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神经神经阻滞镇痛下手法松解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关节外科32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僵硬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在B超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后行手法松解术,松解完毕后患者行主被动功能康复锻炼。记录术前及术后膝关节的屈曲度、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SS)及功能锻炼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所得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32例患者平均随访(20.4±3.1)周。松解前膝关节主动屈曲度平均(70.0±10. 8)°,松解后末次随访主动屈曲度平均(106.4±7.9)°,平均改善(36.9±7.5)°(t=-28.5,P<0.05)。松解前KSS评分平均(78.3±2.3)分,松解后末次随访KSS评分平均(88.3±2.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1,P<0.05)。功能锻炼时VAS评分平均(4.5±1.1)分,为中度疼痛。随访无假体周围骨折、伸膝装置损伤、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股神经神经阻滞镇痛下手法松解术能有效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僵硬,缓解患者功能锻炼时的疼痛,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较低的并发症。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术前贫血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患者的术后贫血发生率、输血率、并发症以及住院天数的影响。方法 选 取 2019 年1月—2020年10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接受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 168 例,将患者分为贫血组及非贫血组2组;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均采用加速康复治疗,术中应用氨甲环酸静滴止血措施,术后贫血按照统一标准处理,记录手术术前血红蛋白含量、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 2019 年1月—2020年10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接受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68位患者中,术前贫血的患者为 40人(23.8%),术前未发生贫血的患者128 人(76.2%)。两组性别、年龄、术前血红蛋白含量均为发现明显统计学差异。非贫血组术后贫血的发生率达78.1%;贫血组术后贫血发生率97.5%;有明显统计学差异。非贫血组发现中有4例并发症(3.1%),贫血组中有7例并发症(17.5%),有明显统计学差异。非贫血组术后Hb减少量20.03±10.19;贫血组Hb减少量12.15±11.38;两组间可见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术前贫血可导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术后贫血加重、并发症增多,纠正术前贫血是快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环节,可有效提升患者住院体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模块化模拟教学方法在运动医学肩关节镜手术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强生培训中心参加肩关节镜手术模拟培训的111名进修医师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其培训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肩关节镜模拟技术培训前后进修医师抓持传递操作用时[(202.92±27.86)秒比(123.44±18.93)秒],缝合打结操作用时[(333.77±24.36)秒比(183.92±14.19)秒]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训前后,三甲医院进修医师和非三甲医院进修医师抓持传递用时时间差为[43.5(9.0,60.5)秒比40.0(19.5,147.0)秒]、缝合打结用时时间差为[85.0(60.0,180.0)秒比120.0(60.0,260.0)秒],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训前后,骨科进修医师和运动医学科进修医师抓持传递用时时间差为[60.0(23.0,90.0)秒比20.0(6.0,60.0)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打结用时时间差为[80.0(52.0,172.3)秒比90.0(60.0,275.0)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修医师对模拟培训的满意度为100.0%(111/111)。结论采用模块化模拟教学方法进行肩关节镜手术培训后,不同级别和不同专业的进修医师的基本手术技术均得到了提升。这种培训方式适用于不同级别医院的进修医师,也适用于骨科或运动医学科专业的进修医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和臭氧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时联合小针刀松解治疗的效果。方法:以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的主要选取目标,与2023年7月-2024年7月从本院接受治疗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中选取80例进行分析,研究开展期间应用对比分析实验,故建立两个小组,即研究组和参照组,整理患者资料后,依据“双盲选”方法将其分入两组,各组40例。统计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和骨性关节炎指数(WOMAC)反映的膝关节功能情况,并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改善,其中研究组治疗后下降幅度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采用小针刀松解联合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和臭氧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疼痛和膝关节功能,还能够促进临床效果提升,借鉴价值颇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疗效研究。方法:取我院2018年2月—2020年7月收治的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数字表法将这40例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患者依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患者,观察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实施非手术治疗,两组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和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两组之间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过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的社会功能、生理机能、生理功能、活力以及精神状态都明显要比对照组患者经过非手术治疗后的社会功能、生理机能、生理功能、活力以及精神状态,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好于采用非手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在治疗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中能够帮助患者提高治疗效率,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大力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是脊柱-骨盆矢状面平稳的关键解剖学参数,即骶骨(S1)终板中点和股骨头中心的连线与骶骨终板中点垂线之间的夹角,反映骨盆的代偿能力。该角度不随年龄、性别、体位变化而改变,但与种族密切相关。不同的方法测量会影响PI的测量结果。在站立位腰骶侧位X线片上进行测量是经典的测量方法,操作简单,实用性强;之后改进的在三维CT片及骨骼标本上的测量方法均以此为基准,可减少X线片测量上的误差。早期研究多聚焦于PI与脊柱相关疾病的关系。与正常人相比,低PI容易引起椎间盘退变甚至突出、高PI可导致腰椎滑脱。因此,通过测量PI可以预测椎间盘退变、腰椎滑脱进展的风险,为脊柱矢状面矫形重建提供重要参考。PI在髋关节疾病中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其数值大小对某些髋关节病的发展具有预测作用、对疾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检索文献,对PI与髋关节骨关节炎、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髋臼撞击征及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髋关节骨关节炎与骨盆投射角的关系尚不明确,髋关节发育不良的CroweⅠ型患者的PI较高,股骨髋臼撞击征患者的PI低于一般人群,而较高的PI可能与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塌陷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增强现实(AR)联合吲哚氰绿(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导航3D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9年4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行AR联合ICG分子荧光影像导航3D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的1例肝癌患者。患者男,56岁,诊断原发性肝癌,中国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分期为Ⅰb期。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规定。