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颅颌面多发性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病例。患者女性,21岁,以面部不对称半年余入院,初步诊断为下颌骨囊肿,进一步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枕骨、蝶骨、颞骨、下颌骨体部和髁状突多发性海绵样改变,于全身麻醉下行下颌骨病灶刮治术,术后病理为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术后患者面型较前无明显变化,随访12个月影像学显示下颌骨病灶区较之前有新生骨质形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牙齿缺损患者行种植修复及残根保存修复两种不同修复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2011年3月收治的牙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60例行牙齿残根保存修复的患者为甲组,60例行种植修复的患者为乙组,经过一段时间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牙齿修复的成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满意度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著意义。成功率比较,p>0.05,说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牙齿残根修复保存与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无显著差异,但残根修复有利于改善患者咀嚼能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同时其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IK细胞治疗老年非小细胞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EMT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98例老年肺癌患者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42例体检健康人员为对照组,分析CIK患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治疗前后循环肿瘤细胞中EMT标志物表达变化、卡式行为状态评分、毒副反应。结果上皮细胞标志物CK19、E-cadherin及EMT标志物Vimentin、Snail的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80%、17.35%,65.31%、62.24%;治疗后卡式行为状态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大部分患者都没有显著不适感。结论老年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内有EMT,和肿瘤发展具有相关性,自体CIK细胞治疗对EMT有抑制作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飞机金属油箱又分为液压油箱、酒精箱和副油箱,液压油箱主要用来储存供压系统正常工作所需的液压油,为收放起落架、襟翼和减速板、机轮正常刹车、副翼助力器提供液压源;酒精箱主要用来储存防冰系统的酒精;副油箱主要用来储存飞机发动机正常工作所需的燃油。如果金属油箱损坏,就不能保证飞机在各种飞行高度和飞行状态下安全可靠的供应飞机液压、防冰和燃油系统所需的液体及燃料,使飞机的正常工作受到影响,严重的可能导致系统瘫痪,使飞机失去控制发生等级事故。本文结合飞机金属油箱在修理过程中的失效性故障现象,以提高修理质量为目的,对金属油箱失效性模式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常见故障的修复方法。
简介:摘要人工种植牙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因其美观、舒适,固位效果稳固,使患者的咀嚼效率恢复到接近天然牙的程度,逐渐被牙科医师及患者所接受。我院自2011年6月以来,采用华西医科大学卫生部口腔种植科技中心研究的CDIC螺旋状种植体,对63例患者前牙缺失进行的112枚种植体植入并修复,种植后随访3年以上效果满意。现将临床体会报道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SAP)修复前臂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17年9月,应用MSAP修复前臂及足部软组织缺损创面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19~ 57岁,平均41岁;其中前臂6例,足部7例,足部创面均位于前中足。皮瓣切取面积为3.0 cm×4.0 cm~ 7.0 cm× 15.0 cm。修复足部创面时均选用同侧小腿,小腿供区创面均进行一期直接缝合。术后通过门诊复查及微信方式,对皮瓣外形、感觉及供区恢复情况进行定期随访。