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ICU患者肺动脉导管监测下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与肺动脉楔压(pulmonary artery wedge pressure,PAWP)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入住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病例。入选标准:使用肺动脉导管、年龄≥18岁的患者。排除标准:入住ICU时间及肺动脉导管监测时间<24 h的患者;数据记录不全的患者;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收集测定并记录的CVP和PAWP的数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74例患者,其中男性44例,女性30例,年龄(70.9±14.7)岁。纳入的重症患者中,CVP与PAWP的变化呈正相关,(r=0.501,P<0.01);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当CVP <6 mmHg(1 mmHg=0.133 kPa)时,CVP与PAWP无相关性(r=0.08,P=0.579),当CVP ≥ 6 mmHg时,CVP与PAWP有相关性(r=0.404,P<0.01)。在排除不同的PEEP值设置后,CVP与PAWP依然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458、0.622、0.415、0.298、0.650,均P < 0.05)。在不同的疾病状态下,CVP与PAWP均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619、0.556、0.400、0.401、0.479,均P < 0.05),即使调整PEEP的影响后这种相关性仍然存在。患者存在二尖瓣或三尖瓣反流时,不会影响CVP和PAWP数值的变化(F值为0.866和0.689,均P > 0.05)。结论CVP与PAWP的总体变化呈正相关,可以使用CVP间接预测患者PAWP的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但当CVP <6 mmHg时,应谨慎参考CVP和PAWP之间的关系。

  • 标签: 中心静脉压 肺动脉楔压 相关性
  • 简介:摘要: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属于创新型技术,比传统测量技术更优异,它是利用三维空间的立体模式对测量模型进行创新,这种技术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所以应当多加重视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并加强其实践能力,进一步扩大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使用范围,充分发挥其技术的应用价值,使其在市场经济中更具有优势,进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对相关生产活动的实际需求。 关键词: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工程测量;应用; 引言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后再出血的病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抽取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的患者655例,其中发生围术期手术相关再出血16例,均为单发动脉瘤,男4例,女12例,年龄21~84岁。统计16例患者再出血情况及临床结局,评估改良Rankin(mRS)评分。结果655例患者围术期再出血发生率为2.4%(16/655)。16例中术中动脉瘤再出血9例,其中5例死亡,1例mRS评分4分,3例mRS评分1分。术后再出血7例,5例为动脉瘤再出血,其中4例死亡,1例介入治疗后行去骨瓣减压术,出院时患者mRS评分4分;2例脑实质出血,1例死亡,1例停用双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后出现脑梗死,出院时mRS评分2分。结论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后再出血病因复杂,对于手术操作性再出血,可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方案,或行介入补救、外科联合治疗,或提高术者技术水平进行有效预防。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支架辅助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腔内支架置入与斑块旋切治疗下肢动脉短段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符合泛大西洋协会指南(TASC)Ⅱ分型为A、B型股浅动脉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两组纳入研究,支架置入组50例(50条动脉)和斑块旋切组50例(50条动脉),Rutherford分级3~5级。通过随访对比两组患者在技术成功率、治疗成功率、首次手术费用、通畅率、术后踝肱指数(ABI)、保肢率方面的差异。结果支架置入组与斑块旋切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8%和86%(P>0.05)。术后ABI分别为0.82±0.19和0.80±0.27(P>0.05)。首次手术费[(34 820±1 051)元比(45 635±1 358)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98.0%比98.0%)、1年(89.8%比85.7%)及2年(73.5%比68.8%)一期累积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二期累积通畅率(81.6%比72.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肢率(97.9%比9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置入和斑块旋切治疗TASC A、B型股浅动脉病变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 标签: 外周动脉疾病 跛行 股浅动脉 支架 斑块旋切
  • 简介: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前进,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在目前人口的不断增加,对于建筑行业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于建筑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在建筑工程的测量方面,需要有一定的创新,将无人机测绘技术融入到其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工程的测量质量,并且在对建筑工程测量的技术创新方面,也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关于如何将无人机测绘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测量当中,需要相关的工作者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 标签: 无人机测绘技术 城市建筑工程 测量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SAPF)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10月—2020年3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41例应用MSAPF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16~58岁(平均42.4岁),机器绞伤26例、重物砸伤7例、车祸伤5例、电锯切割伤3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0 cm×3.5 cm~10.0 cm×8.0 cm,皮瓣切取面积5.0 cm×4.5 cm~12.0 cm×10.0 cm。术中发现穿支血管变异3例(7.3%)。采用疗效满意度评分表,依据患者术后创面愈合、皮瓣感觉、皮瓣温度、皮瓣形态及供区瘢痕,进行疗效满意度评价。结果本组41例患者中,除3例术后发生血管危象外,余皮瓣完全成活,未发生感染、坏死等并发症。3例皮支血管变异者,经向后外侧寻找穿支,重新调整皮瓣位置,成功完成修复。患者均获得随访3~18个月,平均11.2个月,皮瓣外形良好、质地柔软,其中1例二期行肌腱松解术时做了皮瓣修薄。本组患者的疗效满意度为5~10分,患者均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结论MSAPF是修复四肢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式,针对穿支血管变异者,经恰当处理,也可成功切取小腿后区皮瓣。

