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椎CT值在国人成年女性骨密度(BMD)值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3月—2021年7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成年女性体检者287名,年龄21~84(55.8±13.6)岁。287名被试者均行胸部CT扫描,以标准算法重建图像,采用定量CT(QCT)测量软件分别测量T7~9椎体的BMD值,计算平均BMD值;在影像存储和传输系统中测量T7~9椎体的CT值,计算平均CT值。观察胸椎CT值与BMD值之间的相关性。将胸椎BMD值转换为腰椎BMD值,根据腰椎BMD值诊断被试者骨质状态,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依据胸椎平均CT值诊断骨质疏松(BMD<80 mg/cm3)和骨质正常(BMD>120 mg/cm3)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最佳阈值。结果T7~T9椎体的BMD和T7~9椎体平均BMD分别为(125.17±47.42)、(121.84±48.33)、(123.93±49.24)和(123.67±47.73)mg/cm3,T7~T9椎体的CT值和T7~9椎体平均CT值分别为(157.48±56.97)、(154.92±58.37)、(158.03±60.02)和(156.81±57.78)HU。T7~9各椎体CT值、平均CT值均与相应椎体的BMD值呈正相关(r=0.946、0.960、0.956、0.968,P值均<0.001)。287名被试者中,骨质疏松77例,骨质减少102例,骨质正常108例。ROC曲线显示:平均CT值诊断骨质疏松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88[95%可信区间(CI)0.997~0.999,P<0.001],平均CT值<116 HU时诊断骨质疏松的灵敏度为98.6%,特异度为92.2%;平均CT值诊断骨质正常的AUC为0.997(95%CI 0.993~1.000,P<0.001),平均CT值>170 HU时诊断骨质正常的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96.1%。结论胸椎平均CT值能反映BMD的情况,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效能较高,胸椎平均CT值的测量可作为预测高危人群BMD情况的辅助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汉黄芩素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影响并探讨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6只。对照组正常饮水,其他2组连续给予含2.5%DSS的饮用水7 d,治疗组在喂水第2天和第4天腹腔注射汉黄芩素。第8天处死小鼠并取材,通过测量小鼠结肠长度和HE染色评估小鼠结肠损伤和炎症水平,利用免疫荧光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数量。另外,以25、50、100 μmol/L汉黄芩素体外干预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阴性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检测中性粒细胞抗凋亡蛋白髓细胞白血病-1(Mcl-1)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表达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的小鼠结肠明显较长[(7.80 ± 0.21)cm比(6.43 ± 0.10)cm,P<0.01)],结肠组织病理损伤评分明显降低[(6.83 ± 0.98)分比(14.33 ± 1.03)分,P<0.01)],结肠中性粒细胞浸润显著减少[(8.52 ± 0.15)个/低倍镜视野比(29.43 ± 0.43)个/低倍镜视野,P<0.01)]。阴性对照组以及25、50、100 μmol/L汉黄芩素组中性粒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6.41%±0.51%、14.01% ± 0.81%、20.89% ± 0.82%、24.23% ± 0.29%;随着汉黄芩素浓度增高,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25、50、100 μmol/L汉黄芩素组中性粒细胞磷酸化ERK表达均明显减少(均P<0.05)。随着汉黄芩素浓度升高,中性粒细胞Mcl-1蛋白表达逐渐减少(均P<0.05)。结论汉黄芩素可浓度依赖性诱导小鼠中性粒细胞凋亡,减少结肠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减轻肠道损伤,上述作用可能通过抑制ERK磷酸化和浓度依赖性下调Mcl-1表达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