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术前评估和虚拟肝切除,"五孔法"行3D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采用AR技术将三维模型与3D腹腔镜手术图像进行实时融合,联合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进行手术实时导航肝切除。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术前三维可视化评估示肿瘤主要位于Ⅶ、Ⅷ段,压迫肝右静脉,且肝动脉存在变异,肝右动脉起源自肠系膜上动脉。虚拟仿真右半肝切除示切除肝体积796.6 ml,剩余肝体积529.0 ml,剩余肝体积占全肝体积40%。术中采用AR技术和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观察肝脏表面未发现转移病灶,沿荧光分界线标记出肝切除平面,与缺血线相一致。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60 min,术中出血量250 ml。术后病理学检查示肝细胞癌。术后未发生出血、胆漏、肝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7 d。结论AR联合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实时导航3D腹腔镜右半肝切除安全、可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腹腔镜腹壁横向悬吊术和腹腔镜辅助经阴子宫腹壁悬吊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4年1月-2024年8月期间收治的72例绝经后盆腔脱垂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行经腹腔镜腹壁横向悬吊术,观察组行腹腔镜辅助经阴子宫腹壁悬吊术,观察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OP-Q为1度患者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均能在盆腔脏器脱垂治疗中起到良好疗效,其中腹腔镜辅助经阴子宫腹壁悬吊术对患者创伤更低,具备一定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延续性护理干预对特发性关节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在2022.11-2023.7之间,所接收入院的特发性关节炎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序号的奇偶性原则分成两组,对照组的50例患儿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的50例患儿应用延续性护理,评价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结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儿的疼痛程度并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疼痛程度显然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儿的健康状态评分并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健康状态评分远远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特发性关节炎患儿应用延续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患儿疼痛情况,将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促进患儿的健康状态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采用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并获得随访的90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前外侧入路组45例,男18例、女27例,年龄(83.33±5.29)岁(范围76~96岁);后外侧入路组45例,男13例、女32例,年龄(81.87±5.00)岁(范围75~94岁)。术后评估手术指标、围手术期出血量、软组织损伤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采用Harris评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前外侧入路组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血红蛋白减少量、隐性失血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率无明显差异(P>0.05)。前外侧入路组患者术后1 d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水平[(232.98±83.70)IU/L和(81.67±48.85)mg/L]均低于后外侧入路组[(296.93±124.58)IU/L和(104.79±36.7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P=0.005;t=2.54,P=0.013)。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改善,术后12 h、24 h、48 h前外侧入路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前外侧入路组为(20.73±4.99)h,较后外侧入路组的(41.69±13.58)h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1,P<0.001)。出院当日、术后1个月前外侧入路组Harris评分[(63.31±6.21)分和(75.76±4.91)分]和UCLA评分[(1.84±0.42)分和(3.69±0.76)分]均高于后外侧入路组[(52.69±10.01)分和(71.33±3.66)分,(1.62±0.54)分和(3.16±0.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Harris和UCL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外侧入路组有2例发生肌间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为4%(2/45);后外侧入路组有1例发生假体脱位,并发症发生率为2%(1/4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前外侧入路对行半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是较理想的术式,具有切口短、软组织损伤小、隐性失血量低等优势,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术后住院时间短、疼痛改善、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使用硬膜外符合全身的方式进行麻醉,进而提升对其麻醉的效果。方法:文章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该时间段本院接收的进行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0例,为进一步观察该麻醉方式对该类患者的效果,将选取的患者均分为甲乙两组,分别采用全身麻醉、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两种方式,并对上述方式的麻醉效果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使用硬膜外复合全身的方式进行麻醉后,患者麻醉前及麻醉后各时间段的MMSE、POCD的平均分均明显的改善,且其麻醉的效果与全身麻醉方式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两组患者的研究数据存在明显的差异,可确保本次研究数据的真实性。结论:从以上研究内容可以看出,硬膜外符合全身麻醉的方式更适合接受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对于患者麻醉效果的提升以及认知功能的改善均有显著的作用。因此,在对该类患者进行麻醉的过程中,应对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的方式可进行大力的推荐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腹腔镜辅助小切口甲状腺手术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101例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乱数表法随机分成A组(腹腔镜辅助小切口甲状腺手术方案,n=51)和B组(传统开放性手术方案,n=50)两组。对比其术中各项指标差异,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①除手术耗时长于B组外,A组术中出血量、创口直径及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术后皆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其中A组6例(11.77%)存在轻微并发症,B组14例(28.00%)存在轻微并发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3例(6.00%)复发,A组2例(3.92%)复发,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行腹腔镜下小切口甲状腺手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跖趾关节角度下体外冲击波(ESWT)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3例足底筋膜炎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A组及治疗B组,每组21例。3组患者均给予肌内效贴常规干预,治疗A组、治疗B组分别于跖趾关节休息位、最大背伸位行ESWT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及1个月后随访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肌肉骨骼超声、星偏移平衡测试(SEBT)对3组患者疼痛程度(晨起后开始步行时)、足底筋膜厚度及平衡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足底筋膜厚度及SEBT测试各方向结果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及1个月后随访时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足底筋膜厚度及SEBT测试各方向结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治疗A组及治疗B组上述各项指标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且治疗B组除SEBT测试左侧、右侧平均距离与治疗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项疗效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A组水平(P<0.05)。结论在肌内效贴基础上辅以ESWT治疗能更有效缓解足底筋膜炎患者疼痛,改善其平衡能力,并以跖趾关节处于最大背伸位时行ESWT治疗效果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