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杭州地区HIV感染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及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在杭州市西溪医院产检并分娩的60例HIV感染孕妇进行研究。采用美国社区艾滋病临床研究抗逆转录病毒用药自陈式问卷(CPCRA)、药片计数法和电子药盒检测法在纳入研究的第1、2、4、8、12、16及20周对孕妇服药依从率进行调查,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依从性差异。以最后一次调查时间点依从率均值为判定基础,采用t/Z/χ2检验比较依从性好和依从性差组的妊娠结局。结果不同调查时间点的依从率均值存在差异(F=7.182,P<0.05),最后一次调查结束时,依从性好和依从性差组分别为40例和20例。治疗后,依从性好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HIV抑制率较依从性差组高(t=4.128,χ2=5.275,P<0.01或<0.05),HIV载量、胎膜早破、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较依从性差组低(t=-3.131,χ2=5.210、5.658和5.208,P<0.05)。随访3个月发现,两组暂无新生儿感染HIV的情况发生。结论HIV感染孕妇孕期抗病毒服药依从性随服药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良好的依从性不仅能给HIV孕妇带来较好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可能有利于妊娠结局的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经程序化疼痛护理照看下疼痛症状的减轻情况。方法:将医院于2024年1月-2024年8月接诊的50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凭借随机数字表法对其进行分组处理,得到的观察组与对照组纳入人数均为25例,比较观察组(程序化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的疼痛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在对照组之上(P<0.05)。结论: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于治疗过程中因程序化护理的作用,疼痛症状得以减轻,在护理人员贴心照料下身体恢复的速度快,与护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护患纠纷回避上也持有巨大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在我院重症监护室(ICU)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护理方法对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方法:选取我院40例ICU治疗的患者作为常规组,采用传统护理干预措施。再选择在ICU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采用的是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对两组患者发生的危险因素、危险部位以及感染率进行对比,发现应用综合性护理措施的研究组,相比较常规组来说各项指标优势明显(P<0.05)。结论:对在ICU进行治疗的患者来说,要想防止危险因素的发生,除了常规的治疗护理手段之外,采用综合性护理措施,可以对院内感染事件进行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云南省新生儿院内感染情况。方法选择云南省有地域代表性和不同级别的11家医院,生后转到新生儿普通病房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206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类型,并分析和探讨引起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新生儿在院内易感染发生败血症、肺炎、消化道等疾病,究其原因主要与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侵袭性操作、使用广谱抗菌素、住院环境和住院时间长等因素有关。结论由于新生儿自身各系统发育不完全且受侵袭性操作、住院环境、住院时间长等的影响,易发生院内感染加重病情,明确易引发新生儿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能有效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机率,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环丙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别采用环丙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比较两种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环丙沙星组患者中痊愈31例,显效5例,进步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0%;而左氧氟沙星组中痊愈25例,显效6例,进步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00%;经统计学分析,环丙沙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左氧氟沙星组,但是差异无明显差异(x2=1.32,P>0.05)。在治疗后,左氧氟沙星患者的发热、咳嗽咯痰及肺部啰音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较环丙沙星组明显改善(t=3.36、2.13、2.38,P<0.05)。环丙沙星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恶心、呕吐2例,血小板轻度下降1例,未出现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左氧氟沙星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恶心、呕吐2例,谷丙转氨酶轻度一过性增高1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x2=0.00,P>0.05)。结论环丙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相似,但是左氧氟沙星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更佳,不良反应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诊断细菌感染常见指标的临床价值及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抽取来我院就医的70例细菌感染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此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均实施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及白细胞计数检测。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CRP、PCT、WBC水平。结果细菌感染组患者的CRP、PCT、WBC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重症感染组和局部感染组患者的CRP、PCT、WBC水平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且重症感染组患者的CRP、PCT水平显著高于局部感染组,P<0.05,但重症感染组和局部感染组患者之间的WBC水平无显著区别,P>0.05。结论对细菌感染患者采取CRP、PCT、WBC联合检测具有较显著的临床意义,可为临床医师诊断和分析细菌感染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病毒性角膜炎患者采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联合干扰素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视力康复的影响。方法抽选因患病毒性角膜炎,于2015年9月—2017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80例患者,以随机法分成2组甲组40例,采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乙组40例采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联合干扰素治疗,对2组临床疗效展开比对。结果治疗后,乙组治疗有效率95.0%(38/40),比甲组77.5%(31/40)更高,有差异性(P<0.05);乙组视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甲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临床治疗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时,对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干扰素进行联用,可实现优越疗效,促进患者视力的有效改善,可积极选用此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体液复苏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PCT)与B型尿钠肽(BNP)的检测意义。方法抽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6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均接受体液复苏治疗。检测治疗前后血清PCT、BNP及其他指标(如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钠离子、氯离子等)。比较64例患者体液复苏治疗前后治疗相关指标。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50例)与死亡组(14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3 d血清PCT与BNP水平。结果体液复苏治疗后,6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pH值、PCT降低,而钠离子、氯离子及BNP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存活组与死亡组PCT、BNP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3 d,两组PCT逐渐降低,BNP逐渐升高(P<0.05),且存活组PCT低于死亡组,BNP高于死亡组(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体液复苏治疗后血清PCT下降,而BNP升高,可为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