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针法回肠方法在直肠低位前切除手术中的技术优势。方法前瞻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连续80例行直肠低位前切除并预防性回肠手术的患者,按随机表法分为一针法回肠组(观察组)和传统方法组(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操作时间、皮肤黏膜分离、粪水性皮炎、旁疝、脱垂、回缩等相关并发症指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2.1±0.9)min vs.(15.2±4.6)min](t=-17.510,P<0.05),皮肤黏膜分离、粪水性皮炎、回缩等发生率与传统方法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皮肤黏膜分离患者1例,对照组15例;观察组粪水性皮炎患者3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回缩患者0例,对照组8例)(χ2=15.313,42.717,8.889;P均<0.05),在旁疝、脱垂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旁疝患者2例,对照组6例;观察组脱垂患者2例,对照组3例)(χ2=2.222,0.213;P均>0.05)。结论一针法回肠直肠低位前切除术中较传统方法更具操作优势,而且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直肠肿瘤 一针法 低位前切除术 回肠造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针法回肠在后期回肠还纳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41例行直肠低位前切除+预防性回肠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剔除未行还纳手术病人14例,最终入组12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两组。行一针法回肠设为观察组;行传统回肠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入组病人分组情况。(2)回肠还纳手术情况。(3)术后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直肠低位前切除+预防性回肠术后每个月随访1次,随访至回肠还纳手术后3个月,了解病人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7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或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1)入组病人分组情况: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病人127例;中位年龄为64岁,年龄范围为31~83岁。127例病人中观察组66例,对照组61例。(2)回肠还纳手术情况:两组病人均顺利完成回肠还纳手术。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粘连程度(轻度粘连、明显粘连)分别为4.25 cm(4.00 cm,5.00 cm)和7.50 cm(7.00 cm,8.50 cm),48.00 min(33.75 min,58.00 min)和70.00 min(57.00 min,80.00 min),30 mL(20 mL,50 mL)和30 mL(30 mL,50 mL),34、32例和13、48例,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9.549、-6.133、-2.758,χ2=12.405,P<0.05)。(3)术后情况: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切口感染分别为5例和1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7,P<0.05)。(4)随访情况:127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0个月。随访期间仅对照组3例病人出现术后切口疝,经保守治疗痊愈。两组病人均未出现吻合口瘘相关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一针法回肠具有还纳的优势,能有效缩短回肠还纳手术的操作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切口长度,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直肠肿瘤 低位前切除手术 一针法 预防性造口 造口还纳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对新辅助放化疗后直肠患者的纳米碳淋巴示踪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的88例直肠新辅助放化疗患者,按照术前是否采用纳米碳淋巴结示踪分为放化疗后纳米碳示踪组(观察组)和放化疗后非纳米碳示踪组(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检出淋巴结数为[15(11~19)枚比9(5~12)枚,Z=5.22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阳性淋巴结数为[0(0~0.25)枚比0(0~1)枚,Z=1.199,P=0.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淋巴结<7枚患者比例为(0/34比18/54,χ2=14.248,P<0.001),淋巴结<10枚患者比例为(4/34比29/54,χ2=15.65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辅助放化疗后注射纳米碳可提高直肠患者术后的淋巴结检出数,同时可提高淋巴结检出数≥7枚和≥10枚患者的比例,更有利于对患者预后的判断。

  • 标签: 直肠肿瘤 淋巴结 肿瘤辅助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FLOT方案用于胃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效果及围手术期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128例胃腺癌新辅助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新辅助治疗方案不同分为FLOT组(43例)和SOX/XELOX组(85例)。结果FLOT组中疾病控制率达到81%,SOX/XELOX组为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FLOT组中TRG0/1级患者占比为49%,显著高于SOX/XELOX组的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LOT组中ypT0-4分别为2、10、8、17、6例,SOX/XELOX组中ypT0-4分别为1、9、15、26、3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FLOT组中ypTNM分期Ⅰ、Ⅱ、Ⅲ期分别为11、20、12例,SOX/XELOX组中ypTNM分期Ⅰ、Ⅱ、Ⅲ期分别为12、30、4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FLOT组发生并发症10例(23%),SOX/XELOX组为18例(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LOT方案用于进展期胃腺癌新辅助治疗并不提高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FLOT方案的肿瘤退缩和降期效果显著优于两药联合的SOX/XELOX方案。

  • 标签: 胃肿瘤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肿瘤辅助疗法 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新辅助化疗前经镜注射纳米碳标记肿瘤上界预切点及淋巴示踪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河南省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化疗并行D2根治术的81例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新辅助化疗前是否在内镜下应用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将全组患者分为纳米碳示踪组(39例)和常规手术组(42例)。观察两组的手术情况、上切缘长度及淋巴结获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纳米碳示踪组食管上切缘长度长于常规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0.5)cm比(2.8±0.5)cm,t=8.696,P<0.001]。两组患者在淋巴结检出时间、总体淋巴结检出数目、第1站淋巴结数目、第2站淋巴结数目及下纵隔淋巴结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总体和下纵隔阳性淋巴结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新辅助化疗前经镜注射纳米碳淋巴示踪剂标记肿瘤上界预切点及淋巴示踪安全、可行、有效。

  • 标签: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新辅助化疗 纳米碳 切缘 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