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趾骨背侧骨质的第2趾甲皮瓣修复手指甲床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对收治的10例手指甲床全部缺损的患者采用带趾骨背侧骨质的第2趾甲皮瓣修复,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门诊随访观察伤指的末节指骨愈合情况、指甲外形及指关节的屈、伸功能。结果10例第2趾甲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4~12个月,平均8个月,10例伤指的骨连接端均愈合良好,未出现骨不连,指甲外形良好,未出现畸形。手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优9例,良1例。结论带趾骨背侧骨质的第2趾甲皮瓣切取方便,操作简单,临床效果较好,是一种良好修复手指甲床缺损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大鱼际桡侧筋膜蒂皮瓣修复拇指指尖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3月至2019年1月,共收治外伤引起的拇指指尖缺损患者15例,其中左侧6例,右侧9例,创面均存在指骨外露,部分患者合并有骨质缺损,创面大小1.0 cm×2.0 cm~1.5 cm×3.0 cm。均采用大鱼际桡侧筋膜蒂皮瓣修复创面,皮瓣面积1.2 cm×2.5 cm~1.8 cm×4.0 cm,供区创面直接闭合。术后通过门诊复查、电话及微信等方式进行随访,观察皮瓣成活质量及供区伤口愈合情况,并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区伤口I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0.5个月。门诊末次复查皮瓣外形无臃肿,色泽自然,质地柔韧、耐磨性好,皮瓣感觉均有不同程度恢复,TPD为6~12 mm,皮瓣供区周围皮肤感觉接近正常,拇指功能活动恢复良好,按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法评定:优12例,良3例。结论采用大鱼际桡侧筋膜蒂皮瓣修复拇指指尖缺损,皮瓣质地接近受区,供区创伤小,临床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主设计创面测量膜应用在缺损创面的测量与穿支皮瓣设计的临床观察。方法自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对收治的31例四肢软组织缺损应用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术中采用自主设计创面测量膜进行创面测量,根据创面精准测量后指导皮瓣设计与切取,门诊定期随访皮瓣状况。结果31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有2例术后发生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好转,所有伤口未出现感染,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外观满意,无明显臃肿,感觉恢复至S2级21例、S3级10例,供区仅留线状瘢痕。结论利用自主设计创面测量膜可对创面进行精准测量,根据测量创面进行皮瓣设计,减少手术时长,提升手术效率,降低手术风险,临床应用效果满意,有推广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固定托装置在腹部皮瓣修复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深圳沙井医院手外科收治的47例手部组织缺损行腹部皮瓣修复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4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术后使用自行设计的固定托装置进行护理。对2组患者腹部皮瓣的伤口愈合情况、皮瓣术后伤口撕裂情况、术后蒂部溃疡的发生情况及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伤口一期愈合7例、二期愈合16例,观察组伤口一期愈合18例、二期愈合6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9.368,P<0.01)。对照组伤口撕裂发生率为26.1%(6/23),观察组为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7.177,P<0.05)。对照组皮瓣蒂部溃疡发生率为69.6%(16/23),观察组为33.3%(6/2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6.170,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6.8 ± 8.4)分,观察组为(90.4 ± 6.5)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640,P<0.01)。结论腹部皮瓣术后使用固定托装置有助于伤口愈合,减少伤口撕裂和蒂部溃疡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固定托装置在腹部皮瓣修复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深圳沙井医院手外科收治的47例手部组织缺损行腹部皮瓣修复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4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术后使用自行设计的固定托装置进行护理。对2组患者腹部皮瓣的伤口愈合情况、皮瓣术后伤口撕裂情况、术后蒂部溃疡的发生情况及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伤口一期愈合7例、二期愈合16例,观察组伤口一期愈合18例、二期愈合6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9.368,P<0.01)。