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经皮置钉与徒手Wiltse开放置钉治疗脊柱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71例脊柱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19例;年龄22~54岁[(41.0±7.8)岁]。33例采用机器人辅助经皮置钉(A组),38例采用徒手Wiltse开放置钉(B组)。比较两组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情况,术后3个月和6个月骨折愈合率,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和矢状位Cobb角,术后3 d A级+B级置钉率、关节突关节侵犯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0~24个月[(15.2±4.4)个月]。两组术中透视次数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术中出血量为100(100,135)ml,少于B组的160(120,200)ml(P<0.01)。A组住院时间为8(7,11)d,短于B组的12(10,16)d(P<0.01)。两组患者未发生术后感染、脊髓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骨折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 d A组VAS和ODI分别为3(2,4)分、21(18,23),低于B组的4(3,5)分、27(20,32)。(P<0.05或0.01),余各时相点两组间VAS及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和矢状位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 d A组A级+B级置钉率为96.5%(191/198),高于B组的90.4%(206/228)(P<0.05)。A组关节突关节侵犯率为4.0%(8/198),低于B组的11.8%(27/228)(P<0.01)。结论与徒手Wiltse开放置钉相比,机器人辅助经皮置钉治疗脊柱腰段骨折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术后早期疼痛,提高置钉准确性,降低侵犯关节突关节的风险。

  • 标签: 胸椎 腰椎 骨折固定术,内 机器人辅助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相关影响因素并筛查最佳预测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215例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5例,女60例;年龄21~80岁[(48.6±10.4)岁]。按照Denis骨折分类法:压缩性骨折73例(A型15例,B型51例,C型7例),爆裂性骨折135例(A型28例,B型87例,C型20例),屈曲牵张型骨折7例(A型4例,B型2例,C型1例)。均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23.8±8.2)个月],86例发生椎体高度丢失(丢失组),129例未发生椎体高度丢失(未丢失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指数、体重指数(BMI)、骨折类型、骨折椎体数、术前矢状面Cobb角、术前椎体压缩程度、伤椎置钉数、椎体复位程度等;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因素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C),并根据ROC曲线筛查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最佳预测点。结果两组性别、年龄、BMI、骨折类型、骨折椎体数、术前矢状面Cobb角和伤椎置钉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TA指数、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及伤椎椎体复位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OSTA指数、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及伤椎椎体复位程度与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OSTA指数(OR=1.109,95%CI 0.527~0.685,P<0.05)和术前椎体压缩程度(OR=0.038,95%CI 0.539~0.689,P<0.05)与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显著相关。预测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AUC分别为0.606和0.614,分析得出OSTA指数1.9及术前椎体压缩程度31.3%分别为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最佳预测点。结论OSTA指数、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是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发生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OSTA指数≤1.9或术前椎体压缩程度≥31.3%时,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发生风险显著增高。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构造塌陷 椎弓根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1月— 2016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430例老年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399例;年龄52~91岁[(72.8±8.3)岁]。骨折节段:T5~T10 82椎,T11~L2 389椎,L3~L5 173椎。178例PKP术后接受唑来膦酸治疗(唑来膦酸组),252例PKP术后接受基础治疗(基础治疗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年骨密度,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及1年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统计两组再骨折发生率、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60个月[(27.3±4.6)个月]。术前及术后1年唑来膦酸组腰椎骨密度T值分别为(-2.3±1.5)SD、(-1.2±2.3)SD(P<0.05),基础治疗组分别为(-2.2±1.2)SD、(-2.1±1.1)SD(P>0.05)。术后1年唑来膦酸组骨密度明显优于基础治疗组(P<0.05)。唑来膦酸组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年的VAS分别为(8.6±0.8)分、(2.8±0.8)分、(2.1±0.8)分,基础治疗组分别为(8.5±1.1)分、(2.9±0.9)分、(3.0±2.3)分。唑来膦酸组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年的ODI分别为48.7±5.3、24.0±2.9、22.3±3.3,基础治疗组分别为48.3±6.1、24.5±3.8、27.6±4.0。术后3 d及1年两组VAS与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术后1年唑来膦酸组VAS与ODI明显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术后2年唑来膦酸组再次骨折发生率为10.1%(18/178),明显低于基础治疗组的16.7%(43/252)(P<0.05)。唑来膦酸组病死率为5.1%(9/178),基础治疗组为6.3%(16/252)(P>0.05)。术后两组均未出现神经损伤、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PKP术后联用唑来膦酸能有效提高OVCF患者骨密度、减轻疼痛、促进功能恢复,并有效降低椎体再次骨折发生率。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骨折,压缩性 椎体成形术 唑来膦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