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免疫方案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在山西省4家医院参加随机对照试验的CKD患者273例。按1∶1∶1比例采用区组随机分为3组(每组91例),分别接受0-1-6月20 µg、0-1-2-6月20 µg、0-1-2-6月60 µg乙肝疫苗接种,在全程接种后1个月和6个月随访期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的定量检测,采用χ2检验、方差分析、非条件logistic回归的统计学方法分析其阳性率、强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浓度(GMC)及影响因素。结果273例CKD患者中,全程接种后1个月随访期,0-1-2-6月20 µg和0-1-2-6月60 µg组的抗-HBs阳性率[92.96%(66/71)和93.15%(68/73)]及抗-HBs GMC(2 091.11 mIU/ml和2 441.50 mIU/ml)明显高于0-1-6月20 µg组[81.69%(58/71)及1 675.21 mIU/ml](均P<0.05);全程接种后6个月随访期,0-1-2-6月60 µg组抗-HBs阳性率(94.83%,55/58)明显高于0-1-6月20 µg组(78.79%,52/66)(P<0.05),0-1-2-6月60 µg组抗-HBs GMC(824.28 mIU/ml)明显高于0-1-2-6月20 µg组(755.53 mIU/ml)和0-1-6月20 µg组(639.74 mIU/ml)(P<0.05)。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全程接种后1个月和6个月随访期,按0-1-2-6月接种60 µg乙肝疫苗的抗-HBs阳性的概率分别是0-1-6月20 µg组的3.19(95%CI:1.02~9.96)和5.32(95%CI:1.27~22.19)倍,不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者的抗-HBs阳性的概率分别是服用者的3.33(95%CI:1.26~8.80)和4.78(95%CI:1.47~15.57)倍。结论0-1-2-6月20 µg和0-1-2-6月60 µg免疫方案均可提高CKD患者乙肝疫苗免疫效果,且0-1-2-6月60 µg方案对该人群抗-HBs水平的维持有积极作用。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CKD患者乙肝疫苗免疫效果不佳。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HIV感染者全程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的无/弱应答情况,探讨无/弱应答影响因素,为制定特殊人群乙肝防制策略及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HIV感染者0-1-6月和0-1-2-6月20 µg、0-1-2-6月60 µg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基础上,以完成全程接种后1个月随访者为研究对象,定量检测其抗-HBs,收集其一般人口学特征、疾病史、HIV感染和治疗情况等,采用χ2检验、t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交互作用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对象的0-1-6月和0-1-2-6月20 µg、0-1-2-6月60 µg组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率分别为34.65%(35/101)、24.49%(24/98)和10.99%(10/91)(P<0.001)。控制混杂因素后,按照0-1-2-6月60 µg方案接种乙肝疫苗者发生无/弱应答的风险是0-1-6月20 µg者的0.22倍(95%CI:0.10~0.50);男性(OR=3.65,95%CI:1.88~7.07)和无乙肝疫苗接种史(OR=2.64,95%CI:1.10~6.32)HIV感染者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发生风险高,免疫方案与性别(OR=2.49,95%CI:1.24~5.00)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结论HIV感染者0-1-2-6月60 µg接种者的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率明显低于0-1-6月和0-1-2-6月20 µg接种者,性别、接种方案及乙肝疫苗接种史是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免疫方案与性别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男性接种20 μg乙肝疫苗的无/弱应答风险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0-1-6月20 μg和60 μg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1年抗-HBs情况,探讨乙肝疫苗免疫持久性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方法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0-1-6月20 μg和60 μg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基础上,以完成全程接种后1年随访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定量检测其抗-HBs,采用χ2检验、t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交互作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程接种后1年时,20 μg组和60 μg组各有125例和124例完成抗-HBs检测,60 μg组抗-HBs阳性率(77.42%,96/124)明显高于20 μg组(65.60%,82/125)(P<0.05)。控制混杂因素后,60 μg组抗-HBs阳性的概率是20 μg组的1.925倍(95%CI:1.068~3.468);透析年限≥5年(OR=0.523,95%CI:0.293~0.935)和合并糖尿病(OR=0.376,95%CI:0.173~0.818)的患者抗-HBs阳性的概率较低;且透析年限≥5年与合并糖尿病存在相加和相乘交互作用。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0-1-6月高剂量(60 μg)乙肝疫苗接种1年免疫持久性优于20 μg,接种剂量、透析年限和合并糖尿病是免疫持久性的影响因素,透析年限≥5年与合并糖尿病存在相加及相乘交互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太原市美沙酮维持治疗(MMT)患者HCV感染状况及其感染相关因素与交互作用。方法2019年4-6月对太原市3所MMT门诊正在接受治疗的MMT患者,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其一般人口学特征、吸毒情况、MMT情况、性行为、健康状况等,通过病历资料查阅MMT患者HCV检测结果,使用EpiData 3.1软件双录入数据,使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χ2检验进行HCV感染的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MMT患者846例中,男女性别比7.21∶1(743∶103),HCV感染率为12.53%(106/846)。控制混杂因素后,女性(OR=1.936,95%CI:1.023~3.662)、性伴有吸毒史(OR=2.073,95%CI:1.110~3.871)和注射吸毒者(OR=7.737,95%CI:4.614~12.973)的感染HCV风险较高。交互作用结果显示,女性、性伴有吸毒史者及注射吸毒者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结论太原市MMT患者中,女性、性伴有吸毒史者、注射吸毒者HCV感染的风险较高,女性与性伴有吸毒史者、女性与注射吸毒者、性伴有吸毒史者与注射吸毒者对HCV感染的发生存在相乘交互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美沙酮维持治疗(MMT)门诊患者的特征,探讨HBsAg阳性的影响因素及因素间复杂的网络关系。方法于2014年9-11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3个MMT门诊正在接受治疗的1 040名患者,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病历查阅等方式收集其一般人口学特征、吸毒情况、MMT情况、性行为、抗-HCV、HIV感染情况等,检测HBsAg、抗-HBs、抗-HCV情况,通过χ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贝叶斯网络模型分析HBsAg阳性的影响因素及因素间复杂的网络关系。结果研究对象1 031例,HBsAg阳性率为11.35%(117/1 031),抗-HCV阳性者740例,HBsAg阳性率为10.27%(76/740)。控制混杂因素后,抗-HBs阳性与阴性者相比,不易出现HBsAg阳性(OR=0.05,95%CI:0.03~0.09);抗-HCV阳性与阴性者相比,也不易出现HBsAg阳性(OR=0.30,95%CI:0.17~0.52);有乙型肝炎(乙肝)家族史比没有乙肝家族史者更容易出现HBsAg阳性(OR=5.30,95%CI:2.68~10.52)。贝叶斯网络模型结果显示:乙肝家族史、抗-HBs与HBsAg阳性直接相关,抗-HCV、最近3个月注射吸毒、治疗期间吸食其他毒品与HBsAg阳性间接相关。结论MMT门诊患者中抗-HBs、乙肝家族史、抗-HCV、最近3个月注射吸毒及治疗期间吸食其他毒品与HBsAg阳性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