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7—2020年甘肃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FRS)常见呼吸道病毒病原谱,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为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疾病的防控和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传染病监测技术平台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7—2020年甘肃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哨点医院监测病例信息及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结果,采用IBM 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3 678份样本中共检出8种病毒,总阳性率为29.20%(1 074/3 678)。排在前三位的病毒分别为流感病毒(7.18%)、呼吸道合胞病毒(7.15%)、鼻病毒(5.82%),2种病毒及以上混合感染检出率为4.57%。不同年龄组病毒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0.667,P<0.001),<1岁组和1~4岁组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最高,其余年龄组均以流感病毒检出率最高,≥60岁组各种病毒检出率均较低。住院病例阳性率低于门诊病例阳性率,不同年龄组住院病例和门诊病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43,P<0.001)。FRS病毒阳性病例全年均有检出,11月份病毒检出率最高,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在11月至次年1月较高,流感病毒检出率在1月至4月较高,腺病毒和鼻病毒检出率在夏季较高,各种病毒全年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842,P=0.010)。结论应加强对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持续性监测,了解其流行特征,为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B.1.617.2)引起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10月17日至11月25日甘肃省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资料,包括基本信息、流行病学史、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暴露场所、发现方式、感染来源等。采用Excel 2016、SPSS 22、ArcGIS 10.7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结果截至2021年11月25日,甘肃省累计报告COVID-19病例146例,疫情波及5个市10个县(区),流行过程可分为输入病例期、输入-本地病例期和本地病例期3个阶段。年龄分布为1~87岁,其中18~59岁占59.59%(87/146)。男女性别比为1∶1.12(69/77);职业以商业服务人员(17.12%,25/146)、离退人员(15.75%,23/146)、学生(13.70%,20/146)、家务及待业人员(12.33%,18/146)为主。3个阶段中,18~59岁年龄段病例比例分别为44.44%、54.41%、70.00%,呈上升趋势(趋势χ2=23.24,P<0.001)。3个阶段中,潜伏期有所缩短;重型/危重型病例比例分别占33.33%(6/18)、19.12%(13/68)、3.33%(2/60),呈下降趋势;社区筛查(25.34%,37/146)和密切接触者(密接)排查是发现病例的主要方式,密接排查在3个阶段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0.00%(9/18)、66.18%(45/68)和86.67%(52/60);疫情具有明显的密闭场所聚集性,暴露方式以共同生活(24.66%)、同工/学习(11.64%)、同乘交通工具(9.59%)和共同就餐(9.59%)为主。结论本次疫情是一起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引起、由输入病例引发的本土流行疫情,主要通过旅游、同乘交通工具、聚餐、居家接触等进行传播。疫情流行呈现阶段性变化特征,病例表现临床症状不明显和潜伏期缩短的特点,感染以≥18岁人群为主。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乙型脑炎(乙脑)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对甘肃省乙脑报告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1987-2019年甘肃省乙脑报告发病率资料,并利用中断时间序列设计分析乙脑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前后甘肃省乙脑报告发病率的变化趋势。结果1987-2019年甘肃省乙脑年报告发病率平均为0.448/10万,甘肃省将乙脑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后,乙脑报告发病率的水平变化量为-2.223/10万(t=-2.90,P=0.007),乙脑报告发病率的斜率变化量为0.082(t=2.87,P=0.008),乙脑报告发病率的斜率为0.071(β1+β3=0.071)。结论乙脑疫苗在甘肃省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后短期内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但仍出现了乙脑暴发。甘肃省应及时调整乙脑疫苗的免疫策略,继续重视儿童青少年疫苗接种,加强成年人群特别是甘肃省东南部农村地区成年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调查甘肃省东南部地区健康人群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中和抗体水平,评价人群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 JE)免疫屏障,为制定JE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在甘肃省东南部4个市(平凉市、庆阳市、陇南市、天水市),选择0~14岁组、15~39岁组、≥40岁组共3个年龄组健康人群,采集血清标本,采用噬斑减少中和试验检测JEV中和抗体。不同组间JEV中和抗体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共调查1 590人,JEV中和抗体总阳性率为28.81%,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 GMT)为1:27.09。0~14岁组、15~39岁组、≥40组健康人群的抗体阳性率依次为32.96%、20.32%、30.63%,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29, P<0.001)。平凉市、庆阳市、陇南市、天水市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62%、22.22%、33.00%、30.30%,各市抗体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39, P=0.006)。结论甘肃省东南部地区健康人群JEV中和抗体阳性率低,存在JE流行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对甘肃省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探索疫情流行的阶段性特征。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甘肃省COVID-19病例资料,包括基本资料、流行病学史、发病、就诊和确诊时间、临床表现等信息。结果截至2020年2月25日,甘肃省共报告91例确诊病例,COVID-19流行分为输入病例期、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并存期、本地病例为主期3个阶段。聚集性疫情病例共63例(69.23%)。医务人员有3例,均为非职业暴露感染。首发症状为发热、咳嗽和乏力的比例分别为54.95%(50/91)、52.75%(48/91)和28.57%(26/91),且在3个阶段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但只有发热与乏力症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χ2值分别为2.20和3.18,P<0.05);3个阶段的重型/危重型病例比例分别为42.86%(6/14)、23.73%(14/59)和16.67%(3/18),呈下降趋势(H=6.40,P<0.05);潜伏期随着疫情的3个阶段有延长的趋势(F=51.65,P<0.01);发病到就诊、发病到确诊的时间间隔随着疫情进展有缩短的趋势(F值分别为5.32和5.25,P<0.01);基本再生数(R0)从输入病例期的2.61降至本地病例为主期的0.66。结论甘肃省COVID-19流行早期均为湖北省输入,聚集性疫情占三分之二,未发现医务人员职业性暴露感染。总体流行呈阶段性变化特征,随着疫情进展有首发症状不明显和潜伏期延长的特点,并提示体温监测不能作为单一的早期筛查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4-2018年甘肃省甲型肝炎(甲肝)时空分布与聚集性特征,为甲肝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04-2018年甘肃省各县(区)甲肝病例报告数据,描述甲肝疫情流行特征,采用SaTScan 9.1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ArcGIS 10.3软件实现扫描结果可视化。结果2004-2018年甘肃省甲肝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0.91/10万,报告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周期性和季节性均不明显;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EPI)后,年均报告发病率异常高值的7个县(区)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2004-2012年各年龄组发病RR值均低于0~9岁组(P=0.000)。除2015年0~9岁组外,2013-2018年各年龄组发病RR值低于≥60岁组(P=0.000);年均报告发病率的趋势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由西向东逐渐升高;时空扫描结果显示:2004-2018年甘肃省甲肝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2004-2008年探测出1个一级聚集区,聚集半径为91.95 km,时间为2004-2005年,主要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陇南市。2009-2018年探测出1个一级聚集区,聚集半径为183.26 km,时间为2009-2012年,主要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定西市和陇南市。结论2004-2018年甘肃省甲肝发病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流行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周期性和季节性均不明显。0~9岁组儿童甲肝报告发病率显著下降且低于其他年龄组,≥60岁人群发病率最高应被重点关注。甲肝存在时空聚集性,重点防控区域在甘肃省西南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