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主研发的新型导向器用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4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应用新型导向器分为两组:导向组(20例,应用新型导向器)和徒手组(20例,徒手操作)。导向组男5例,女15例;年龄(48.4±10.2)岁(18~63岁);骨折Garden分型:Ⅰ、Ⅱ型12例,Ⅲ、Ⅳ型8例。徒手组男8例,女12例;年龄(49.8±8.4)岁(18~60岁);骨折Garden类型:Ⅰ、Ⅱ型13例,Ⅲ、Ⅳ型7例。所有骨折均行闭合复位3枚空心钉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股骨皮质钻孔次数、正位上导针与股骨颈轴线夹角、侧位上导针与股骨颈轴线夹角、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导向组患者术中透视次数[(10.0±2.2)次]、手术时间[(41.8±5.6) min]、股骨皮质钻孔次数[(4.5±1.1)次]、正位上导针与股骨颈轴线夹角(3.0°±0.8°)、侧位上导针与股骨颈轴线夹角(3.9°±1.0°)、骨折愈合时间[(6.2±0.5)个月]显著少于徒手组[(24.8±8.3)次、(60.0±15.3) min、(12.8±2.0)次、7.2°±1.8°、7.6°±2.6°、(7.2±0.5)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伤口感染、内固定移位、骨折不愈合、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自主研发的导向器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及透视次数,降低股骨皮质钻孔次数,提高螺钉置入精确性。使用该导向器可使空心钉固定股骨颈骨折手术更加容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胸腔镜手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膈疝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4月—2021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小儿心胸外科97例先天性膈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1例、女36例,年龄2 d~3岁[(3.1 ± 7.2)个月];左侧51例,右侧46例。所有患儿均在胸腔镜下行膈疝修补术,术中观察疝内容物有无坏死、穿孔、损伤等情况,记录胸腔镜手术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引流管拔除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切口感染、膈膨升、乳糜胸、气胸、肠梗阻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膈疝复发情况。结果97例患儿均在全胸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胸手术。术中见疝囊内容物多为脾脏、胃、大网膜、结肠、小肠等,无肠穿孔坏死、肝脾出血等情况发生。手术时间75~150(90.5 ± 12.1)min,手术出血量6~15(8.3 ± 0.6)mL,术后胸腔引流量30~130(41.2 ± 7.6)mL,引流管拔除时间3~10(6.1 ± 1.3)d,手术后住院时间10~18(11.7 ± 2.1)d。住院期间因缝线脱落导致复发2例,再次行胸腔镜手术治愈;1例患儿术后第1天因左肺严重发育不良死亡。术后96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3年,平均9.2个月。随访期间无切口感染、乳糜胸、呼吸道感染、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患儿生长发育良好,无一例复发。结论全胸腔镜手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膈疝具有手术视野暴露清楚、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短期疗效可靠,安全可行。
简介:摘要目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清除并不能消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的肝细胞癌(HCC)风险,本研究旨在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HBV既往感染者(HBsAg阴性、抗-HBc阳性)HCC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是回顾性调查研究,纳入2015年至2017年在南方医院住院并首次诊断为HCC的患者共1 605例。将HBV现症感染(HBsAg阳性、抗-HBc阳性)基础上发生HCC的患者作为参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AFLD与HBV既往感染者发生HCC之间的关系。结果在HBsAg和抗-HCV均阴性的HCC患者中,HBV既往感染者占比达86.7%。与HBV现症感染基础上发生HCC的患者相比,HBV既往感染基础上发生HCC的患者NAFLD患病率更高(19.7%比8.5%,P < 0.001)。校正性别、年龄、高血压、丙氨酸转氨酶、肝硬化后,HBV既往感染基础上发生HCC的患者更可能患有NAFLD(OR = 2.29,95% CI:1.40~3.74)。且这种现象只在非肝硬化(OR = 5.26,95% CI:2.53~10.96)、年龄≥50岁(OR = 2.36,95% CI:1.33~4.20)的患者中存在。结论NAFLD可能是HBV既往感染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在非肝硬化、年龄≥50岁人群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气管狭窄的常见类型、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回顾2017年12月至2020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气管狭窄行外科治疗的23例患儿,其中男14例,女9例,手术时年龄2~23个月,平均(8.9±5.8)个月;体质量4.2~10.5 kg,平均(6.4±2.3)kg。气管狭窄包括完全性气管环9例,气管软化10例,声门下膜状环形增生4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类型包括肺动脉吊带10例,法洛四联症1例,室间隔缺损5例,肺动脉闭锁1例,右主动脉弓伴迷走左锁骨下动脉1例。手术方法包括Slide气管成形术9例,气管外支架悬吊术8例,气管内支架置入术2例,气管插管扩张术4例。术后1、3、6及12个月进行随访,行CT气管重建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本组共1例死亡,死亡比例4.3%,为Slide气管成形术术后反复肉芽组织增生所致。再手术1例,为气管内支架取出后3个月,因心脏增大再次压迫左主支气管,再次行气管内支架置入术。随访1~24个月,所有患儿临床症状消失,复查CT及纤维支气管镜结果满意。结论完全性气管环采用Slide气管成形术,疗效满意;3D打印生物可吸收外支架有望成为治疗气管软化的首选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程控间歇硬膜外脉冲输注(programmed 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 PIEB)模式下硬脊膜穿破硬膜外(dural puncture epidural, DPE)阻滞在分娩镇痛中的意义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入产房后要求硬膜外镇痛时宫颈扩张<5 cm、孕37~42周、单胎头位、ASA分级Ⅰ-Ⅱ级的初产妇298例。