对照组伤口撕裂发生率为26.1%(6/23),观察组为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7.177,P<0.05)。对照组皮瓣蒂部溃疡发生率为69.6%(16/23),观察组为33.3%(6/2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6.170,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6.8 ± 8.4)分,观察组为(90.4 ± 6.5)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640,P<0.01)。结论腹部皮瓣术后使用固定托装置有助于伤口愈合,减少伤口撕裂和蒂部溃疡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侧副动脉穿支骨皮瓣修复手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科收治9例手部掌、指骨及皮肤复合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桡侧副动脉穿支骨皮瓣修复,皮肤缺损面积3.5 cm×5.5 cm~4.5 cm×8.5 cm,骨缺损长度3~6 cm。皮瓣切取面积4.0 cm×6.0 cm~5.0 cm×9.0 cm,骨瓣切取大小3.0 cm×1.0 cm×1.0 cm~6.0 cm×1.5 cm×1.0 cm,皮瓣均携带臂后侧皮神经,骨瓣和受区的掌、指骨采用交叉克氏针固定,皮瓣的桡侧副动脉及伴行静脉和受区的桡动脉腕背支、头静脉吻合。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门诊随访观察骨移植端愈合情况、皮瓣存活质量、皮瓣的感觉恢复情况及指关节的屈伸功能。结果术后9例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全部存活。随访6~24个月,全部病例的骨移植端均愈合良好,皮瓣外形良好,无臃肿,皮瓣的两点分辨觉为8~12 mm,平均10.2 mm。手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优7例,良2例。上臂皮瓣供区仅留线状瘢痕,功能无影响。结论桡侧副动脉穿支骨皮瓣切取方便,操作简单,可同时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及掌、指骨缺损,缩短治疗时间,对供区损伤小,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修复手部骨及皮肤软组织复合缺损的良好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臂近端尺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指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采用前臂近端尺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指背软组织缺损18例18指,软组织缺损面积1.2 cm×2.0 cm~2.0 cm×5.0 cm,皮瓣切取面积1.8 cm×2.0 cm~3.0 cm×6.0 cm,皮瓣供区切口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对18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皮瓣的外观、质地及感觉情况和患肢功能恢复及供区情况。结果术后18例皮瓣均成活。随访12~24个月,平均17个月,皮瓣外观均良好,饱满,质地可,术后1年TPD为12~14 mm;手指及前臂皮瓣附近关节活动无明显影响。结论前臂近端尺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指背软组织缺损是可供选择的一种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3D技术进行术前预构,采用上臂外侧骨皮瓣游离移植联合自体残留掌骨基底关节块带蒂移位修复累及掌指关节的手部复杂缺损、重建患手掌指关节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手外科收治7例手部复合组织缺损并累及掌指关节近端半关节缺损的病例,常规术前应用3D技术,在电脑上用3D软件模拟手术,并打印患手实体模型,根据掌骨基底关节面倒置移位后掌骨缺损大小,对拟用上臂骨皮瓣的骨量和形态进行预构。术中按拟定设计方案,利用残留掌骨基底关节面,带蒂转位至掌指关节缺损处,修复关节囊,重建掌指关节;同时切取上臂外侧骨皮瓣修复掌骨骨骼及手背软组织缺损。术后所有病例进行早期系统康复锻炼,定期观察随访。结果术后随访1~4年,移植骨皮瓣存活良好,骨折一期愈合,患手伸屈活动功能及握力恢复满意,皮瓣痛、触觉恢复。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显示结果:优4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85.7%。上臂供区无明显功能障碍,患者对患手的功能和外观非常满意,并返回到日常工作岗位。结论应用3D技术进行术前预构,利用上臂外侧骨皮瓣游离移植联合残留带蒂掌骨关节面移位可精准、同期重建掌指关节功能并修复骨骼皮肤缺损,患手功能及外观恢复满意,为外伤性累及掌指关节的复合组织缺损的手功能重建修复提供新的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电筒透光标记静脉在足趾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对收治的12例13指手指软组织缺损应用足趾皮瓣修复的患者,术前采用手电筒透光标记手指及足趾的皮下静脉,趾腓侧皮瓣12指,第2趾胫侧皮瓣1指,足趾皮瓣切取面积大小为2.0 cm×2.0 cm~4.0 cm×3.5 cm。所有皮瓣均吻合1条动脉、2条静脉,3指吻合2条指背侧静脉,10指吻合1条指背侧静脉与1条指掌侧静脉。足趾皮瓣供区取小腿全厚皮片游离植皮。术后定期门诊及微信随访手指及足趾伤口愈合情况、手指皮瓣成活情况、足趾植皮成活情况、手指皮瓣感觉恢复情况及手指的屈伸功能等。