  • 标签: 游离组织瓣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 皮肤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以下简称支架辅助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以下简称单纯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破裂动脉瘤患者1 217例,其中支架辅助栓塞组631例,单纯栓塞组586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和随访期动脉瘤的栓塞程度(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及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栓塞即刻,631例支架辅助栓塞组中Raymond分级Ⅰ、Ⅱ、Ⅲ级者分别占65.0%(410例)、29.9%(189例)、5.1%(32例);586例单纯栓塞组中分别占51.4%(301例)、36.0%(211例)、12.6%(74例),两组比较P<0.01。支架辅助栓塞组术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2.5%(16例),单纯栓塞组为5.1%(30例);两组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6.3%(40例)、3.1%(18例),两组比较均P<0.05。两组患者的致残率均为1.0%(均为6例),致死率均为2.2%(分别为14例、13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支架辅助栓塞组227例、单纯栓塞组102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其中支架辅助栓塞组Raymond分级Ⅰ、Ⅱ、Ⅲ级者分别占71.8%(163例)、22.9%(52例)、5.3%(12例),单纯栓塞组分别占53.9 %(55例)、34.3%(35例)、11.8%(12例);复发率分别为11.9%(27例)、38.2%(39例),两组比较栓塞程度分级和复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比较,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效果好,复发率低;出血性并发症略低,缺血并发症略高,但不增加总体致残、致死的风险。

  • 标签: 动脉瘤,破裂 栓塞,治疗性 支架 治疗结果 弹簧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64例大型和巨大型(直径≥20 mm)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3例(简称支架辅助栓塞组),应用FD治疗41例(FD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程度、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术后即刻疗效方面,支架辅助栓塞组中,Raymond分级Ⅰ、Ⅱ、Ⅲ级者分别占34.8%(8/23)、21.7%(5/23)、43.5%(10/23);FD组中分别占19.5%(8/41)、17.1%(7/41)、63.4%(26/41),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辅助栓塞组与FD组术后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4%(7/23)对比7.3%(3/41),P<0.05]。支架辅助栓塞组和FD组患者的致残率分别为26.1%(6/23)、4.9%(2/41)(P<0.05);致死率分别为13.0%(3/23)、2.4%(1/41)(P>0.05)。术后12个月,支架辅助栓塞组16例、FD组35例行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其中支架辅助栓塞组Raymond分级Ⅰ、Ⅱ、Ⅲ级者分别占4/16、8/16、4/16,FD组中分别占71.4%(25/35)、22.9%(8/35)、5.7%(2/35);复发比例分别为4/16、0/35,两组栓塞程度分级和复发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0例患者获临床随访,结果均显示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其中支架辅助栓塞组20例,FD组40例,两组患者预后良好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相比,FD有更佳的影像学随访疗效和较低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支架 血流导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