采用在线随机数生成器将产妇分为3组:连续硬膜外输注(continuous epidural infusion, CEI)模式下硬膜外(epidural, EP)阻滞组(CEI+EP组,99例)、PIEB模式下EP阻滞组(PIEB+EP组,98例)和PIEB模式下DPE阻滞组(PIEB+DPE组,101例)。记录产妇达到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 NRS)≤1分的时间,罗哌卡因用量,两侧感觉阻滞平面上限,宫口开全时NRS评分,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长,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例数,不对称阻滞、镇痛不全、更换导管、产间发热、改良Bromage评分≥1分、胎心过缓、低血压、低氧血症、恶心、瘙痒、头痛、剖宫产、器械助产的发生率,以及新生儿体重、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7分和出生后5 min时Apgar评分≤7分的发生情况。结果PIEB+DPE组NRS≤1分的时间短于CEI+EP组和PIEB+EP组(P<0.05)。PIEB+EP组和PIEB+DPE组宫口开全时NRS评分、罗哌卡因用量及镇痛不全、不对称阻滞、产间发热发生率低于CEI+EP组(P<0.05),PIEB+DPE组宫口开全时NRS评分、罗哌卡因用量及镇痛不全、不对称阻滞、产间发热发生率低于PIEB+EP组(P<0.05)。PIEB+EP组和PIEB+DPE组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比例高于CEI+EP组(P<0.05),PIEB+DPE组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比例高于PIEB+EP组(P<0.05)。产妇其余指标及新生儿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EB模式下DPE技术可缩短镇痛起效时间,减少罗哌卡因用量,降低产妇发热的比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Nissen胃底折叠术治疗小儿食管裂孔疝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20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小儿胸心外科收治的57例食管裂孔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22例,年龄为2~97(17±4.17)个月。依据解剖分型标准,Ⅰ型46例,Ⅱ型7例,Ⅲ型4例。采用腹部五孔法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Nissen胃底折叠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观察患儿术后临床症状恢复情况,有无吞咽困难、呕吐、反酸、腹胀、便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以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57例患儿中,1例中转开腹手术,其余患儿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腔镜手术时间93~176(129±33)min,术中出血量8~15 mL,患儿住院时间9~14(11±2.3)d。手术后出现严重腹胀2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术后复发1例,再次腹腔镜手术后痊愈。患儿贫血、上消化道及呼吸道症状较前明显改善,无切口感染、吞咽困难、食管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54例患儿获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8年,平均17个月。随访期间患儿体重增加,术前消化道症状消失,生长发育良好。结论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Nissen胃底折叠术治疗小儿食管裂孔疝,具有创伤性小、疗效确切、手术视野清楚、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靠、治疗效果好的微创手术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乙型肝炎相关的肝细胞癌(HCC)患者中,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比例并比较接受过抗病毒治疗与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HCC患者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至2017年在南方医院住院并首次诊断的乙型肝炎相关HCC患者资料2 590例。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比较接受过抗病毒治疗与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HCC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倾向性评分方法匹配两组患者的某些临床特征,进一步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的差异临床特征。以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HCC患者为参照,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HCC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在2 590例乙型肝炎相关HCC患者中,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占比仅为18.10%,而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中,有82.20%的患者符合治疗指征。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HCC患者年龄更大(P < 0.05),肝硬化比例更高(P < 0.001),而血小板和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更低、肿瘤最大径更小(P < 0.001)。代谢性疾病方面,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有更高的糖尿病(14.50%与7.70%,P < 0.001)、高血压(16.60%与11.20%,P < 0.05)、肥胖(28.50%与22.30%,P < 0.05)、超重(53.80%与43.50%,P < 0.001)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18.30%与8.00%,P < 0.001)患病率。在匹配其他差异临床特征后,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其糖尿病,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仍高于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患者(14.50%与9.80%,P < 0.05;16.60%与10.20%,P < 0.05;18.30%与7.00%,P <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HCC患者,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HCC患者有更高的机会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OR = 2.054,95% CI:1.404~3.004)。结论在乙型肝炎相关HCC患者中,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比例严重偏低(不足20%),提示抗病毒治疗的普及和推广任重道远。