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2001年,Rutledge教授报道了首例迷你胃旁路术(MGB);2004年,Carbajo教授对MGB进行了技术改进并命名为单吻合口胃旁路术(OAGB)。20年来,大量关于OAGB和MGB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不断见诸报道,关于MGB和OAGB一些焦点问题的答案也逐渐明晰。从技术角度来看,MGB和OAGB可以视作一种手术的两个亚变种,以下统称OAGB。OAGB的优势包括:(1)简单、安全和更低的内疝发生率;(2)稳定持久的减重效果;(3)稳定持久的降糖效果。OAGB的劣势包括胆汁反流和较高的营养不良发生率。OAGB在有效性和安全性之间达到了良好的均衡,成为近年来最受关注且增长最为迅速的减重代谢手术方式,已经被国际减重代谢外科联盟和美国代谢和减肥外科学会推荐为标准术式。
简介:摘要:针对某化工厂滑片泵在使用过程中电机跳停,转子卡死,叶片脱落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定的改进措施,为以后的生产运行提供了经验。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年龄段肥胖症患者接受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的临床治疗结局。方法选取2013—2018年在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因肥胖合并代谢紊乱而接受LSG手术治疗且年龄介于16~65岁,并按要求完成术后第1、3、6、12个月随访的109例患者资料,按照年龄分为3组,分别为16~30岁组(56例)、31~45岁组(32例)和46~65岁组(21例),回顾性分析并比较3组患者在术后1、3、6和12个月体重相关指标、血糖代谢相关指标、血脂和血压的变化情况。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以Bonferroni法对P值进行校正;分类变量使用χ2检验。结果术前基线数据显示随着年龄增加,体重指数呈逐步降低趋势,16~30岁组、31~45岁组和46~65岁组分别为(40.1±5.9)、(37.1±6.6)、(35.3±7.4) kg/m2,其余基线指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时,各组患者体重减轻绝对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总体重减轻百分比(%TWL)和BMI减轻百分比(%TBMIL)随着年龄增加而显著性降低,其中16~30岁组、31~45岁组和46~65岁组%TBMIL分别为(32.3±7.5)%、(28.4±8.4)%(与16~30岁组相比P<0.05)和(25.7±8.2)%(与16~30岁组相比P<0.001)。在术前HbA1c>7%的患者中,术后12个月3组HbA1c下降绝对值依次为3.20%、2.64%和1.34%,46~65岁组显著低于16~30岁组(P<0.001)和31~45岁组(P<0.05),HbA1c<6.5%的患者占比分别为95.8%、88.9%和50.0%。3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动脉血压均在术后3个月内快速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快速上升,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46~65岁组患者在LSG术后血糖代谢改善情况差于年轻患者,年轻患者所合并的2型糖尿病(T2DM)在LSG术后更易于获得临床缓解;在体重减轻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TWL和%TBMIL也呈现减低趋势。然而,术后血脂和血压的改善情况并不受患者年龄影响。本研究提示符合减重与代谢手术指征的患者,为了获得更优的临床结局,建议尽早接受手术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胃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21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 163例原发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06例,女557例;年龄为59(20~94)岁。1 163例患者中,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129例,设为合并组;未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1 034例,设为无合并组。观察指标:(1)患者临床病理特征。(2)手术治疗与术后并发症情况。(3)随访和生存情况。(4)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复查、电话及网络平台等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患者生存情况。总生存时间定义为手术治疗至末次随访或结局事件(如死亡、失访等)发生时间。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1)患者临床病理特征。129例合并组患者中,合并胃癌81例、食管癌39例、结肠癌8例、直肠癌1例。合并组原发胃间质瘤患者的性别(男、女),年龄(≤60岁、>60岁),术前发生临床症状(无、有),胃间质瘤肿瘤长径(<2 cm、2~5 cm、5~10 cm、>10 cm),核分裂象计数(<5个/50高倍视野、5~10个/50高倍视野、>10个/50高倍视野),细胞增殖指数Ki-67(≤5%、>5%),改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胃间质瘤肿瘤坏死(无、有),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无、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指标DOG-1(阳性、阴性),CD34(阳性、阴性)分别为92、37例,30、99例,9、120例,114、10、3、2例,126、1、2例,122、2例,112、8、5、4例,129、0例,121、8例,118、3例,117、12例;无合并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514、520例,585、449例,194、840例,383、360、201、90例,799、155、80例,851、143例,337、308、192、197例,960、74例,769、265例,850、80例,990、44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21.46、51.11、11.06,Z=-10.27、-5.34,χ²=15.94,Z=-10.61,χ²=9.86、24.10、5.52、6.37,P<0.05)。1 163例患者中,12例术前拟诊为胃间质瘤(合并组),1例术前胃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间质瘤(合并组);1 150例均为术中探查或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2)手术治疗与术后并发症情况。合并组129例患者中,行开放手术72例,行腹腔镜或胸腔镜手术57例(中转开放手术3例)。