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儿童进行研究,共有138例,所有患儿于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之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对其中69例患儿实施综合管理方法,另外69例实施常规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78.3%,其中没有效果的患儿有15例,占比为21.7%,效果一般的患儿有12例,占比为17.4%,效果较好的患儿有24例,占比为34.8%,效果很好的患儿有18例,占比为26.1%,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5.7%,其中没有效果的患儿有3例,占比为4.3%,效果一般的患儿有10例,占比为14.5%,效果较好的患儿有30例,占比为43.5%,效果很好的患儿有26例,占比为37.7%,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明显上升(P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儿童进行研究,共有69例,所有患者于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之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对这69例患儿实施综合管理方法,对比分析综合管理方法实施前后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综合管理之前,患儿护理总满意度为78.3%,其中不满意的患儿有15例,占比为21.7%,觉得一般的患儿有12例,占比为17.4%,较为满意的患儿有24例,占比为34.8%,很满意的患儿有18例,占比为26.1%,实施综合管理之后,患儿护理总满意度为95.7%,其中不满意的患儿有3例,占比为4.3%,觉得一般的患儿有10例,占比为14.5%,较为满意的患儿有30例,占比为43.5%,很满意的患儿有26例,占比为37.7%,实施综合管理后患儿护理满意度明显上升(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模拟微重力环境下人HaCaT细胞的热损伤效应。方法取人HaCaT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拟微重力热损伤(SMGTI)组、正常重力热损伤(NGTI)组和正常重力假伤(NGFI)组。NGFI组和NGTI组细胞于培养瓶中常规培养,SMGTI组细胞应用旋转细胞培养系统模拟微重力培养。将SMGTI组和NGTI组细胞置于45 ℃热水中10 min制作热损伤模型,NGFI组细胞置于37 ℃温水中10 min致假伤。伤后12 h,倒置相差电子显微镜下观察3组细胞形态。伤后2、6、12 h,取3组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mRNA表达量,实验重复3次。伤后2、6、12 h,取3组细胞培养上清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HB-EGF)浓度,实验重复3次。各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1)伤后12 h,NGFI组细胞形态规则,细胞间排列规则,未见细胞碎片。NGTI组细胞形态较规则,细胞碎片较少,细胞间排列较NGFI组紧密。SMGTI组不规则形态细胞较多,大小不一,可见死亡细胞碎片。(2)NGTI组伤后2 h G1期细胞百分比较NGFI组和SMGTI组明显升高(P<0.05),伤后6、12 h较NGFI组和SMGTI组明显降低(P<0.05)。NGTI组伤后2 h的G2/M期细胞百分比较SMGTI组明显降低(P<0.05),NGTI组伤后6、12 h G2/M期细胞百分比较NGFI组和SMGTI组明显升高(P<0.05)。NGTI组伤后2、6、12 h S期细胞百分比较SMGTI组明显升高(P<0.05),NGTI组伤后2、6 h S期细胞百分比较NGFI组明显降低(P<0.05)。(3)伤后2、6 h,NGTI组细胞HSP70 mRNA表达量为2.50±0.30、3.99±0.35,较NGFI组明显升高(1.14±0.15、0.82±0.27,P<0.05),较SMGTI组明显升高(1.17±0.53、1.65±0.59,P<0.05)。伤后2、6、12 h,SMGTI组细胞MMP-9 mRNA表达量较NGTI组明显升高(Z=-2.319、-2.882、-2.908,P<0.05)。伤后各时间点,NGTI组细胞caspase-3 mRNA表达量与NGFI组、SMGTI组相近(P>0.05)。(4)伤后2、6、12 h,NGTI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EGF浓度较NGFI组明显降低(P<0.01)。伤后2、6 h,SMGTI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EGF浓度较NGTI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模拟微重力条件下热损伤人HaCaT细胞的增殖、分泌功能以及创伤修复相关蛋白表达呈现复杂、多元的变化,这为进一步研究失重条件下损伤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学生生命道德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生命意义感和共情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生命道德感量表、生命意义感问卷、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和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对潍坊医学院721名医学生进行测查。通过SPSS 22.0对所得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使用PROCESS宏程序检验生命意义感和共情在生命道德感与亲社会行为间的中介效应。结果生命道德感、生命意义感、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0.24~0.56,均P<0.01)。生命道德感通过三条中介路径影响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生命意义感的中介效应(效应值=0.11)占总间接效应的57.89%;共情的中介效应(效应值=0.06)占总间接效应的31.58%;生命意义感和共情的链式中介效应(效应值=0.02)占总间接效应的10.53%。生命意义感和共情在生命道德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医学生的生命道德感可以分别通过生命意义感和共情间接地增强其亲社会行为,并且生命意义感和共情在生命道德感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