相比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HCC患者,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HCC患者合并代谢性疾病的比例更高,需要高度重视代谢因素在乙型肝炎相关HCC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小儿二尖瓣关闭不全中的早、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采用二尖瓣成形术治疗的202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儿,排除房室间隔缺损、单心室、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患儿。通过超声心动图比较患儿术前及术后左心室功能及反流程度。结果全组早期死亡5例(5/202,2.5%),晚期死亡3例(3/202,1.5%)。随访1~68个月,平均(19.49±17.48)个月,15例患儿术后需再次行二尖瓣成形术,术后7年总体生存率与免于再次手术率分别为(93.4±2.8)%、(78.2±6.2)%。术后超声心动图显示患儿左心功能、二尖瓣反流程度明显改善,心功能(NYHA分级)亦有明显好转。结论二尖瓣成形术可以明显矫治小儿二尖瓣关闭不全,具有令人满意的中期疗效,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dural puncture epidural, DPE)阻滞分娩镇痛在起效速度、阻滞效果和副作用等方面的价值。方法选取要求行分娩镇痛、单胎、头位、足月的初产妇662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在线随机数生成器将产妇分为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CSE)组(231例)、硬脊膜穿破硬膜外(dural puncture epidural, DPE)组(225例)和硬膜外(epidural, EP)组(206例)。于给药后前20 min每隔2 min评估并记录1次产妇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 NRS),以3组产妇达到NRS评分≤1分的时间为主要结果。次要结果包括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T10及S2、不对称阻滞、麻醉医师干预、更换导管、剖宫产、器械助产、Bromage评分≥1分、胎儿心动过缓、子宫收缩过频、低血压、恶心、瘙痒、头痛、神经损伤、新生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7分的发生率,宫口开全时疼痛评分(NRS2),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长。结果与CSE组比较:DPE组达到NRS≤1分的时间延长(P<0.05),麻醉医师干预发生率降低(P<0.05);EP组达到NRS≤1分的时间延长(P<0.05),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不对称阻滞发生率及NRS2评分升高(P<0.05)。与EP组比较:DPE组达到NRS≤1分的时间缩短(P<0.05),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不对称阻滞、麻醉医师干预的发生率及NRS2评分降低(P<0.05)。与CSE组比较:DPE组和EP组Bromage评分≥1分、胎儿心动过缓、子宫收缩过频、低血压、瘙痒的发生率降低(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E阻滞镇痛起效快、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M和IgG胶体金快速检测方法,并对检测试剂进行临床性能评价。方法收集2020年2月12日至20日分别在武汉市汉口医院和洪湖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共278例患者,根据诊断标准分成2019-nCoV核酸阳性的确诊患者89例和2019-nCoV核酸阴性的疑似患者189例。选取2015年至2018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273名体检者作为对照。采集患者血清样本。采用原核表达载体获得2019-nCoV病毒重组核蛋白,利用重组核蛋白分别建立间接法IgM和IgG胶体金检测方法,以核酸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方法作为对照,对3组人群的血清标本进行2019-nCoV IgM和IgG检测,分析胶体金检测法的特异度和灵敏度。结果采用胶体金试剂检测核酸阳性的确诊患者的2019-nCoV IgM和Ig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8.7%(70/89)和73.0%(65/89);体检者的2019-nCoV IgM和Ig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8%(5/273)和0.7%(2/273)。2019-nCoV IgM检测胶体金试剂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7%和98.2%, 2019-nCoV IgG检测试剂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0%和99.3%,联合IgM和IgG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6%和98.2%。核酸阴性的疑似患者的2019-nCoV IgM和Ig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9.8%(113/189)和52.9%(100/189),IgM和IgG联合检测阳性检出率为66.1%(125/189)。结论2019-nCoV抗体检测试剂(胶体金法)的特异度和灵敏度高,可作为已有的2019-nCoV核酸RT-PCR检测法的补充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罗哌卡因复合纳布啡与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对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方法行硬膜外分娩镇痛足月单胎初产妇662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在线随机数生成器分为0.1%罗哌卡因复合纳布啡0.2 g/L组(RN组,333例)和0.1%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2 mg/L组(RF组,329例)。记录两组产妇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产妇及助产师满意度评分、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共有547例产妇完成试验(RN组276例,RF组271例)。RN组第一产程NRS低于RF组(P<0.05),第二产程NR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及助产师满意度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程中尿潴留发生率RN组(17.75%)低于RF组(30.26%)(P<0.05),恶心呕吐、瘙痒、Bromage评分大于0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7分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罗哌卡因复合纳布啡与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相比效果更好,不良反应更少,对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