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骨肌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患儿行CT及MRI检查的效果。方法:数据取自本院2019年4月-2021年6月收治的20例骨肌PNET患儿,均行CT、MRI检查,分析最终诊断结果。结果:MRI检查确诊率(95.00%)高于CT检查(70.00%),x2=4.329,p=0.037,P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骨肌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患儿行CT及MRI检查的效果。方法:数据取自本院2019年4月-2021年6月收治的20例骨肌PNET患儿,均行CT、MRI检查,分析最终诊断结果。结果:MRI检查确诊率(95.00%)高于CT检查(70.00%),x2=4.329,p=0.037,P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在肝癌介入术后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本院于 2015 年 4 月 -2018 年 4 月间收治的 58 例肝癌介入术患者为研究主体。划分为 A 组和 B 组,均是 29 例。 A 组于术后实施集束化护理, B 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比护理效果。 结果: A 组术后 3 个月的生存率为 86.21% ( 25/29 ), B 组为 62.07% ( 18/29 ); A 组术后 1 年的复发率为 6.90% ( 2/29 ), B 组为 27.59% ( 8/29 ),对比差异明显( P < 0.05 )。 A 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13.79% , B 组为 41.38% ,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为肝癌介入术患者行术后集束化护理可改善其生存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或疾病复发率,具有较高的护理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腕背动脉相关解剖学特点以及带蒂逆行掌背动脉骨瓣治疗近节指骨坏死的疗效。方法2012年8月-2016年5月,观察5例新鲜腕部标本(成年男性4例、女性1例)腕背动脉弓与掌背动脉的关系;收集因外伤后手指近节指骨骨坏死13例13指,其中合并慢性骨髓炎3例(3指)。本组骨缺损位于示指2指,中指3指,环指8指,骨缺损1.2 cm× 0.5 cm× 0.8 cm~3.0 cm× 0.8 cm× 0.8 cm;损伤到骨瓣移位治疗之间的平均时间为135(95~201) d。掌骨瓣以第2掌背动脉为蒂5指,以第3掌背动脉为蒂8指,切取掌骨瓣1.1 cm× 0.6 cm×0.5 cm~3.1 cm× 0.9 cm× 0.7 cm,动脉蒂3.5~4.7 cm,平均4.0 cm;4指行近侧指骨间关节融合。术后定期随访,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手指关节活动度和疼痛程度。结果解剖观察到腕背部的腕中动脉弓和腕远动脉弓之间有交通动脉,与腕远动脉弓形成一个"Y"形结构。本组患者随访时间为38~52个月,平均47个月,所有患者骨愈合,平均时间为12(8~20)周,未见骨吸收;骨瓣移植的手指术前掌指关节活动度平均为48°(5°~87°),术后平均为58°(17°~88°)。近侧指骨间关节活动度,术前平均为15°(0°~38°),术后平均为25°(0°~54°)。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在受区(0~4.0 cm,平均2.0 cm)和供区(0~3.0 cm,平均1.0 cm)仅报告轻微疼痛。结论切取掌背动脉骨瓣应熟悉骨瓣周围的解剖结构。采用带蒂逆行掌背动脉骨瓣治疗近节指骨坏死骨缺损,可提供充分的血供,有利于骨愈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亚甲基二磷酸盐(99TC-MDP,云克)联合氯化锶(89SrCl2)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癌骨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大同同煤集团总医院2014年8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多发性骨转移癌骨痛患者95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三组,云克组37例采用单独云克治疗、89SrCl2组29例采用单独89SrCl2治疗,联合组29例采用云克联合89SrCl2治疗,三组均治疗5 d,每月为1疗程。比较三组临床疗效、止痛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云克组、89SrCl2组、联合组患者疼痛缓解率分别为67.6%(25/37)、69.0%(20/29)、79.3%(23/29),联合组疼痛缓解率高于云克组(χ2=4.25,P<0.05);联合组骨转移灶有效率为41.4%(12/29),高于云克组的0.0%(0/37)、89SrCl2组的17.2%(5/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09、10.54,均P<0.01)。三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云克联合89SrCl2治疗骨转移癌,明显优于单独89SrCl2及单独云克治疗,且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多角骨切除、桡侧腕屈肌腱悬吊联合挤压钉固定治疗第一腕掌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5月至2019年10月采用大多角骨切除、桡侧腕屈肌腱桡侧半悬吊联合挤压钉治疗原发性Eaton Ⅱ、Ⅲ、Ⅳ期第一腕掌关节骨性关节炎的11例患者的资料。比较手术前后从X线片测得的第一掌骨基底与舟骨远侧关节面间距、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第一腕掌关节有效活动度评分(Kapandji评分)、握力、捏力。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0±3.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Kapandji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握力较术前显著增加,捏力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第一掌骨基底与舟骨远侧关节面间距较术前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多角骨切除、桡侧腕屈肌腱桡侧半悬吊联合挤压钉固定治疗Eaton Ⅱ、Ⅲ、Ⅳ期第一腕掌关节骨性关节炎,可以有效减轻第一腕掌关节疼痛,并改善拇指功能和力量,防止第一掌骨下沉,术后疗效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患者行颅骨修补术后出现钛网外露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9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四医院神经外科行颅骨修补术的195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对所有患者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询问患者切口愈合情况,有无癫痫发作,有无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及有无钛网外露。