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军校新学员一跨入军校的大门,一种全新的生活便展现在他们面前。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的改变以及紧张艰苦的学习和训练必然使他们感到有所不适应,造成心理紧张、苦闷。

  • 标签: 心理调试 军校 学员 心理紧张 人文环境
  • 作者: 李荔 毕小艺 甘倩 杨媞媞 曹薇 潘慧 徐培培 许娟 张倩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国家卫健委微量元素与营养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50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 100021,北京市通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1199,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国家卫健委微量元素与营养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50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中小学学生餐剩饭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2019年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699个县中,分片选取1~3个国家试点县,共选取50个重点监测县。按照不同供餐模式,随机各抽取2所小学和2所初中作为重点监测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每个年级抽取1~2个班。采用《学生调查表》收集所调查的26 778名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剩菜剩饭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剩饭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学生的剩饭率为54.93%(14 709名),11.87%(1 743名)的学生每周有6~7 d剩饭,54.20%(7 957名)的学生剩饭只剩一点点。主食的剩饭率最高(29.78%),其次为蔬菜和肉类。剩饭的主要原因是不喜欢吃这种食物(33.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OR=1.19,95%CI:1.13~1.25)、初中生(OR=1.17,95%CI:1.11~1.25)、住宿生(OR=1.06,95%CI:1.00~1.12)、低经济水平(OR=1.06,95%CI:1.00~1.12)、父母均外出打工(OR=1.22,95%CI:1.13~1.30)、上健康教育课(OR=1.70,95%CI:1.40~2.06)、企业供餐(OR=1.89,95%CI:1.71~2.07)、学校食物没有家里的好(OR=1.89,95%CI:1.78~2.00)的情况下,学生餐剩饭率更高(均P<0.05)。结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中小学学生餐剩饭现象较普遍,且剩饭原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减少食物浪费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 标签: 学生餐 食物浪费 影响因素 营养政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9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中小学生贫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47 297名6~17岁中小学生。依据2011年WHO贫血诊断标准,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地区中小学生的血红蛋白水平和贫血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贫血的影响因素。结果2019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中小学生血红蛋白均值为135.19 g/L,贫血率为8.7%;女生贫血率(10.0%)高于男生(7.4%),西部地区贫血率(9.8%)高于中部地区(7.1%);西北、西南、中南、华东、华北及东北地区贫血率分别为10.2%、9.7%、8.3%、7.5%、5.7%和3.5%;6~、11~、14~17岁年龄组贫血率分别为8.0%、8.3%和1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使用营养配餐软件的学校(OR=1.482,95%CI:1.296~1.694,P<0.001)、午餐不供应肉类食物的学校(OR=1.241,95%CI:1.103~1.395,P<0.001)以及低收入家庭(OR=1.297,95%CI:1.211~1.389,P<0.001)的学生贫血发生风险更高;模型增加学生饮食相关因素后显示,每周吃≥3次肉类食物的学生贫血发生风险较低(OR=0.907,95%CI:0.832~0.989,P=0.026)。结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对我国中小学生贫血改善已产生重要影响,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学生贫血率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学生家庭收入、学校所在地、学校配餐能力及食物供应种类等是中小学生贫血发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需要各方给予进一步关注和重视。

  • 标签: 血红蛋白 贫血 中小学生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中小学生生长迟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我国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的1 550 969名6~15岁中小学生,男女生比例基本均衡,测量身高,依据《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标准》(WS/T 456-2014)判定学生生长迟缓状况。通过《学校调查表》和《县级调查表》调查相关影响因素。学生生长迟缓情况采用例数和百分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学生生长迟缓影响因素分析。结果2019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中小学生的生长迟缓率为5.7%(88 631/1 550 969),西部地区生长迟缓率(7.1%,66 167/927 954)高于中部地区(3.7%,19 511/533 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生生长迟缓率(6.3%,50 665/803 851)高于女生(5.1%,37 966/747 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部地区小学生生长迟缓率为3.9%(14 914/380 598),高于初中生(3.0%,4 597/153 375,P<0.001);而西部地区初中生生长迟缓率(7.2%,21 494/297 217)高于小学生(7.1%,44 673/630 737,P=0.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收入地区(OR=0.829,95%CI:0.816~0.842,P<0.001)、家长承担一部分餐费(OR=0.948,95%CI:0.931~0.965,P<0.001)、企业供餐(OR=0.845,95%CI:0.805~0.887,P<0.001)、学校提供牛奶(OR=0.780,95%CI:0.767~0.793,P<0.001)、开设健康教育课(OR=0.702,95%CI:0.682~0.723,P<0.001)和当地有其他营养改善活动(OR=0.739,95%CI:0.720~0.758,P<0.001)的学生生长迟缓率较低。结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中小学生生长迟缓率有明显的地区、性别和年龄差异,学校适宜的食物供应、开设健康教育课,以及家长参与营养改善与儿童较低的生长迟缓率有关。

  • 标签: 农村学生 生长迟缓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9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县农村学生超重和肥胖状况及其关联因素。方法于2019年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小学和初中学校中,每个年级抽取40名左右。使用身高计、体重计测量儿童身高和体重;通过学校问卷和县问卷调查关联因素。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关联因素分析。结果2019年我国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率为11.5%。男生超重和肥胖率为13.1%,高于女生(9.8%),中部(14.3%)高于西部(9.9%),小学生(12.4%)高于初中生(9.5%)。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男生(OR=1.388)、年龄段为小学(OR=1.271)、学生没有其他膳食补助(OR=1.037)、学校在乡镇(OR=1.133)、学校供餐模式为企业供餐(OR=1.043)、学校不提供午餐(OR=1.143)、学校不提供晚餐(OR=1.122)和学校不提供饮用水(OR=1.015)与学生超重和肥胖呈正相关(均P<0.05),学校有小卖店售卖零食(OR=0.952)与学生超重和肥胖率呈负相关(P<0.001)。结论目前,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存在一定比例的超重和肥胖,其超重和肥胖率不仅与儿童的性别、学段、县所在地区有关,还与学校供餐、学校是否提供饮用水等因素有关联。

  • 标签: 超重 肥胖症 学生 横断面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