无合并组1 034例患者中,行内镜手术治疗207例,行开放手术371例,行腹腔镜或胸腔镜手术456例(中转开放手术8例)。合并组和无合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78%(13/129)和2.321%(24/1 0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2.40,P<0.05)。(3)随访和生存情况。1 163例患者中,1 04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4(1~220)个月,术后5年总生存率为87.2%;合并组和无合并组术后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1.2%和9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69.07,P<0.05)。(4)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胃间质瘤肿瘤长径(2~5 cm、5~10 cm、>10 cm),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核分裂象计数(>10个/50高倍视野),胃间质瘤肿瘤坏死是影响胃间质瘤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的相关因素(风险比=2.16,2.27,0.46,0.57,1.75,7.58,2.70,1.80,95%可信区间为1.52~3.07,1.60~3.22,0.29~0.71,0.34~0.94,1.11~2.77,5.29~10.85,1.67~4.38,1.08~2.98,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胃间质瘤肿瘤长径、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核分裂象计数是胃间质瘤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1.91,1.82,2.10,7.11、2.75,95%可信区间为1.33~2.75,1.27~2.62,1.14~3.87,4.58~11.04,1.50~5.03,P<0.05)。结论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胃间质瘤肿瘤长径小,改良NIH危险度分级更低;性别、年龄、胃间质瘤肿瘤长径、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核分裂象计数是胃间质瘤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严重烧伤患者Meek植皮术后皮片存活情况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2013年1月—2019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1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严重烧伤且行Meek植皮治疗的患者(男95例、女20例,年龄1~74岁),对其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患者分为皮片存活率≥70%的皮片存活良好组(68例)和皮片存活率<70%的皮片存活不良组(47例)。统计2组患者入院后行第1次Meek植皮术时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Ⅲ度烧伤面积,烧伤指数,合并吸入性损伤情况,伤后手术时间,术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水平、白蛋白水平、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术后第1、3、5天血小板计数。对上述指标行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对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Ⅲ度烧伤面积、烧伤指数、合并吸入性损伤情况、伤后手术时间行1∶1倾向评分匹配(PSM)消除基线资料差异后,对2组剩余患者再次行上述指标统计与检验。选择行1∶1 PSM后2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严重烧伤患者Meek植皮术后皮片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独立危险因素对行1∶1 PSM后严重烧伤患者Meek植皮术后皮片存活不良预测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及最佳阈值与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将行1∶1 PSM后的患者分为独立危险因素>最佳阈值组和独立危险因素≤最佳阈值组,采用χ2检验对比Meek植皮术后皮片存活不良发生率,计算Meek植皮术后皮片存活不良的相对危险度。结果行1∶1 PSM前,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合并吸入性损伤情况、伤后手术时间、术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水平、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中性粒细胞、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片存活不良组患者Ⅲ度烧伤面积、烧伤指数均明显高于皮片存活良好组(Z=-2.672、-2.882,P<0.01),术前及术后第1、3、5天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皮片存活良好组(Z=-3.411、-3.050、-2.748、-2.686,P<0.01)。行1∶1 PSM后,每组各剩余46例患者。2组剩余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Ⅲ度烧伤面积、烧伤指数、合并吸入性损伤情况、伤后手术时间、术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水平、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中性粒细胞、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片存活不良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皮片存活良好组(Z=-3.428、-2.940,t=-2.427、-2.316,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术前血小板计数为影响严重烧伤患者Meek植皮术后皮片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0.994,95%置信区间=0.989~0.998,P<0.01)。术前血小板计数对92例患者Meek植皮术后皮片存活不良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7(95%置信区间=0.603~0.798,P<0.01);术前血小板计数最佳阈值为98×109/L,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4.3%和78.3%。