结果13例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及坏死,3例术后存在感染,给予换药及抗炎治疗后创面逐渐愈合。术后随访11例(2例外省患者失访),随访时间4~ 18个月,平均12个月,未发现供区明显功能障碍,受区皮瓣外形良好;7例感觉恢复至S2~S3, TPD 6~ 9 mm。结论游离MSAP不损伤主干血管,血管蒂长,穿支恒定,皮下脂肪相对较薄,游离移植修复前臂及足部创面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薄型腹壁浅动脉皮瓣修复颊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对6例行手术治疗的颊癌患者同期行薄型腹壁浅动脉皮瓣修复,男2例,女4例,年龄43~68岁,平均61.5岁。所有患者术前以彩色超声多普勒辅助皮瓣设计,根据受区缺损大小及血管的走行、层次和走向,在Scarpas筋膜层以上切取薄型腹壁浅动脉皮瓣并转移修复颊癌术后软组织缺损,观察皮瓣存活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例皮瓣全部成活,腹壁浅动脉皮瓣面积5.0 cm×7.0 cm~7.0 cm×9.0 cm,皮瓣厚度0.5 cm~1.3 cm,平均0.8 cm,血管蒂长度6.0~9.0 cm。其中4例同时吻合腹壁浅静脉和伴行静脉,2例仅吻合腹壁浅静脉。随访3~12个月,平均10个月,颊部外形良好,张口度正常,无明显臃肿,无需二期手术。供区创面遗留线性瘢痕,位置隐蔽,腹壁功能无损伤。结论薄型腹壁浅动脉皮瓣供区损伤小、瘢痕隐蔽、颊部不臃肿,张口度恢复满意,是修复颊癌术后缺损的较好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足底内侧皮瓣(MPF)串联股前外侧皮瓣(ALTF)修复足底负重区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4月至2019年8月,采用游离MPF串联ALTF修复足底负重区大面积软组织缺损8例,创面累及后足及周围4例,前足及周围3例,全足1例,其中串联皮瓣修复足跟5例,修复前足跖底3例。创面缺损面积15.0 cm×10.0 cm~26.0 cm×22.0 cm;切取MPF面积为6.0 cm×5.0 cm~8.0 cm×6.5 cm,供区均采用全厚皮片移植修复;ALTF面积15.0 cm×7.0 cm~27.0 cm×11.0 cm,供区2例直接拉拢缝合,6例取腹部全厚皮片移植修复。术后通过门诊、微信随访。结果本组8例串联皮瓣及供区植皮均成活,仅有1例ALTF出现远端皮缘坏死,经换药后痂下愈合。术后8例均获得随访9~18个月,皮瓣弹性可,质地良好,MPF均恢复痛、触觉,ALTF恢复部分触觉,负重、行走功能良好。末次随访均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结果优4例,良3例,可1例。结论采用游离MPF串联ALTF对足底负重区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进行针对性修复,可很好的恢复足部负重、行走功能,临床效果良好,是理想的修复方法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ircLPAR3对食管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收集37例食管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体外培养食管癌细胞系Eca-109、EC9706和KYSE30及食管上皮细胞HET-1A,RT-qPCR法检测组织和细胞中circLPAR3和miR-1238的表达水平。以Eca-109细胞为研究对象,转染circLPAR3 siRNA、miR-1238模拟物或共转染circLPAR3 siRNA与miR-1238抑制剂。用细胞克隆实验检测沉默circLPAR3、过表达miR-1238或同时沉默circLPAR3和miR-1238对Eca-109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4 Gy照射沉默circLPAR3、过表达miR-1238或同时沉默circLPAR3和miR-1238的Eca-109细胞,CCK-8法(A值)、流式细胞术、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沉默circLPAR3、过表达miR-1238或同时沉默circLPAR3和miR-1238联合4 Gy照射对Eca-109细胞增殖、凋亡及相关蛋白CyclinD1、p21、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RNA Pull down实验验证circLPAR3和miR-1238调控关系。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食管癌组织中circLPAR3表达升高(P<0.05),miR-1238表达降低(P<0.05)。与HET-1A细胞比较,Eca-109、EC9706和KYSE30细胞中circLPAR3表达升高(均P<0.05),miR-1238表达降低(均P<0.05)。沉默circLPAR3、过表达miR-1238降低了Eca-109细胞存活分数(均P<0.05),放射增敏比分别为1.21、1.75。沉默circLPAR3、过表达miR-1238降低了Eca-109细胞A值、CyclinD1和Bcl-2蛋白表达(均P<0.05),而提高了Eca-109细胞凋亡率、p21和Bax蛋白表达(均P<0.05)。