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速飞溅物导致眼外伤的特点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分析西安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急诊住院的眼外伤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外伤由高速飞溅物导致。分析眼外伤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21名患者,占同时期眼外伤住院患者的12.83%,男∶女为10.1∶1,年龄2~77(42.32±13.11)岁,其中40~59岁年龄段多见,均为单眼受伤。绝大多数患者来自农村(164例,74.21%),以体力劳动者为主(198例,89.59%),外伤多发生在工作单位(108例,48.87%)和农耕场所(73例,33.03%)。受伤等级以4级(光感~0.02)为主(136例,61.54%)。几乎均为开放性眼外伤(218例,98.64%),其中眼内异物占比最大(144例,65.16%);受伤分区以Ⅰ区占比最高(138例,62.44%)。220例(99.55%)行Ⅰ期急诊手术,其中66例(29.86%)行Ⅱ期手术。异物致眼外伤的前3位并发症分别是外伤性白内障(164例,74.21%)、眼内异物(148例,66.97%)和玻璃体积血(113例,51.1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前房积血、眼内异物及外伤性白内障是患者视力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速飞溅物致眼外伤的发生率较高,以农村中青年体力劳动者居多,对视力损害大且并发症多,近乎全部需手术治疗,外伤性前房积血对视力改善与否的影响较大。
简介:摘要伴破骨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是胰腺恶性肿瘤的罕见类型,术前确诊极为困难。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收治3例伴破骨样巨细胞胰腺未分化癌患者,均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经术后病理学检查最终确诊。笔者总结此3例患者的诊疗过程,以期为更多类似病例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DC)联合亚低温治疗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LHI)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180例被诊断为LHI且具有完整随访记录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去骨瓣减压术组(DC组)60例、DC加头表面冷却组(DCSC组)60例和DC加血管内低温组(DCEH组)60例。比较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后6个月Rankin量表(mRS)分级、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6个月DCSC组、DCEH组和DC组神经功能良好率(mRS 0~3级)分别为41.7%、35.0% 、21.7%,三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DCSC组、DCEH组和DC组的病死率分别为45.0%、38.3% 、44.3%,三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DCEH组并发症发生总次数为271次,多于DCSC组(220次)和DC组(20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EH组术后出现胃潴留49例,多于DCSC组(21例)和DC组(1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联合亚低温不能改善LHI患者的神经系统预后、降低病死率和减少并发症发生。DCEH可能导致LHI患者更易出现并发症,尤其是术后胃潴留。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股骨颈骨折患者康复过程中使用中医骨伤康复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 2018年 4月至 2019年 4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 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 30例)及对照组( 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措施,观察组采用中医骨伤康复疗法,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康复效果好于对照组患者,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1)。结论:在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的康复治疗中应用中医骨伤康复疗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康复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患者行颅骨修补术后出现钛网外露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9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四医院神经外科行颅骨修补术的195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对所有患者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询问患者切口愈合情况,有无癫痫发作,有无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及有无钛网外露。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颅骨修补术后出现钛网外露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相关危险因素对颅骨修补术后钛网钣外露的预测价值(AUC>0.7具有预测价值)。结果195例患者均顺利行颅骨修补术,随访时间为(14.0±6.7)个月(2~60个月)。随访期间,20例(10.3%)患者存在切口愈合不良,33例(16.9%)有癫痫发作,45例(23.1%)存在头痛、头晕等症状,14例(7.2%)发生钛网外露。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颅骨缺损时间>6个月(OR=4.600,95%CI:1.691~12.517,P=0.003)、糖尿病史(OR=28.277,95%CI:3.610~221.501,P=0.001)、头皮张力高(OR=5.007,95%CI:1.172~21.379,P=0.030)及术区残留积液或积血(OR=5.463,95%CI:1.149~25.982,P=0.033)是患者颅骨修补术后钛网外露的危险因素;AUC依次为0.70(95%CI:0.527~0.872)、0.63(95%CI:0.454~0.804)、0.75(95%CI:0.608~0.891)及0.69(95%CI:0.534~0.850)。结论颅骨缺损时间>6个月、合并糖尿病、头皮张力高及术区残留积液或积血的颅脑创伤患者行颅骨修补术后易出现钛网外露;其中头皮张力高对术后出现钛网外露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患者行颅骨修补术后出现钛网外露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9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四医院神经外科行颅骨修补术的195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对所有患者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询问患者切口愈合情况,有无癫痫发作,有无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及有无钛网外露。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颅骨修补术后出现钛网外露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相关危险因素对颅骨修补术后钛网钣外露的预测价值(AUC>0.7具有预测价值)。结果195例患者均顺利行颅骨修补术,随访时间为(14.0±6.7)个月(2~60个月)。随访期间,20例(10.3%)患者存在切口愈合不良,33例(16.9%)有癫痫发作,45例(23.1%)存在头痛、头晕等症状,14例(7.2%)发生钛网外露。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颅骨缺损时间>6个月(OR=4.600,95%CI:1.691~12.517,P=0.003)、糖尿病史(OR=28.277,95%CI:3.610~221.501,P=0.001)、头皮张力高(OR=5.007,95%CI:1.172~21.379,P=0.030)及术区残留积液或积血(OR=5.463,95%CI:1.149~25.982,P=0.033)是患者颅骨修补术后钛网外露的危险因素;AUC依次为0.70(95%CI:0.527~0.872)、0.63(95%CI:0.454~0.804)、0.75(95%CI:0.608~0.891)及0.69(95%CI:0.534~0.850)。