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对汉语卒中后失语症(PSA)的概念、病因、分类及经典大脑皮质定位、评估、汉语PSA失语症类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流程、治疗、康复、PSA产生及恢复的机制、预后及影响因素做了全面的阐述。本文强调了脑和血管的神经影像学评估及神经心理学评估对汉语PSA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必要性和意义;提出并提倡基于脑和血管解剖定位与语言区和语言障碍之间关系的"内外、前后二分法"为出发点,制定的汉语PSA的分类更适合指导脑卒中的临床治疗;以"四要素"作汉语PSA的诊断、分型和鉴别诊断,制定出的流程图使汉语PSA失语类型的确定不再困难。有益于给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方案,使患者受益。介绍了美金刚、吡拉西坦、多奈派齐等药物在PSA治疗中的应用,美金刚治疗PSA的国内外临床研究及作用机制,康复训练治疗的疗效机制。美金刚、吡拉西坦、多奈派齐等药物结合非药物疗法和康复训练,针对卒中后失语症治疗的临床研究和应用值得推荐。

  • 标签: 卒中后失语症 汉语卒中后失语症类型 二分法 四要素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基因确诊的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外周组织病理改变特征。方法用重复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拟诊为NIID的患者进行NOTCH2NLC基因5′端非翻译区GGC重复扩增检测。回顾分析经基因确诊的NII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外周组织活组织检查(活检)病理改变特点,并对外周活检组织行p62和泛素的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染色。结果共发现9例NOTCH2NLC基因5′端非翻译区GGC重复扩增突变的NIID患者。其中5例患者为家族性(来自3个家系),其余4例为散发性。所有患者起病年龄在36~61(51.33±7.12)岁,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的人格情绪改变(8/9)、发作性意识障碍(6/9)和发作性头晕或头痛(6/9),其他症状包括认知功能障碍、癫痫发作、肢体无力、肢体感觉障碍、精神症状、震颤和排尿功能障碍等。8例患者头颅磁共振成像可见弥散加权成像皮髓质交界区高信号。9例患者行皮肤活检,均可在细胞内发现嗜酸性的核内包涵体(IIs)。IIs可出现在皮肤组织的汗腺导管上皮细胞、脂肪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染色示p62和泛素阳性;电镜下IIs为细丝状物质缠绕沉积,边缘不具有膜结构。2例患者行肌肉活检,其中1例患者可见个别镶边空泡肌纤维,另外1例未见明显肌源性或神经源性病理改变;1例患者行腓肠神经活检示重度髓鞘性病理改变。对3例患者的肌肉或周围神经组织运用组织学、p62和泛素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未发现IIs,但用免疫荧光染色均发现p62和泛素异常沉积形成的IIs。结论该组患者主要为成人型NIID患者,以发作性脑病为主要临床表现。皮肤活检作为微创的病理检查对NIID具有很高的病理诊断价值,且p62和泛素的免疫荧光染色较组织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更易发现IIs的存在。

  • 标签: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 活组织检查 免疫组织化学 NOTCH2NLC基因
  • 简介:摘要报告1例成年起病的甲基丙二酸血症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为男性,24岁发病,以行走不稳、精神行为异常起病,进行性加重,神经系统体检发现明显的小脑性共济失调及锥体束征,头颅磁共振成像显示双侧小脑半球对称性长T2信号,血液总同型半胱氨酸、尿甲基丙二酸水平显著增高,基因检测发现MMACHC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482G>A及c.217C>T,确诊为钴胺素C缺乏症。经给予腺苷钴胺、甜菜碱、叶酸、左卡尼汀治疗后患者行走不稳略有所好转,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也显著下降。

  • 标签: 甲基丙二酸血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小脑损害 MMACHC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