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机械通气患儿镇痛镇静治疗情况,探讨不同撤药模式对戒断综合征的影响。方法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以2016年4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入住上海儿童医学中心PICU需机械通气并连续使用苯二氮类药物和(或)阿片类药物≥5 d的11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撤药开始后每日镇痛镇静药物剂量是否较前1日增加≥50%,分为不稳定撤药模式20例(17.9%)、稳定撤药模式92例(82.1%)。收集患儿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特征、镇痛镇静药物暴露等指标,以Mann-Whitney U检验等方法比较不同撤药模式组患儿临床特征及发生与未发生戒断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并通过Logistic回归探索戒断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112例患儿,戒断综合征发生率41.1%(46/112)。不稳定撤药组患儿的第3代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RISM-Ⅲ)[10.0(3.5,12.0)比6.0(2.0,10.0),U=654.50,P=0.043]、撤机后再插管比例[35.0% (7/20)比7.6% (7/92),P=0.003]均明显高于稳定撤药模式组。发生戒断综合征患儿总镇痛镇静时间更长[19.5(16.8,24.3)比10.0(7.0,17.3) d,U=743.50,P<0.01]、不稳定撤药发生率更高[32.6% (15/46)比7.6% (5/66),χ2=11.58,P=0.001]、PICU住院时间更长[19.0(15.8,25.3)比12.0(8.8,17.0) d,U=755.00,P<0.01]、住院总费用更高[8.9(5.7,10.9)比5.3(3.2,7.9)万元,U=804.00,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不稳定撤药[比值比(OR)=4.85,95%可信区间(CI)1.39~16.91,P=0.013]、肝移植围手术期(OR=6.97,95%CI 1.25~39.04,P=0.027)和总咪达唑仑剂量≥34.7mg/kg(OR=8.12,95%CI 3.09~21.37,P<0.01)是发生戒断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结论不稳定撤药患儿更容易发生戒断综合征,避免不稳定撤药可能使镇痛镇静治疗患儿获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儿童脓毒症发生院内感染相关的免疫指标。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5年9月至2020年6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诊断脓毒症的15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在PICU期间有无发生院内感染,分为无院内感染组和院内感染组,比较两组辅助性T细胞1和2细胞因子、T细胞亚群绝对计数、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DR抗原(CD14+HLA-DR)表达比例、调节性T细胞比例、第三代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RISM-Ⅲ)及治疗转归。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对无院内感染组和院内感染组两组的病情严重度及治疗进行匹配,分析上述指标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或χ2检验,预测院内感染发生的免疫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无院内感染组104例,院内感染组51例,首次发生院内感染的时间为入PICU后(12±7)d。常见部位为肺部(26例,51.0%)、血流(15例,29.4%)。院内感染组PRISM-Ⅲ显著高于无院内感染组[8(0~31)比4(0~17)分,Z=3 913.00,P<0.01],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有创机械通气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无院内感染组[35.3%(18/51)比10.6%(11/104),χ²=13.77,P<0.01;86.3%(44/51)比38.5%(40/104),χ²=31.51,P<0.01];院内感染组PICU住院时间更长[20(3~94)比7(2~41) d,Z=4 585.50,P<0.01],病死率更高[29.4%(15/51)比6.7%(7/104),χ²=14.45,P<0.01];院内感染组白细胞介素(IL)-6、IL-10更高[37.83(2.23~7 209.99)比13.45(0.80~50 580.64)ng/L,Z=3 390.50,P=0.01;10.42(1.11~6 052.21)比4.10(0.16~409.28)ng/L,Z=3 212.00,P=0.03],CD4+/CD8+、CD14+HLA-DR比例更低[1.16(0.44~4.96)比1.61(0.15~6.37),Z=1 955.00,P=0.01;0.48(0.08~0.99)比0.67(0.09~0.98),Z=1 915.50,P<0.01]。PSM后,无院内感染组和院内感染组各46例,院内感染组CD14+HLA-DR比例明显低于无院内感染组[0.44(0.08~0.99)比0.64(0.09~0.98),Z=758.00,P=0.02]。CD14+HLA-DR比例预测院内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2,截断值为0.39,95%CI为0.528~0.755。结论CD14+HLA-DR比例水平可能与儿童脓毒症发生院内感染相关。
简介:摘要1例10岁急性髓系白血病男性患儿化疗后行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HSCT后4个月因“干咳、气促3 d”收治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重症监护病房,迅速进展为呼吸衰竭,胸部CT显示双肺广泛磨玻璃影,肺组织病理诊断为特发性肺炎综合征,给予无创通气支持、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无效;HSCT后7个月在外院成功实施双肺移植术,术后1个月恢复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与持续血液净化序贯治疗儿童蜂蛰伤中毒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重症医学科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37例9个月龄至11周岁符合蜂蛰伤合并MODS患儿,在地塞米松0.5 mg/kg或甲基强的松龙3~5 mg/kg抗过敏抗炎及脏器支持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其中26例同时接受血浆置换及持续血液净化治疗(治疗组),另11例仅行常规治疗未同意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对照组)。就两组患儿的儿童危重症评分、肝肾功能、肌溶解、肺出血/肺水肿、凝血障碍、休克、溶血、胃肠功能衰竭等器官损害情况、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器官功能障碍恢复时间及临床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治疗组中18例在发生MODS后前12 h(早期治疗组)、8例12 h后(延迟治疗组)启动血液净化治疗效果比较。结果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儿童危重症评分、发病时间及器官功能损害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患儿治愈率高[25/26(96.15%) vs 8/11(72.73%),P=0.036],对照组与治疗组住ICU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3±7.74)d vs (12.01±6.95)d,P>0.05]。治疗组25例存活者中1例遗留轻度肾功能损害,1例全身遗留多处大片皮肤、皮下及肌肉组织坏死;对照组8例存活者中4例遗留脏器功能损害,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2/25(8.00%)vs 4/8(50.00%),P=0.031]。治疗组较对照组存活患儿的肝肾功能、肌溶解及溶血恢复快(均P<0.05);MODS发生12 h内启动血液净化治疗较12 h后启动治疗需要血浆置换次数更少,CRRT时间、住ICU及机械通气时间更短(均P<0.05)。结论儿童蜂蛰伤合并MODS时,常规治疗同时于12 h内开始血浆置换与持续血液净化序贯治疗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更好的临床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