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颅骨修补术后出现钛网外露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相关危险因素对颅骨修补术后钛网钣外露的预测价值(AUC>0.7具有预测价值)。结果195例患者均顺利行颅骨修补术,随访时间为(14.0±6.7)个月(2~60个月)。随访期间,20例(10.3%)患者存在切口愈合不良,33例(16.9%)有癫痫发作,45例(23.1%)存在头痛、头晕等症状,14例(7.2%)发生钛网外露。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颅骨缺损时间>6个月(OR=4.600,95%CI:1.691~12.517,P=0.003)、糖尿病史(OR=28.277,95%CI:3.610~221.501,P=0.001)、头皮张力高(OR=5.007,95%CI:1.172~21.379,P=0.030)及术区残留积液或积血(OR=5.463,95%CI:1.149~25.982,P=0.033)是患者颅骨修补术后钛网外露的危险因素;AUC依次为0.70(95%CI:0.527~0.872)、0.63(95%CI:0.454~0.804)、0.75(95%CI:0.608~0.891)及0.69(95%CI:0.534~0.850)。结论颅骨缺损时间>6个月、合并糖尿病、头皮张力高及术区残留积液或积血的颅脑创伤患者行颅骨修补术后易出现钛网外露;其中头皮张力高对术后出现钛网外露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患者行颅骨修补术后出现钛网外露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9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四医院神经外科行颅骨修补术的195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对所有患者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询问患者切口愈合情况,有无癫痫发作,有无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及有无钛网外露。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颅骨修补术后出现钛网外露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相关危险因素对颅骨修补术后钛网钣外露的预测价值(AUC>0.7具有预测价值)。结果195例患者均顺利行颅骨修补术,随访时间为(14.0±6.7)个月(2~60个月)。随访期间,20例(10.3%)患者存在切口愈合不良,33例(16.9%)有癫痫发作,45例(23.1%)存在头痛、头晕等症状,14例(7.2%)发生钛网外露。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颅骨缺损时间>6个月(OR=4.600,95%CI:1.691~12.517,P=0.003)、糖尿病史(OR=28.277,95%CI:3.610~221.501,P=0.001)、头皮张力高(OR=5.007,95%CI:1.172~21.379,P=0.030)及术区残留积液或积血(OR=5.463,95%CI:1.149~25.982,P=0.033)是患者颅骨修补术后钛网外露的危险因素;AUC依次为0.70(95%CI:0.527~0.872)、0.63(95%CI:0.454~0.804)、0.75(95%CI:0.608~0.891)及0.69(95%CI:0.534~0.850)。结论颅骨缺损时间>6个月、合并糖尿病、头皮张力高及术区残留积液或积血的颅脑创伤患者行颅骨修补术后易出现钛网外露;其中头皮张力高对术后出现钛网外露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后2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探讨临床上常见的6种评价系统对TIPS术后死亡危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32例接受TIPS治疗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TIPS术后2年的临床结局,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及生存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IPS术后2年内的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根据术前及术后1周时CTP、MELD、MELD-Na、BioCliM、FIB-4、ALBI评价系统的评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其下面积(AUC)评价6种评价系统的死亡危险预测效能。结果在TIPS术后2年的随访期内,死亡组的年龄、尿素氮水平、血小板计数及术后1月发生肝性脑病的比例均高于生存组且血钠水平低于生存组(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术后1月发生肝性脑病是影响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术后1周时,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的CTP、MELD、MELD-Na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时,CTP、MELD、MELD-Na及ALBI评分ROC的AUC分别为0.685、0.721、0.805和0.658,最佳临界值分别为8.5、12.99、14.51和-1.52。结论高龄及TIPS术后1月发生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患者TIPS术后2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1周进行CTP、MELD、MELD-Na、ALBI评价,能够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TIPS术后2年内的死亡危险进行预测,其中MELD-Na的预测效能最佳。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方法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 90例实施骨科手术者,采取各异的护理模式,参照组的 45例患者展开常规护理模式,而研究组的 45例患者展开预防性护理措施,对比两组的护理成效。结果:通过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显示研究组均明显的少于参照组, 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总体护理满意度,相较于参照组而言,研究组的优势更显著, p<0.05。结论:对于实施骨科手术者展开科学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方案,可以明显的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