结果12例13指足趾皮瓣全部成活,皮瓣术后未发生血管危象,所有伤口均无感染,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手指皮瓣外形良好,无臃肿,足趾供区植皮成活好,少量瘢痕增生,手指皮瓣TPD 6~9 mm,平均7.6 mm,手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价,结果优11例,良1例。结论足趾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术前采用手电筒透光标记静脉能减少手术盲目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临床效果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穿支皮瓣通过动脉分流调节前负荷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我科采用游离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36例,术中通过动脉分流调节前负荷。采用Flow-through方式分流16例,采用吻合主干动脉分支分流12例,动脉端侧吻合分流8例。其中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12例,桡动脉腕掌支皮瓣5例,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14例,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3例,旋髂浅穿支皮瓣、腓动脉穿支皮瓣各1例。皮瓣切取面积为2.0 cm×2.0 cm~12.5 cm×9.0 cm。术后观察皮瓣血运情况、皮瓣存活情况及指关节的屈伸功能。结果36例采用动脉分流调节前负荷穿支皮瓣全部存活,均未发生血管危象,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3~12个月,皮瓣外形良好,质地软,无瘢痕增生,手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优31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结论游离穿支皮瓣通过动脉分流调节前负荷可以自动调节皮瓣供血、减少血管危象的发生,提高游离皮瓣移植的成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逆行四面解剖法切取桡动脉掌浅支(SPBRA)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18~ 61岁,平均38.6岁;机器挤压伤23例,机器切割伤8例,电锯伤5例;受伤指别:拇指5例,示指13例,中指11例,环指5例,小指2例。均采用逆行四面解剖法(沿穿支血管的前、后、左、右四面逆向解剖血管至源动脉并切取皮瓣)切取SPBRA游离皮瓣修复。皮瓣切取面积1.0 cm×1.0 cm~ 2.5 cm×3.0 cm,平均2.0 cm×2.5 cm。术后门诊定期随访观察皮瓣的色泽、质地、感觉恢复情况及患指和腕关节的屈伸功能。结果本组36例皮瓣全部成活,无坏死及感染,术后随访3~ 6个月(平均4.6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外观良好,无明显萎缩,患指屈、伸功能正常,腕关节功能正常,皮瓣静态TPD为8~ 12 mm。结论逆行四面解剖法操作简单,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也能更好指导初学者顺利切取皮瓣,SPBRA游离皮瓣修复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间后动脉Flow-through穿支皮瓣修复伴有指端血运障碍的指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对收治的12例伴有指端血运障碍的指背软组织缺损伤的患者采用骨间后动脉Flow-through穿支皮瓣修复,皮瓣面积:2.0 cm×2.0 cm~5.5 cm×3.0 cm,皮瓣内的骨间后动脉桥接指一侧指掌侧固有动脉,皮瓣内的1条皮下静脉和背侧皮下静脉吻合,骨间后动脉的1条伴行静脉和掌侧皮下静脉吻合,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指端血运情况及皮瓣成活情况,门诊随访观察皮瓣的成活质量及手指的指骨间关节功能。结果12例骨间后动脉Flow-through穿支皮瓣全部成活,指端血运良好,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24个月,皮瓣外形及质地良好,无明显臃肿,前臂供区仅留下线状手术瘢痕,手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结果优11例,良1例。结论骨间后动脉Flow-through穿支皮瓣解剖恒定,血管管径和手指血管匹配,适合操作Flow-through术式,皮下组织少,无需二期修薄,供区能直接闭合,是一种良好修复伴有指端血运障碍指背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d-LCFA)为蒂的分叶-嵌合穿支皮瓣修复足踝多部位的复合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2月至2021年3月,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手外科共收治6例足踝多部位缺损伤患者,软组织缺损面积14.0 cm×9.0 cm~28.0 cm×9.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15.0 cm×10.0 cm~29.0 cm×10.0 cm,创面均骨外露且合并不同程度感染。一期创面清创后使用VSD持续灌洗引流,二期行d-LCFA分叶-嵌合穿支皮瓣覆盖缺损创面。术后门诊定期随访患者皮瓣颜色、质地及感觉恢复情况。结果全部皮瓣均顺利成活,无血管危象,术后随访10~12个月,未发现感染病灶复发,皮瓣无色素沉着,质地柔软,外形不臃肿,耐磨性好,按照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制定的手感觉功能评定标准,恢复部分痛觉与触觉(达S1~S2)。结论d-LCFA分叶-嵌合穿支皮瓣只需吻合1组血管蒂,既可同时覆盖多部位不同深度的创面,又能抗感染,是修复足踝多部位复合组织缺损伤的较理想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