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经岩骨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岩骨入路手术治疗36例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神经鞘瘤12例、颈静脉球瘤7例、脑膜瘤6例、软骨肉瘤4例、血管周细胞瘤2例、转移癌2例、透明细胞癌1例、海绵状血管畸形1例、鳞癌1例。颈静脉球瘤主要为Fisch分级C级和D级,神经鞘瘤主要为Kaye-Pellet分型B型或D型。肿瘤的生长方式:局限于颅内-岩骨2例,岩骨内8例,岩骨-颈部12例,颅内-岩骨-颈部14例。手术入路包括Fisch颞下窝A型入路(12例)、经岩枕入路(8例)和迷路下经乳突入路(16例)。患者术后定期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36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4例,近全切除18例,大部切除4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2例,经手术修补后均好转;出现脑脊液耳漏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现脑梗死1例,出院前症状好转;出现切口皮下积液1例,切口感染1例,经对症治疗后均缓解。36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8~62个月),共29例(80.6%)患者术后脑神经功能改善(9例)或无变化(20例);症状加重7例,其中面瘫加重3例,后组脑神经麻痹加重4例;术后新发面瘫1例,颈静脉球瘤复发1例。结论经岩骨入路手术对侵犯岩骨及颈部的颈静脉孔区肿瘤显露充分,其肿瘤全切除及近全切除率相对较高,而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肠系膜上静脉(SMV)左侧为界D3根治术治疗右半肠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1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83例右半肠癌患者病例资料,将SMA左侧作为术中淋巴结清扫内侧界线的40例患者纳入SMA组,将SMV左侧作为术中淋巴结清扫内侧界线的43例患者纳入SMV组。采用SPSS 25.0软件包处理数据,手术相关指标、淋巴清除情况等计量资料以(±s)描述,行独立t检验;并发症等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SM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与SMV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A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放置时间、平均阳性淋巴结数量、平均淋巴结清扫总数均比SMV组长/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A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SMV组高(42.5% vs. 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以SMV左侧为界,腹腔镜SMA左侧为界右半肠癌D3根治术可对病灶进行更加彻底的清扫,但术后并发症较多,临床选择需谨慎。
简介:摘要: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我们的化学科目也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束缚,我们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还是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大部分的老师会采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作为学生只会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没有任何的创新性,这对于提高学习成绩十分的不利。作为化学老师应该懂得如何去吸引学生进行学习,利用趣味性的化学实验课程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化学的魅力所在,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索,进一步做到学以致用。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之下,初中化学如何开展趣味化学实验也被提上了日常,希望能够调动学生积极自主的进行学习,真正的提高教学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将超声治疗方法用于脓毒症模型大鼠,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7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区组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12)、脓毒症模型组(n=22)、超声治疗组(n=22)、柠檬酸甲基卡可尼丁(MLA)联合超声治疗组(n=22)。Sham组仅开腹、找到盲肠、游离盲肠,但不进行盲肠结扎穿孔术(CLP);脓毒症模型组采用CLP复制脓毒症大鼠模型。术毕,每组大鼠皮下注射预热好的37℃生理盐水。超声治疗组大鼠给予超声治疗〔用飞利浦IU22 L9-3超声仪、9 MHz探头,在脾区每6 s进行击破序列1次,每次1 s,机械指数(MI) 0.72,治疗时间10 min〕。MLA联合超声治疗组于术前30 min腹腔注射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特异性阻断剂MLA 4 mg/kg,术后2 h进行超声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大鼠术后24 h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的含量;记录各组大鼠10 d存活率,并用临床疾病评分(CDS)评估各组大鼠表现;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肺和结肠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与Sham组比较,脓毒症模型组大鼠10 d存活率降低〔40%(4/10)比100%(6/6)〕,术后24 h CDS显著升高(分:10.73±2.19比6.17±0.58),TNF-α、IL-6和IL-1β含量均明显增加〔TNF-α(ng/L):42.00±8.92比13.16±3.19,IL-6(ng/L):129.37±25.04比63.99±12.92,IL-1β(ng/L):254.98±67.27比76.83±25.39,均P<0.01〕。与脓毒症模型组比较,超声治疗组大鼠存活率升高〔70%(7/10)比40%(4/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 CDS显著降低(分:7.64±2.68比10.73±2.19),TNF-α、IL-6和IL-1β含量明显减少〔TNF-α(ng/L):16.93±6.02比42.00±8.92,IL-6(ng/L):73.65±24.38比129.37±25.04,IL-1β(ng/L):111.86±14.08比254.98±67.27,均P<0.01〕。