量小脑蚓部大小的指标,包括蚓部面积、周长、上下径和前后径与孕周呈正相关(r=0.934、0.936、0.920、0.879,均P<0.001),组内与组间一致性很好,组内相关系数均>0.80(均P<0.001);脑干-蚓部夹角(BV角)与脑干-小脑幕夹角(BT角)分别与孕周呈负相关和正相关(r=-0.317、0.366,均P<0.001),二者组内与组间重复性中等或差。结论三维超声定量小脑蚓部大小的指标测量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重复性,具有临床实用性及推广性。而BV角和BT角一致性和重复性欠佳,不适用于初级医师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受累"的超声征象对前置胎盘伴有胎盘植入性疾病的临床分级诊断及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建档并行规范产检,分娩时或经剖宫产手术诊断的胎盘植入伴前置胎盘患者,根据产前超声有无宫颈受累的征象分为宫颈受累组和宫颈未受累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资料、子宫切除率、是否产后大出血及临床诊断结果。结果经临床诊断和(或)胎盘病理诊断胎盘植入患者1 455例,其中170例伴前置胎盘,临床资料不全或超声图像显示不规范的24例,余146例纳入研究。宫颈受累组6例,均为穿透型胎盘植入;宫颈未受累组140例,其中89例(63.6%)为胎盘粘连,48例(34.3%)为胎盘植入,3例(2.1%)为穿透型胎盘植入。两组间年龄、宫腔操作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剖宫产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中出血量、子宫切除率及胎盘植入临床分级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Z=4.203、11.165、95.248,均P<0.05) 。结论宫颈受累的超声征象对胎盘植入性疾病的妊娠结局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胎妊娠11~13+6周胎儿超声指标在筛查双胎先天性心脏畸形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和石家庄市第四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建档病例中,筛选出双胎之一或双胎发生心脏畸形的病例作为心脏畸形组,并将同时期正常分娩的双胎胎儿作为对照组,对两组11~13+6周超声的颈项透明层(NT)厚度、头臀长(CRL)、绒毛膜性、受孕方式,以及双胎间NT差异、CRL差异、NT差异≥20%发生率、CRL差异≥10%发生率等超声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心脏畸形组共30例(其中双胎之一心脏畸形者27例,两胎儿均心脏畸形者3例),对照组共1 906例。②一胎或两胎NT值≥第95百分位及NT值≥第99百分位在心脏畸形组中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0.00%比2.20%,P<0.001;10.00%比0.63%,P=0.002),二者筛查心脏畸形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89、0.549;心脏畸形组CRL差异高于对照组(P=0.018),CRL差异≥10%在心脏畸形组中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6.67%比12.70%,P=0.024),CRL差异≥10%发生率筛查心脏畸形的AUC为0.570;两组间NT差异、NT差异≥20%发生率、受孕方式及绒毛膜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以双胎NT值≥第95百分位及NT值≥第99百分位发生率、CRL差异≥10%发生率、NT差异≥20%发生率为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双胎NT值≥第95百分位及NT值≥第99百分位发生率均是双胎心脏畸形发生的危险因素(OR=1.095、105.778,95%CI=4.311~28.558、16.984~658.796)。结论妊娠11~13+6周超声发现一胎或两胎NT值增厚、两胎儿间CRL差异≥10%,提示双胎发生心脏畸形的风险增加;NT值≥第95百分位及NT值≥第99百分位是双胎发生心脏畸形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21-三体综合征是最常见的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部分胎儿在宫内死亡,存活患儿表现为智力发育迟缓合并其他畸形,该病给患儿家庭及社会带来了巨大负担。目前,针对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对其进行早期筛查是实现早期干预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超声的快速发展,孕11+0~13+6周胎儿超声检查已成为产前超声的重要研究方向。笔者就近年来孕11+0~13+6周超声在筛查21-三体综合征胎儿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涉及各超声指标包括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多个颜面轮廓指标(包括鼻前软组织厚度、鼻骨、鼻前软组织厚度与鼻骨长度的比值、前额空间比、额前空间距离、额上颌角、上颌-鼻根-下颌角、额鼻角、颜面轮廓线)、静脉导管、三尖瓣血流等的测量方法及意义等方面,旨在为孕11+0~13+6周21-三体综合征的筛查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