术前血小板计数≤98×109/L组患者Meek植皮术后皮片存活不良发生率为71.4%(25/35),明显高于术前血小板计数>98×109/L组的36.8%(21/57),χ2=10.376,P<0.01。与术前血小板计数>98×109/L组相比,术前血小板计数≤98×109/L组患者行Meek植皮术后皮片存活不良的相对危险度为2.211(95%置信区间=1.263~3.870)。结论术前血小板计数是影响严重烧伤患者Meek植皮术后皮片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当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98×109/L时,应谨慎进行Meek植皮手术。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铝碳酸镁片、奥美拉唑联合治疗胃溃疡的效果及对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在2021年12月至2022年5月期间,选取了102名胃溃疡病患于医院接受治疗,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平均分配至两小组,对照组采取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则联合铝碳酸镁片,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胃溃疡患者采取铝碳酸镁片、奥美拉唑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来源的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直径>2 cm的原发性胃GIST;接受开腹或腹腔镜手术治疗;经术后病理确诊且无远处转移;未接受术前靶向药物治疗。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5月1日期间,解放军总医院(320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84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75例)及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78例)共计85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444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413例行腹腔镜手术(腔镜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最近邻匹配法对开腹组与腔镜组的肿瘤部位和肿瘤大小进行1∶1匹配,卡钳值为0.04;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短期疗效,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 rank检验比较长期预后。结果倾向评分匹配后,两组分别纳入293例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长径以及改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开腹组相比,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者比例高[<100 ml比例:52.9%(155/293)比36.2%(106/293),Z=-12.857,P<0.001],术后进食时间[(4.0±0.2)d比(5.3±0.9)d,t=1.505,P=0.003]和引流管拔除时间较早[(4.8±1.0)d比(6.5±1.0)d,t=1.847,P=0.008],术后住院时间较短[(8.6±0.3)d比(10.5±0.3)d,t=4.235,P<0.001]。按照解剖部位进行亚组分析:(1)胃贲门部及幽门部: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胃底部:腔镜组较开腹组术后进食时间早[(4.0±0.2)d比(4.5±0.2)d,t=0.512,P=0.038]、引流管拔除时间[(5.1±0.4)d比(6.4±0.6)d,t=0.517,P=0.044]和术后住院时间[(8.0±0.5)d比(11.1±0.9)d,t=0.500,P=0.002]明显缩短,而其他围手术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胃小弯侧: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100 ml比例:58.1%(43/74)比33.7%(25/74),Z=7.632,P=0.034]、胃管拔出时间[(2.7±0.2)d比(3.2±0.3)d,t=0.503,P=0.007]、术后排气时间[(2.8±0.1)d比(3.4±0.2)d,t=0.532,P=0.030]、术后进食时间[(3.6±0.2)d比(4.3±0.2)d,t=0.508,P=0.020]、引流管拔除时间[(4.2±0.4)d比(5.7±0.5)d,t=0.508,P=0.020]及术后住院时间[(8.3±0.6)d比(10.7±0.3)d,t=0.502,P=0.006]均优于开腹组。(4)胃大弯侧:腔镜组术中出血量[<100 ml比例:52.7%(39/74)比36.5%(27/74),Z=7.681,P=0.032]、胃管拔出时间[(2.6±0.2)d比(3.6±0.2)d,t=0.501,P=0.001]、术后排气时间[(2.7±0.2)d比(3.4±0.2)d,t=0.501,P=0.016]、术后进食时间[(3.6±0.2)d比(4.7±0.2)d,t=0.500,P=0.001]、引流管拔除时间[(4.0±0.5)d比(5.9±0.4)d,t= 0.508,P=0.002]及术后住院时间[(7.5±0.3)d比(9.5±0.1)d,t= 0.500,P=0.001]均优于开腹组。按肿瘤大小进行亚组分析:(1)肿瘤长径2.0~5.0 cm组:腔镜组的排气时间[(2.9±0.1)d比(3.5±0.1)d,t=0.500,P=0.001]、术后进食时间[(4.5±0.1)d比(5.0±0.2)d,t=0.501,P=0.013]、引流管拔除时间[(4.8±0.3)d比(6.0±0.3)d,t=0.511,P=0.008]及术后住院时间[(8.1±0.4)d比(10.1±0.3)d,t=0.513,P=0.001]均优于开腹组。(2)肿瘤长径5.1~10.0 cm组:腔镜组术后进食时间[(4.0±0.2)d比(4.7±0.2)d,t=0.506,P=0.015]、引流管拔除时间[(4.6±0.4)d比(6.4±0.5)d,t=0.501,P=0.004]、术后住院时间[(8.2±0.3)d比(10.9±0.6)d,t=0.500,P=0.001]均优于开腹组。两组均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腔镜组和开腹组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5.4%和91.6%(P=0.734),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3.8%和90.8%(P=0.69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经验丰富的医疗中心,肿瘤>2 cm胃GIST腹腔镜手术安全、可行,疗效与开腹手术相当。对于非胃大弯侧及胃底体前壁、直径≤ 5 cm的GIST行腹腔镜手术可加快患者术后康复。