结论颅骨缺损时间>6个月、合并糖尿病、头皮张力高及术区残留积液或积血的颅脑创伤患者行颅骨修补术后易出现钛网外露;其中头皮张力高对术后出现钛网外露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于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癌因性疲乏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到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选取同期同类型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疲乏缓解程度、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两种不同的护理方法后,研究组在疲乏缓解程度、生活质量改善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讨论对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添加心理护理,有利于缓解疲乏程度,改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满意度。该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以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基于预康复理念的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肺康复体系对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拔管)和避免相关肺部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432例术前住院7天行直视心脏手术的成年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肺康复组(198例)和对照组(234例)。比较两组整体结局指标(包括早期拔管率、ICU停留时间、拔管后高级氧疗支持等)和肺部结局指标(包括肺部并发症、胸腔引流、二次插管等)。结果两组间术前基础指标和手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康复组早期拔管率显著提高、拔管后高级氧疗患者减少,ICU住院时间缩短,医疗费用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减少,术后呼吸功能改善(P<0.05)。结论建立和实施肺康复体系可提高心外科围手术期早期拔管率,显著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二次插管和肺部并发症发生,促进围手术期肺部康复,改善患者整体康复。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信阳市中心医院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为加速康复管理组,观察组为加速康复管理+静脉血栓栓塞综合预防措施组。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腹腔内出血、肠瘘、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发生率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更低、住院时间更短(P<0.05)。静脉血栓栓塞症综合预防措施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降低了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缩短了住院时间,并且未增加出血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腹直肌鞘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开腹结肠癌术后镇痛效果。方法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和Ⅲ级开腹结肠癌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成R组和RD组(前瞻性研究),R组患者给予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D组患者给予右美托咪定0.5 μg/kg复合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术后两组均予吗啡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两组术后吗啡使用总量,首次吗啡需求时间,术后4、8、16、24 h运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不良反应等。结果与R组患者比较,RD组术后24 h吗啡总量减少[25(20~32)mg和30(22~38)mg,Z=5.00,P<0.001];术后第4 h[17(15~19)分和36(23~39)分,Z=23.04 P<0.001]、8 h[20(18~22)分和41(38~55)分,Z=25.47,P<0.001]运动时VAS评分较低;首次吗啡需求时间较晚[233(204~256)min和183(167~195)min,Z=4.367,P<0.001];术后恶心、呕吐少(20.0%和48.0%,P=0.037)。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可以增强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的镇痛效果,延长有效镇痛时间,减少老年患者结肠癌术后吗啡用量,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CysC)、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调节激酶1(SGK1)、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肺癌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2016年11月至2018年6月眉山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行肿瘤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131例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随访3年,按照随访期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42例)和未转移组(89例)。术后次日检测患者血清CysC、SGK1、Hcy水平,比较不同TNM分期、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患者CysC、SGK1、Hcy水平,比较术后是否转移组间临床病理特征及3个指标水平的差异;采用Spearman法分析3个指标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i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CysC、SGK1、Hcy以中位水平为临界值,>中位水平为水平高);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3个指标水平单独及联合对术后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TNM分期ⅢA期患者血清CysC、SGK1、Hcy水平均高于Ⅰ~Ⅱ期患者,肿瘤低分化患者均高于中高分化患者,非鳞状细胞癌患者均高于鳞状细胞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ysC、SGK1、Hcy水平与患者TNM分期(r值分别为0.454、0.672、0.645)、分化程度(r值分别为-0.399、-0.403、-0.451)、组织学类型(r值分别为0.528、0.760、0.611)有相关性(均P<0.001)。转移组血清CysC[(1.37±0.30)mg/L比(1.16±0.25)mg/L]、SGK1[(53±4)pg/ml比(41±3)pg/ml]、Hcy[(18.3±2.3)μmol/L比(15.4±1.8)μmol/L]水平均高于未转移组(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ⅢA期(OR=2.944,95% CI 1.556~6.847,P=0.004)及CysC水平高(>1.23 mg/L,OR=2.431,95% CI 1.402~5.226,P=0.008)、SGK1水平高(>50 pg/ml,OR=4.010,95% CI 1.815~11.748,P=0.004)、Hcy水平高(>16.8 μmol/L,OR=3.742,95% CI 1.747~9.142,P=0.001)是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ysC、SGK1及Hcy水平单独预测术后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9、0.808、0.816,CysC+Hcy、CysC+SGK1、Hcy+SGK1预测的AUC分别为0.889、0.890、0.910,3个指标联合预测的AUC为0.936。结论NSCLC术后转移患者血清CysC、SGK1及Hcy水平均高于未转移患者;三者的水平与患者TNM分期、组织学类型正相关,与分化程度负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NSCLC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