与超声治疗组比较,MLA联合超声治疗组大鼠存活率有所降低〔60%(6/10)比70%(7/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 CDS显著升高(分:9.55±2.72比7.64±2.68),TNF-α、IL-6和IL-1β含量明显增加〔TNF-α(ng/L):34.61±7.89比16.93±6.02,IL-6(ng/L):112.92±10.42比73.65± 24.38,IL-1β(ng/L):212.57±32.16比111.86±14.08,均P<0.01〕。光镜下可见,脓毒症模型组大鼠肺泡间隔增厚,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正常肺组织网状结构消失,肺间质表现出明显的出血和水肿;结肠绒毛组织结构明显异常,细胞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明显,排列紊乱,并可见上皮下间隙及顶端脱落。经过超声治疗后大鼠肺泡间隔与Sham组厚度相当,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并可观察到肺组织网状结构较完整;结肠绒毛形态基本正常,排列有序,细胞水肿不明显,未见明显皮下间隙及顶端脱落。通过MLA拮抗后大鼠肺组织表现为肺泡间隔增厚、炎性细胞浸润,肺网状结构不完整,间质出现出血和水肿;结肠绒毛结构依稀可见,细胞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明显,排列不规整。结论超声治疗可改善脓毒症大鼠预后,MLA通过拮抗α7nAChR可逆转超声治疗的抗炎效应,提示超声对脓毒症的保护机制可能与激活α7nAChR介导的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经岩骨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岩骨入路手术治疗36例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神经鞘瘤12例、颈静脉球瘤7例、脑膜瘤6例、软骨肉瘤4例、血管周细胞瘤2例、转移癌2例、透明细胞癌1例、海绵状血管畸形1例、鳞癌1例。颈静脉球瘤主要为Fisch分级C级和D级,神经鞘瘤主要为Kaye-Pellet分型B型或D型。肿瘤的生长方式:局限于颅内-岩骨2例,岩骨内8例,岩骨-颈部12例,颅内-岩骨-颈部14例。手术入路包括Fisch颞下窝A型入路(12例)、经岩枕入路(8例)和迷路下经乳突入路(16例)。患者术后定期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36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4例,近全切除18例,大部切除4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2例,经手术修补后均好转;出现脑脊液耳漏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现脑梗死1例,出院前症状好转;出现切口皮下积液1例,切口感染1例,经对症治疗后均缓解。36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8~62个月),共29例(80.6%)患者术后脑神经功能改善(9例)或无变化(20例);症状加重7例,其中面瘫加重3例,后组脑神经麻痹加重4例;术后新发面瘫1例,颈静脉球瘤复发1例。结论经岩骨入路手术对侵犯岩骨及颈部的颈静脉孔区肿瘤显露充分,其肿瘤全切除及近全切除率相对较高,而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后高凝血状态与抗心磷脂抗体和抗凝血酶Ⅲ水平异常的关系。方法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79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合并高凝血状态分为高凝血状态组(35例)与无高凝血状态组(44例)。另选取同期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的抗心磷脂抗体、抗凝血酶Ⅲ水平以及凝血指标]包括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凝血酶原时间(PT)],并对抗心磷脂抗体、抗凝血酶Ⅲ水平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3组的抗心磷脂抗体、抗凝血酶Ⅲ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5.793,F=21.629,P<0.05)。高凝血状态组的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高于无高凝血状态组、对照组,抗凝血酶Ⅲ水平低于无高凝血状态组组[(238.34±7.65) mg/L比(271.69±13.51) mg/L]、对照组[(238.34±7.65) mg/L比(315.38±31.06)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141、44.676,F=14.483、26.738,P<0.05)无高凝血状态组的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抗凝血酶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182、17.159,P<0.05)。3组的D-二聚体、FDP、P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319、11.394、27.382,P<0.05)。高凝血状态组的D-二聚体、FDP水平高于无高凝血状态组[(3.05±0.17) μg/ml比(0.53±0.11) μg/ml、(12.42±2.11) mg/L比(8.01±1.13) mg/L]、对照组[(3.05±0.17) μg/ml比(0.24±0.07) μg/ml、(12.42±2.11) mg/L比(3.47±0.35) mg/L],PT短于无高凝血状态组[(5.04±0.37) s比(10.99±1.15) s]、对照组[(5.04±0.37) s比(12.82±2.06)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高凝血状态组比无高凝血状态组=62.128、8.237、21.506,t高凝血状态组比对照组=69.415、13.185、30.823,P<0.05)。无高凝血状态组的D-二聚体、FDP水平高于对照组,PT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1、7.036、13.508,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抗心磷脂抗体与D-二聚体、FDP呈正相关(r=0.715、0.772,P<0.05),与PT呈负相关(r=-0.826,P<0.05);抗凝血酶Ⅲ与D-二聚体、FDP呈负相关(r=-0.784、-0.753,P<0.05),与PT呈正相关(r=0.807,P<0.05)。结论抗心磷脂抗体和抗凝血酶Ⅲ水平异常与重型颅脑创伤后高凝血状态具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