沉默circLPAR3、过表达miR-1238联合4 Gy照射后Eca-109细胞A值、CyclinD1和Bcl-2蛋白表达降低(均P<0.05),Eca-109细胞凋亡率、p21和Bax蛋白表达升高(均P<0.05)。circLPAR3在Eca-109细胞中靶向结合并负调控miR-1238的表达。同时沉默miR-1238、circLPAR3表达后Eca-109细胞存活分数较只沉默circLPAR3时升高,放射增敏比为0.59。沉默miR-1238逆转了沉默circLPAR3联合4 Gy照射对Eca-10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论circLPAR3在食管癌组织和细胞系中呈高表达,沉默其表达可靶向上调miR-1238抑制食管癌Eca-109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并增强细胞放射敏感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串联组合穿支嵌合组织瓣在足踝部复合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2月-2019年7月,对6例足踝部复合组织缺损的患者,将分别切取的不同的穿支(嵌合)组织瓣主干血管进行串联吻合后重组,形成新的穿支嵌合组织瓣,以游离移植的方式进行修复。单个创面缺损面积7.0 cm×10.0 cm~15.0 cm×26.0 cm。皮瓣串联形式分别为:股前外侧皮瓣加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3例,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加腓动脉穿支皮瓣嵌合腓骨瓣2例,股前外侧分叶皮瓣加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1例。单个皮瓣切取面积为13.0 cm×22.0 cm~16.0 cm×28.0 cm。所有患者均为门诊随访。结果术中皮瓣均切取顺利,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皮瓣均顺利成活,1例伤口感染,经抗生素骨水泥治疗后成功愈合,其余5例伤口均一期完全愈合。随访4~20个月,皮瓣外观饱满,稍显臃肿,色泽与受区相似,质地柔软,肢体功能恢复较好。踝关节背伸活动度为15°~40°,跖屈20°~45°。结论对于足踝部多部位、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的创面,利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采用串联组合式穿支嵌合组织瓣进行修复,组合方式灵活,可得到良好的修复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光学信号定量分析方法应用于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ancer cell,OSCC)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首先,将OSCC细胞系(SCC9和HSC3)及正常上皮细胞株Leuk-1与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体外共培养6 h,验证近红外光学信号定量分析区分肿瘤细胞及正常细胞的能力。其次,将16只BALB/c雄性小鼠(5~6周龄,20~25g)分为两组,每组8只,将SCC9和HSC3细胞以1×106 个/ml浓度分别接种于小鼠背部建立皮下移植瘤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经尾静脉注射5 mg/kg ICG,配对t检验分析近红外光学信号定量分析在OSCC与正常组织的差异。最后,纳入2019年11月至2020年7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的10例OSCC患者,其中舌癌6例,颊癌4例,男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8.6岁(46~71岁),均在术前6~8 h经肘静脉注射ICG,剂量为0.75 mg/kg。术中测量OSCC患者的肿瘤、瘤周(肿瘤边界外2.0 cm)及正常舌或颊黏膜的近红外光学信号强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三个样本组的近红外荧光强度,Tukey事后多重比较检验分析三者之间的信号背景比(signal background ratio,SBR)。结果体外共培养实验显示,OSCC细胞株HSC3和SCC9的近红外荧光强度显著强于正常上皮细胞株Leuk-1(P<0.01)。体内结果显示,OSCC的近红外光学信号强度高于正常组织,SBR为8.67±0.35。临床研究显示,肿瘤组织的荧光强度[(408.23±101.51)AU]显著高于瘤周和正常组织[分别为(253.12±64.89)和(261.50±80.47)AU](P<0.05);肿瘤与瘤周组织、肿瘤与正常组织的近红外信号强度的SBR为1.61±0.53和1.56±0.48,而瘤周与正常组织的SBR为0.96±0.17。结论近红外光学信号定量分析可区分OSCC和正常细胞。在OSCC根治术中,光学信号定量结合ICG近红外荧光分子成像技术辅助精确手术具有临床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